歷史沿革
樟樹的藥業源遠流長,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藥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自古以來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譽。鎮郊的閣皂山是一個天然藥場,綿延200餘里,草木豐茂,盛產各種藥材,其中動、植物藥材和礦物藥材達百餘種。早在東漢建安時期,道家張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煉於此。他們一面迷信說教驅邪,一面採藥煉丹治病、傳授炮製之法。後來葛氏之孫葛洪,總結行醫經驗,著成《時後備急方》,流傳於世。
唐宋時期,樟樹藥業日益發達,採藥賣藥者日增,藥鋪、藥材行、分莊逐步興起,並向外省擴張。
明朝初年,這裡建起一座三皇宮(即藥王廟),每逢農曆4月28日唐代名醫孫思邈生日,就在廟側設立交易場所,全國各路藥商,多雲集於此,進行貿易。
明末清初,樟樹中藥鋪已發展到200多家,同時,外省藥商也來此設立藥行,甚至還建有同鄉會組織。這樣漸漸變成了藥材集散中心。
至今境內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煉丹井、洗藥池、古寺、藥廟等勝跡。樟樹人採集、炮製中藥材世代相傳,掌握了許多秘傳妙法,無論是炒、浸、泡、炙,還是烘、曬、切、藏,均有獨到之處。優秀藥工切的藥片,“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
樟樹的藥師、藥工、藥商走遍全國藥材產地,採集、選購品質上乘的藥材原料運回加工,使得樟樹的藥材品種齊全,質地精良。樟樹因此成為全國中藥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中心。 “藥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條件優越、水路交通發達之外,與其盛產藥材,精於藥材的種植、炮製、經銷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閣皂山有天然藥材200多種,中外聞名的江枳殼、面枳實,就是當地特產之一。
樟樹本地,對藥材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藥材必須純淨,飲片加工務其精細。如今歷朝的“藥王廟會”已發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國藥材交流大會。每年請柬一經發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國各省、自治區、市的藥界同仁蜂擁而來。
屆時的樟樹,就成為藥的世界、藥的海洋。在藥都東門外的寬闊坪場上,一片專門用以進行交易活動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群拔地而起,總占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可容納萬餘人同時進行交易活動。
藥都樟樹,飲譽古今,名冠華夏。據史料記載,樟樹藥業始於漢、晉,成於唐、宋,盛於明、清,吳稱"藥攤",唐謂"藥墟
",宋號"藥市",明為"藥碼頭",清便有"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稱,故自古則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傳。
樟樹藥交會經歷了近半個多世紀風風雨雨,成功舉辦了43屆。
1958年10月經國家批准,解放後的第一次"樟樹全國藥材交流會"在原清江縣樟樹鎮的清江飯店舉行。到會代表100人,成交金額150萬元。
1958年至1965年,共召開10次樟樹全國藥材交流會,累計到會代表5000多人,成交額達5億多元。十年內亂,百業凋零,樟交會亦難於倖免,遭受了空前的衝擊。停開了十六年。
1980年,樟樹全國藥材交流會中斷16年之後又恢復舉行,當年11月,樟樹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藥材交流會盡顯當代藥都風采。此次交流會中西合璧,以三類中藥材、中成藥、西藥、藥械為主進行交流。到會單位1041個,代表2673人,交流品種7000多種,成交金額12439萬元。
1981年,第12次樟交會盛況空前,除台灣外,所有省、市、自治區及13個少數民族均有代表參加。
1982年清江縣委、縣政府決定新辟藥材交易市場,以適應發展。新建以高10層的藥都賓館為主體,以及二萬五千多平方米為輔助設施的建築群體和可同時容納5000人洽談生意的交易大廳為第一藥材交易市場。這個交易市場可接納萬餘人參會,有攤位2000餘個,大小展館200多間。
1988年12月,清江撤縣設市。市委決定撤消"樟樹工作委員會",成立"樟樹市藥業管理局",擔負起振興藥都樟樹藥市的日常工作和一年一次的全國藥材交流會。
1989年,新建以藥都大廈為主體用於藥材交流的15000平方米的建築群體,交易展館200多間,攤位2000多個,可接納8000人以上參會的第二交易場所。會期,第一交易市場與第二交易市場兩場可連通為一整體,同時接納2萬人在場內進行洽談生意和藥材交易。
1989年第20次樟交會成交金額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顯示出改革開放後樟樹藥市強大的生命力。自此以後,每年的藥交會參會人數、交流品種、成交金額均直線上升,均全國三大藥交會之首。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的陣陣春風,全國民族醫藥行業日新月異,樟交會更是年年創高。
1993年第24次藥交會參會人數超過3萬,成交金額逾13億元,盛況空前。恢復"樟交會"的14年來,累計參會人數超18萬人,成交金額92億元以上,居全國三大藥市(江西樟樹、河北安國、河南百泉)之冠。
1995年10月18日,26次樟樹全國藥材交流大會隆重開幕,在大會的主要交易場所藥都賓館、藥都大廈的第一、第二交易市場內,來自全國各地及新加坡等國的一千八百多家醫藥集團、公司、藥廠和藥商共兩萬多人歡聚一堂,進行熱情洋溢、公平友好的交易。在七千多個參展品種中,有一千多個新、特藥。大會交易整整進行了六天,成交金額又突破15億元,仍為全國三大藥材交流會之首。
1998年,樟樹第29次全國藥材交流會到會代表集中,人數穩中有增,藥廠、藥商3千多家,人數逾3萬人;交易活躍,參展的藥材5000餘種,其中成藥1800餘種,形成藥材與成藥並存,藥品與藥械共榮的局面;大會總成交額突破了16億元。
1999年第30次至2001年第32次藥交會的參會人數及成交金額都在以上幾屆藥交會之間徘徊。
隨著樟樹藥業的日益發展,樟樹規劃建設了一個檔次高、規模大、硬體設施齊全的新中藥材專業市場。新市場的一期工程緊臨105國道布局,占地500畝。新市場於2002年基本完工。同年十月,新中藥材專業市場成為了樟樹第33次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 的主會場。新的場地、新的設施、新的面貌迎來更多的新、老朋友,這屆樟交會更是商賈雲集,顯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參加大會的廠、商達3500餘家,代表人數約3.5萬人。場館爆滿,遍地藥香。全國著名醫藥企業、醫藥批發企業、醫藥設備製造企業均紛紛參展,大顯風采。市場中央建築面積達八千平方米的"商務會展中心”更是主會場的閃亮點。“中心”一樓安排了160多個3×3平方米的國際標準展位,均被全國各地的參會廠商訂購一空,大會在“中心”外設立的800餘個藥材行銷攤位,也被各廠商和個私藥商一訂而光。整個會場交易活躍,參展品種8500餘個,其中新特藥占藥材藥品總數的36%,與往年持平,參會製藥機械廠家和藥械品種比往年有所增加,尤其是新興的保健、強身藥品大放異彩。這次樟交會成交額逾15.5億元,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隨著會展經濟的發展,各地藥交會展風起雲湧,全國每年大約有近一百餘次藥交會在各大城市舉辦。這對缺乏地理優勢的幾大傳統藥交會是很大的挑戰。
2003年的34屆樟交會和2004年的35屆樟交會面迎著壓力,在艱難中固守著傳統藥交會的陣地。樟樹市委、市政府銳意改革,使樟交會年年有創新,屆屆有突破,始終保持著欣欣向榮的面貌。
2005年,樟交會迎來了美好的春天,這一年樟交會首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辦,樟樹市人民政府承辦,極大的提升了樟樹藥交會的規格,被稱為樟樹藥交會轉型的開始。當年的第36屆藥交會,是江西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大開放主戰略、加快推進全省醫藥產業快速崛起背景下舉辦的一次全國性藥交盛會。通過省、市、市三級政府共同努力,統籌協調,做好有關工作。使這屆樟交會商賈雲集,盛況空前。 “層次更高、規模更大、人氣更旺、效果更好”成為樟交會的顯著特色。這屆樟交會內容豐富,好戲連台。除傳統意義上的組織藥材(藥品)大型交易會外,還舉辦了招商引資洽談會,進行經濟合作項目推介暨簽約,本省各設區市都組團到會進行經貿洽談,有30個招商引資項目。在會上洽談和簽約,契約資金在15億元以上。同時還舉辦了中醫藥產業發展論壇,請國家工程院有關的院士來主講,共同探討樟樹及全省醫藥產業發展問題,此外,還有專場文藝演出等大型相關活動。由省政府主辦的樟樹藥交會能夠充分挖掘潛力,不斷提升展會品牌,促進我省中成藥和生物製藥業儘快做大做強,進而把樟樹藥交會辦成弘揚藥都、宣傳江西;光大醫藥產業、擴大招商引資;打造成一流的專業化、市場化、規範化的全國藥界盛會。
2006年的第37屆樟交會,又寫下了新的篇章。這一年樟交會邀請了中央電視台《同一首歌》到樟樹,千年藥都奏響了時代的華章。《同一首歌》傾情奉獻的“走進藥都樟樹”大型演唱晚會,演繹和傳揚了藥都文化,更為樟交會添光增色,使代表們感受了不盡的激情和精彩!這一大手筆,在樟交會歷史上,在各地其它會展中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不僅提升了藥都樟樹的知名度,也使樟交會又創下了一個新的輝煌!
2009年樟樹第40屆全國藥交會開幕式暨“中醫中藥中國行”江西樟樹站啟動儀式在樟樹市藥都廣場隆重舉行,這是此次“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在江西境內開展過程中被選定的唯一一個縣級市站點。“中醫中藥中國行樟樹站”系列活動包括啟動儀式,科普宣傳,專家義診,健康大講堂,社區、鄉村醫生培訓等6大方面11項內容,成為了此屆樟交會一個閃光的亮點。
2011年第42屆樟交會期間,由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醫藥企業還共同組建了“醫藥品牌高端俱樂部”,以“新醫改下OTC的未來”,舉辦了“中國醫藥品牌高峰論壇”。公司、藥房、連鎖藥店200餘為代表到會,與會代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積極探討醫藥領域推動品牌建設,謀求行業發展的道路,對促進醫藥企業嚴格自律,規範醫藥行業有序競爭,提升醫藥行業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使樟交會的學術板塊的活動更為豐富更具實效。
多年來,樟交會堅持著每年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舉辦。樟樹的數十家醫藥生產、流通企業和保健品生產、行銷企業及中藥材加工和經營企業,以主人翁的精神積極參與樟交會相關工作和活動,使樟交會的規模、人氣長盛不衰,樟交會也成為了醫藥會展的“常青樹”。
樟樹全國藥交會在各方藥界同仁的參與和支持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在這其中凝聚著各級領導的重視與關愛,展示了藥都人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創業精神;更體現了全國各地藥界朋友的熱情支持和參與。
2013年更是樟樹歷史性的一年,第44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由國家商務部支持。中國中醫藥協會正式授予樟樹“中國藥都”。
藥都廉橋簡介
廉橋藥都的由來!
廉橋,清代稱楮塘鋪,為通往省垣必經之地。民國時以市民唐世茂為首捐款在當地修建一座石拱橋,老百姓讚頌其奉公而有廉風,故將石拱橋取名廉橋。隋唐以來,這裡的老百姓就以種植和經營藥材為業。據傳,三國時,華佗為關羽治傷的藥就采於廉橋,明朝醫學家李時珍蒐集《本草綱目》藥物標本時,也曾到這裡住過半月之久。據光緒《邵陽縣鄉土志》載:楮塘鋪盛產玉竹參、茯苓、荊介、枳殼、柴胡、丹皮、白芍等。明清時代,寶慶東大路入廉橋橫過,東西兩頭連成一條小街,開有幾十家店鋪。民國17年(1928年)六月,潭寶公路建立了邵陽縣歷史上第一家汽車站,來此建房開店者日增,數年後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百餘家店鋪的集鎮,商賈雲集。二十世紀初,“楚天春”、“三益莊”、“松齡堂”等一批老字號藥店以其藥好價廉而在歷代名聞遐邇。解放前夕,當地市民為發揮本地優勢,開設藥材莊行十餘家,臨時從事藥材收購者數以千計,有的以此為處。解放後,1960年,婁邵鐵路從鎮中穿過,亦設車站,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1995年經國家二部三局首批驗收合格,確定為全國十大藥材市場之一。
藥都廉橋現狀
近幾年來,藥材經營戶達到了1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5000多人;經營藥材品種達1000多個,藥材暢銷全國,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地區。藥市的發展帶動了藥材種植業,據統計,全縣藥材種植面積達70萬餘畝,像隆回縣種植金銀花也通過廉橋藥材市場銷往全國各地,促進了藥材加工業的發展,本鄉鎮及周邊鄉鎮藥材加工戶達1000餘家。現藥市年成交額10億多元,年上繳國家稅費800多萬元,樹立了“南國藥都”的美譽。 圍繞中藥材市場的發展,廉橋鎮黨委、政府狠抓了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近年來,他們採取政府投資、銀行貸款、民眾集資相結合的方法,共籌集資金120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日產2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功率為100W、復蓋半徑25公里的電視轉播台,還在市場背後建起了湖南第一個鄉鎮公園一一藥都公園。現廉橋鎮6條街道的路面全部鋪設了水泥,新建600間三層以上的鋪面,使廉橋鎮的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為方便外地客商,廉橋鎮在市場中心興建了3座賓館,設有豪華、普通床位1200多個,開通了程控電話,建起了能收看四十多套節目的有錢電視站。 廉橋藥市發展現狀 廉橋藥都科技產業園是全國首家同時經營中西藥、保健品、生物製劑、醫療器械的大型藥業產業園區。該項目總投資4億元人民幣,占地535畝,總建築面積368925平方米,項目分兩期,第一期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經營區工程,共建成52棟811間商鋪,綜合辦公大樓1棟,建築面積130656平方米,2006年元月竣工營業。第二期西藥經營區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均按GSP要求進行。產業園集研發、經營、生產、加工、倉領儲、物流為一體,將成為全國第一家生產經營中藥材、中藥飲片、西藥(籌建中)、醫療器械(籌建中)、保健品的藥業科技產業園。園區建成後,將按照投資民營化、管理企業化、經營公司化的原則,實行自主經營、 自我發展、 自我約束、自負盈虧和經營管理體制。公司將堅持“品種多元化、種植規模化、產品優質化、加工精細化”的要求,向上游發展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向下游發展建立中藥飲片加工廠和中藥材加工廠,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同時,公司將按照“分步發展、逐步規範”的思路,以中藥帶動西藥,以西藥促進中藥的發展,形成面向全國、連結世界的中西藥銷售網路,將廉橋新藥都打造成在全國領先的“中西結合”的藥業典範。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營效益的不斷提升,產業園將提供近萬個就業崗位,帶動邵東縣乃至邵陽市中藥材種植業的蓬勃發展,更將直接帶動廉橋物流、商業、交通等行業的快迅發展,不久的將來,整個廉橋鎮區就是一座藥品藥材批發城和藥品藥材託運城。 2006年11月,省藥監局批准廉橋藥都科技產業園成立為“湖南廉橋醫藥責任有限公司”,為廉橋醫藥經濟的飛迅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六大優勢
一、政策優勢:該項目享受省政府制訂的有關科技產業園的優惠政策法規及縣政府制訂的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的一切優惠政策,與其他市場比較,政策更優惠,更到位。
二、區位優勢:地處湖南省民營經濟改革與發展試點縣——邵東縣廉橋鎮,緊依洛湛鐵路與上瑞高速公路,320國道貫穿東西,交通十分便利,和全國各主要藥品專業市場均有貿易往來,非常適合長遠的大批發、大流暢。
三、資源優勢:邵陽地區有豐富的中藥資源,目前已查明的有2062種,其中植物類中藥1938種,總蘊藏量達651。2萬噸,特別是邵東縣三大主產藥材玉竹、丹皮、白芍更是聞名遐邇,“邵東玉竹”是國家地域保護產品。
四、產業優勢:全國首家生產經營中西藥、保健品、醫療器械的科技產業園,形成集生產、經營、加工、種植、倉儲、物流、科研為一體的“產業鏈”,產業基礎雄厚、發展空間無限。
五、人氣優勢:以原廉橋中藥材專業市場經營戶為主的近700戶藥材經營行業精英,已成為廉橋藥都科技產業園的業主,全國各大藥廠、藥業經營公司紛紛加盟入園。
六、價格優勢:投資辦廠、置業、經營都低於全國同類藥業科技產業園的價格。
現代化藥都產業園的誕生
2003年8月12日,時任邵陽市委書記蔣建國主持召開市委常委辦公會議,研究廉橋藥材市場規範發展工作,決定按照“投資民營化、經營封閉化、管理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的原則新建廉橋藥都產業園。2003年10月16日,經過一批在外邵籍專家顧問的牽線搭橋,邵東縣政府與香港華軒集團正式簽訂契約,投資建設中國廉橋藥都產業園。該項目占地535畝,共投資4.5億元人民幣。目前,已完成投資4.2億元人民幣,建好了中藥經營樓房88棟、1403套商鋪,一棟綜合辦公大樓,中藥物流倉儲中心、中藥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研發中心等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高標準建設的新市場在全國17大藥材市場中首屈一指,成功實現了市場硬體的升級換代。
2007年5月,湖南廉橋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經省藥監局、省工商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檢查、驗收,核准註冊,由邵陽市廉橋藥都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功轉型,並獲得了省藥監局頒發的《藥品經營許可證》。湖南廉橋統一組織市場的經營管理,改變了過去集貿式經營、小而散的模式。“母體”公司湖南廉橋醫藥有限責任公司與市場經營戶簽訂《藥品質量保證契約》和《經營加盟協定》,對市場實行“三統一”(統一法人、統一質量、統一票據)管理。公司對市場店鋪進行重新驗收,合格一家,開業一家,並建立完備的購銷記錄。公司對外統一承擔經營過程中的經濟、法律、民事責任,藥商進入市場必須向公司繳納一定的藥材質量保證金,發現質量問題,由公司用所收取的保證金先行賠償。同時,湖南省藥監局同意對市場“母體”——湖南廉橋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實行“GSP”認證。2010年以來,公司投資500多萬元,本著“硬體從實、軟體從嚴”的原則,全面完成了“GSP”認證驗收準備工作。
信用體系建設帶來的不僅是名氣更是效益
“一松就亂,一管就死”,如何才能對市場實施有效管理,是困擾全國藥材市場的一個“老大難”問題。2008年12月以來,邵東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探索藥材市場管理新模式:縣委副書記分管廉橋藥材市場工作,縣政府黨組成員擔任縣藥管會主任,負責全縣中醫藥產業規劃,解決廉橋藥材市場和邵東中醫藥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新機制下的藥管會堅持“服務第一,管理為本”的宗旨,一方面指導和配合廉橋鎮政府深入聯繫民眾,依靠和發動切實解決了市場一系列矛盾糾紛和遺留問題,為市場提供了安定和諧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統一經營戶和當地幹部民眾思想,使“公司興則市場旺,市場旺則百姓富”的意識深入人心,大力扶持公司發展,依法依規調整市場建設規劃,為公司化改造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2009年8月,廉橋鎮在全國首創成立了由全體經營戶“海選”產生的藥都產業園管區工作委員會,對市場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民主自治管理模式。管區幹部享受縣內村級幹部同等待遇。管區成立以來,紮實有效地開展工作,不斷豐富經營戶精神文化生活,園區內問題不出園,矛盾不過夜,市場面貌煥然一新。記者在市場內了解到,“黨員示範崗”、“政協委員示範崗”、“人大代表奉獻崗”、“誠信示範崗”等一個個鮮艷的匾牌掛在各自的店面內接受消費者監督;年輕的謝朝暉還自創了一個“中藥材交易網”,把全國17箇中藥材市場的交易價格、產地、質量標準一一掛在網上,讓消費者自我檢索,主動把整個市場置於消費者的監督之下;管區工作委員會還在全國收集了600個真實標本與100多個偽劣中藥材標本,專門陳列於市場內,供消費者對比、鑑別。通過典型引導、示範帶動,市場內誠信經營理念蔚然成風,市場經營秩序規範,上市藥材質量提高。市場藥材不合格率由10年前的87%下降到8%,國家藥監局將廉橋藥市藥材質量的提升作為“樣板工程”向全國專業市場推廣。2011年4月,廉橋市場被國家工商總局、中央文明辦、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安部、國家稅務總局確定為“全國農村文明集市”。
誠信帶來的不僅是名氣,更是發展的底氣。目前,總投資15985萬元、可完成20萬噸∕年各類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物流配送,配送各類藥材價值達100億元以上的現代中藥材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建設中,同時,連結全國17大中藥材專業市場的中藥物流信息網也在同步建設,他們的目標是:“廉橋,成為國家級中藥材信息服務中心。”
陪同記者調研的邵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映梅給記者說了一組數字:到2013年,在“南國藥都”將誕生中藥飲片生產加工企業30家,對普通地產藥材進行初加工,對玉竹、金銀花等全國知名的當地藥材進行精深超微加工,實現15萬噸生產加工能力,銷售收入達100億以上;從今年到2013年3年內邵東將發展規範化道地中藥材種植20萬畝,帶動邵陽規範化種植100萬畝,拉動雲、貴、川等西部省市發展中藥材種植500萬畝。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轉型讓“南國藥都”生機勃勃:市場經營戶從646戶發展到1268戶,年銷售總額從10億元增長到46億元,市場經營2000多種藥材,日均吞吐藥材400噸。“南國藥都”廉橋已成為中藥產業走向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
“南國藥都”八年嬗變浴火重生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千年藥都風生水起。曾經排名全國第二的邵東廉橋中藥材專業市場歷經8年嬗變,由亂到治,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如今振翅高飛。7月25日,中國中藥材天地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來,廉橋藥材市場新增經營戶142戶,日均吞吐藥材350噸,同比增長20%。
前不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第9次到廉橋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感嘆不已:如今的廉橋藥市,市場變大了,經營規範了,環境亮麗了,質量提高了,人氣信心提足了。廉橋藥材市場有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新發展、新進步。
起步:尋求以變圖存的“突破口”湖南廉橋中藥材專業市場源於隋唐,是1995年經國家兩部三局首批驗收合格的八大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有“南國藥都”美譽,曾在全國17大藥市中穩坐第二把交椅。然而,由於“以路為市、以街為市”等先天不足以及硬體設施老化等後天影響,發展到21世紀,藥市一度停滯不前。
各級領導十分支持“南國藥都”的發展,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的蔣建國在擔任邵陽市委書記時多次主持召開市委常委辦公會議,研究廉橋藥材市場規範工作,決定按照投資民營化、經營封閉化、管理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的原則新建廉橋藥市。香港華軒集團董事長鄭彤聯手曾國偉、張建亞等邵東籍老闆,合股組建邵陽市廉橋藥都發展有限公司,新建廉橋藥都產業園。
陣痛:遭遇矛盾交織的“雷陣雨”新市場動工之初,老市場房屋出租戶認為政府新建市場會砸了自己的“金飯碗”,激烈反對新建市場;當地一些民眾認為“馬路市場”交通方便,新市場屬重複建設;一些安置戶對拆遷補償不滿意,拒絕配合拆遷。2005年10月新市場建成開業之後,新市場經營戶因老市場沒能按時關閉意見紛紛。新市場大量門面空置,開發商不能如期支付建設資金,有民工開始走上了討債的道路。
2003年12月後的近三年時間裡,廉橋藥材市場新老矛盾交織,一度出現混亂局面。政府忙於接訪,開發商喪失信心,市場發展停滯,媒體聚焦廉橋,上級領導高度關注,地方幹部甚至談“廉橋”色變。
破冰:走出沒有希望的“沼澤地”2006年下半年,邵陽市委常委、邵東縣委書記周國利、縣長艾方毅等新一屆領導班子直面矛盾,迎難而上,務實創新圖破冰。縣委、縣政府在全縣範圍內挑選精兵強將,組建廉橋藥材市場工作組,從老市場關閉、新市場建設、拆遷戶安置方面三管齊下開始破冰之旅。
工作組周平、劉社卿、劉向等縣領導先後組織召開廉橋老幹部、老市場門面出租戶、老市場經營戶、新市場經營戶、新市場開發商等座談會26次,講解國家相關政策,表明政府“關老旺新”的堅定決心,督促開發商加快掃尾工程建設,及時支付民工工資,進村入戶開展宣講,做好民眾思想工作。
周國利、艾方毅等縣主要領導在處理廉橋問題時特別注重“上下結合”。在深入聽取民眾意見建議,準確把握“下情”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級領導請示、匯報,努力爭取“上情”,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與媒體的充分理解。副省長甘霖曾多次主持會議專題研究邵東廉橋藥材市場問題。省財政廳、省商務廳分別支持100萬元用於新市場建設,並協調安排3000萬元按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貼息貸款。
對老市場一些因失去租金而生活陷入了困境的房屋出租戶,政府及時為他們辦好最低生活保障。縣委、縣政府從省里請來專家勘探設計,為老市場轉型制訂詳細發展規劃。
經過近兩年的艱辛努力,廉橋藥材市場的主要矛盾基本平息,藥都產業園初具規模,320國道馬路市場徹底關閉,拆遷戶基本安置到位。藥都兒女終於走出了 “沼澤地”。
發展:張開破繭重生的“金翅膀”2008年以來,邵東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將藥都產業園的工作重點由“拆遷安置、解決遺留問題”轉移到“市場經營、市場管理”上來,“南國藥都”迅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藥材經營者說:“縣領導助我們張開了破繭重生的‘金翅膀’。”
2008年10月,縣委、縣政府調整了藥管會機構職責,配齊配強了藥管會領導班子。由縣委副書記劉社卿分管廉橋藥材市場工作,同時,派出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級幹部賀健民擔任縣藥管會主任,負責全縣中醫藥產業規劃,解決廉橋藥材市場和邵東中醫藥產業發展中的問題。為市場提供了安定和諧的發展環境。
為了讓湖南廉橋醫藥有限公司(原邵陽廉橋藥都發展有限公司)集中精力發展藥業,2009年6月2日,周國利在廉橋主持召開縣委黨務例會,決定將市場的遺留問題交由廉橋鎮政府按“五個一”(即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名領導、一個責任人、一年內包幹完成任務)的辦法集中解決,市場物業管理由公司全部移交廉橋鎮人民政府。同時,要求公司加快GSP認證步伐,嚴格按照省藥監局的要求實現市場“三統一”(統一法人、質量、票據)。
2009年8月,縣藥管會在全國首創成立了由全體經營戶“海選”產生的藥都產業園管區工作委員會,對市場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管區幹部享受縣內村級幹部同等待遇。管區成立以後,園區內問題不出園,矛盾不過夜,市場面貌煥然一新。藥管會組織協調、公司經營管理、管區民主自治的“廉橋模式”雛形初顯。
縣藥管會通過典型引導、示範帶動,市場內誠信經營理念蔚然成風,市場經營秩序規範,上市藥材質量提高。市場藥材不合格率由2003年的87%下降到8%,國家藥監局將廉橋藥市藥材質量的提升作為“樣板工程”向全國專業市場推廣。
2009年9月,全國中藥材協會市場專業委員會舉行第一屆代表大會,“南國藥都”廉橋藥市被選為常務理事單位,與“中華藥都”亳州藥市一同領軍全國17大中藥材市場。當年,廉橋藥市日均吞吐藥材300噸,年交易總額42億元,創歷史新高。
飛躍:奏響興藥富民的“重音符”2010年初,周國利再次到廉橋主持召開黨務例會,提出了依託廉橋藥材專業市場,全力建設“南國藥都”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鏈的發展目標,努力把廉橋藥市做成特色鮮明的中醫藥倉儲物流中心、生產加工中心、質量檢測中心,把“南國藥都”打造成為邵陽“彎道超車,後發趕超”和湖南發展“兩型經濟”的重要載體。
“南國藥都”以前還只是廉橋藥市在行業內部的一個“稱號”,一直沒有真正形成全國品牌效應。今年,邵東投入專門力量,整理策劃傳統的南國藥都品牌資源,鼓勵中醫藥企業進行“南國藥都”品牌建設及相關產品開發,以“南國藥都”為品牌註冊商標,打造真正的“南國藥都”品牌。
在省市藥監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廉橋藥市公司化改造穩步推進。湖南廉橋醫藥公司作為市場的母體,廣大經營戶作為市場的載體,雙方簽訂《藥品質量保證契約》和《經營加盟協定》,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管理模式,公司對外統一承擔經營過程中的經濟、法律、民事等責任。目前,公司作為全省18家醫藥示範性企業中唯一的中藥生產經營企業,已獲得一般納稅人資格。公司建好了高規格的開票大廳,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省GSP認證驗收。
今年2月,省主要領導批准,省發改委將南國藥都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鏈建設項目向國家發改委申報。項目將依託廉橋專業市場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發揮湖南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優勢,結合現代高新技術,向上游發展道地中藥材GAP種植基地,往下游發展現代中藥生產加工基地及中藥信息諮詢、藥品電子商務等配套服務體系,為富民強縣打開一條新思路,廉橋藥都將走向一個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