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神後鎮

廟門外設計的一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眾多古建築中是少見的。 ①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台,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五脊六獸,有影壁。 ⑤鄧禹樓(基本原貌),原是東漢大將鄧禹屯兵神垕時的住處,一進三的宅院。


古老而又神秘的神垕鎮有文字記載是從明朝開始的,而其名字的由來一直是一個謎。《新華字典》里專用字“垕”字介紹:“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辭海》又將神垕作為多次鈞瓷故鄉作了簡明的介紹
神垕鎮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時期,這裡的先民就從事農耕和冶陶。宋代成為北方陶瓷中心。明成化年間的《神後真武廟碑記》記載,當時“神後之鎮耕讀冶者千家”,遂成七里長街。清代以後,依然是“日進斗金”之地。神垕古鎮保護區面積達3平方公里,鎮區內建築布局合理,整體為東西走向(北寨街為南北走向),自東向西除民居外,重點建築依次有溫家大院,霍家院、白家院、伯靈翁廟、望嵩門、騶虞橋、天保寨、文廟、老君廟、白衣堂,古代政府機關、商會、民團、文化、祭祀等場所都設於此。流傳民謠說:“進入神後山,十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歷史上曾因陶瓷興盛、鈞瓷御用而“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鈞瓷文化孕育了神垕鎮。神垕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神垕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遊線路之一。
1、伯靈翁廟
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位鎮區老街中心。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徵性建築,是神後“鈞都”、“瓷鎮”的重要標誌。
廟內主要建築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據史載,舜曾“陶河於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聖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廟門外設計的一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眾多古建築中是少見的。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主體兩用建築(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出、入、演戲為一體,設計精巧,雕工細緻,古樸、莊重、美觀、大方,整個戲樓採用木結構為主的歇山,九脊飛檐,樓閣式建築,龍飛斗拱,層層疊裝,陰陽浮雕,盤龍翔鳳,獅象競爭,玲瓏透剔,古樸端莊,精緻文雅,構成線條明朗,稜角優美,五彩繽紛的精美圖案,戲樓內雕樑畫棟,粉壁彩屏,以盤龍透雕為中心的井圖案,其造型設計,線條構描,別具風格,極盡精工,全樓都是彩釉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金光閃耀。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氣,由當地瓷業行幫會供養一個“一把泥”梆子戲(現禹州市豫劇團前身),長年在“花戲樓”演出。
花戲樓創建年代不詳,據史料和碑文記載,元延佑年間和清康熙、光緒年間又重修再建。由此可以推斷,伯靈翁廟的創建時期最晚應為宋代,其歷史已有800年之久。
古代與伯靈翁廟緊鄰的關帝廟(現為一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邊與伯靈翁廟並排也有一座同樣的“花戲樓”,為東戲樓。北面與窯神廟緊挨,是一座鐘鼓樓和木牌樓,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計為單間二柱單樓式,這樣的純木結構建築能完整保存數百年,它對研究古代木結構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老街
神垕老街俗稱“七里長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兩岸的五個古老村莊(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後鎮,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全長3.5公里,狀如一隻巨大的蠍子。老街是隨著神垕瓷業的發展形成的,特點是狹窄,街面店鋪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鋪就,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老街兩邊還有許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雞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處滲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神垕經濟自古繁榮的見證。
3、古寨牆
神垕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牆,有的高達3丈有餘,厚2尺多,固如城牆,寨四周和寨牆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用是軍事防禦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東寨牆建於清光緒20年,牆體為青磚結構,牆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牆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形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門上刻有“望嵩”二字,據說站在古寨牆的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門”之說。每個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東寨內(行政街)有的伯靈翁廟、關帝廟、花戲樓等,西寨內有文廟、二郎堂、老君廟、白衣堂、貞節牌記等,還有沿街店鋪和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4、古民居
老街兩旁鱗次櫛比的民宅無論名字、歷史、建築都是神垕的一大傳統特色。這些民宅的第一大特點,都是一進三或一進五的“深宅大院”,每個院落人口少則數十口,多則上百口。第二大特點,大多數院落都是以一個姓氏聚居,這是因為歷史上多次戰亂和自然災害,人口大幅減員,從明代開始的多次移民,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為大戶人家,每個院落一個姓氏,最多的已經發展到幾千人,因此,大多數宅院都是以姓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溫家院,辛家院等。第三個特點是建織結構,一般人家都是深宅大院,望門富戶,均是門第高大,布局對稱,雕樑畫棟,磚雕、木雕、石雕細緻精美,是明清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
主要民居有:
①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台,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五脊六獸,有影壁。磚圈垂拱二門,六階兩層上層,由右山牆可達後院,磚雕、木雕、石雕及房頭小飾物,特別是主房屋瓴均為磚雕牡丹,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②溫家大院,坐北向南,由一個主院和一個跨院組成,主院為一進五院落,大門左側客房屋雕樑畫棟,寬敞明亮,是主人會客的重要場所。主房又稱上房屋,為五間兩層清式建築,高大氣派,整個院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院內有古井、側門、便道、過庭,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進入神後的接待驛站。
③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門台,走馬門樓,一進三宅院,進入大門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門,過屋、上房及廂房均為廊柱式磚木結構,屋門、窗欞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鮮美。
④辛家大院,位於西大街,座北向南,一進三院落,現保存有大門、過門、主房和廂房,主房為三間三層,鐵裹門,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
⑤鄧禹樓(基本原貌),原是東漢大將鄧禹屯兵神垕時的住處,一進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門樓一間,臨街三間,西廂房一間。二門為垂拱門。進二門後,西廂房是青磚灰瓦,石雕窗欞;東廂房是一座紅石炮摟,高三層,每層均有磚雕石窗;上房是高台階,三層樓。保存完好,經明代重修。
⑥轉角樓(基本原貌,頂部坍塌),坐東向西,是一個占地數畝的四合樓院。二層門樓,雙扇大門。進門後,依門欞作梯可登上二樓。從門樓向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樓,可轉大院一周。大院之內,樓上樓下住著幾十戶人家,便於聯防,互為照應,可防匪、防盜。這是北方地區不常見宅院格局,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此外還有苗家祠堂、楊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處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