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問:天地有常道,日月有常度,水火草木有常性,皆不易之理也。乃至鄒衍吹律而寒谷暖,魯陽揮戈而暮景回,呂梁有出入之游,周原變堇荼之味,不測此何故也?將以傳信乎,抑亦傳疑乎?
對:原夫元氣運而至精分,三才立而萬物作。惟天地日月,暨水火草木,度數情性,各有其常。其隨事應物而遷變者,斯人之所感也。何哉?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蓋天地無常心,以人心為心,苟能以最靈之心,感善應之天地,至誠之誠,感無私之日月,則必如影隨形,響隨聲矣,而況於水火草木乎?故有吹律於寒谷,和氣生焉。揮戈於曜靈,暮晷回焉。神合乎水,游呂梁而出入不溺;化被於草木,周原而堇荼變味。蓋品匯之生,則守其常性也;精誠之至,則感而常通也。靜守常性,動隨常通,是道可於物,而非常於一道也。夫如是,則兩儀之道,七曜之度,萬物之性,可察矣,可信矣,夫何疑焉?謹對。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