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禮賢鎮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雄才大略的燕昭王為雪國恥, 復興燕國,曾在此建“黃金台”、設“招賢館”,以攬天下英才,重振大業,人們耳熟能詳的“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即源於此,成語“禮賢下士”也得而產生,古鎮由此而得名,一直延續至今。悠遠的歷史賦予禮賢淳樸自然的民風,豐富充足的物產,飛速發展的時代賦予了古鎮快速發展的輝煌前景。伴隨著首都北京現代化的進程,禮賢鎮以富民強鎮為目標,以改革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抓住機遇,最佳化一產、發展二產,開拓三產,全鎮總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行政區劃
龍頭村、王莊村、西段家務村、東段家務村、平地村、河北頭村、小劉各莊村、伍各莊村、內官莊村、佃子村、孫家營村、趙家園村、紫各莊村、小馬坊村、禮賢一村、禮賢二村、禮賢三村、田家營村、西里河村、祁各莊村、李各莊村、荊家務村、柏樹莊村、王化莊村、辛家安村、大馬坊村、東黃垡村、賀北村、西白疃村、東白疃村、苑南村、後楊各莊村、前楊各莊村、黎明村、宏升村、中心村、昕升村、東安村、西郟河村、東郟河村、石柱子村、董各莊村、西梁各莊村、東梁各莊村、賀南村。
民族宗教
禮賢鎮域內有兩個民族,一個漢族一個是少數民族回族。 禮賢清真寺是京南一帶最古老、最著名的一座清真寺,是大興區14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清真寺大約建於公元1473年間,坐落於原禮賢西門路北,回民居住人口最多的地方。它座西朝東,總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總計35間殿房。寺內重點建築是清真寺大殿,其規模有10間殿房,前殿3間,後窯殿1間,中殿6間,全殿東西長15米南北寬12米,柱高4.5米。前殿是方磚鋪地,殿內是木板鋪地。房頂是雙檐,殿脊高聳,有透風脊,兩端各有一龍頭。深灰色的琉璃瓦。脊的正中有一大花瓶,象徵著和平,表示四平八穩,平平安安的意思。花瓶兩邊還有8朵蓮花,表示雲霧滾滾,如天河流水一般。整個大殿有6棵明柱,結構合理,工藝細緻,建築牢固,是京南各寺中獨有的特色。
清真寺共修建了5次,其中明朝修過2次,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禮賢時,提議修過1次,清初還修過1次,1938年修過一次。1983——1989年又連續維修了該寺的所有設施,使之煥然一新,廣大回民民眾都說:“黨的宗教政策好”。2005年決定對原清真寺進行維修,清真寺成為區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底總投資513.2萬元選址新建的清真寺破土動工,採取仿阿拉伯建築風格建造的,總占地面積311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58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00名穆斯林民眾開展活動,2006年10月18日舉行落成典禮。、
經濟概況
工業發展
工業的發展與企業的活力息息相關。告別2000年,禮賢鎮的工業生產以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為契機。以市場為導向,全方位帶動經濟的發展。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資機制;最佳化產品、產業結構,積極做好產品與企業結構的調整;努力盤活現有存量資產;堅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科技含量。
企業的蓬勃發展帶來工業的生機盎然,禮賢鎮代表性企業不勝枚舉。北京藍天開思班鋼結構有限責任公司,是建設部定點鋼結構生產企業,同時也是鋼結構建築二級資質企業。此外,京花印刷廠、禮賢機械廠等一大批企業正迎著新世紀的曙光蓬勃發展,1000畝的工業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之中。
農業發展
禮賢鎮現有耕地面積8.6萬畝,其中大田種植面積為2.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萬畝,保護地種植面積2萬畝,境內有南北20公里蔬菜保護地生產帶,帶內有祁各莊千畝三綠出口菜生產基地和禮賢蔬菜生產高科技示範園區高效節能日光溫室達200棟。有特菜種植品種二十餘個,年產蔬菜1.5億公斤,總產值達6000萬元,是北京市確定的首批蔬菜生產基地鎮,並被市政府譽為首都的“南菜園”。禮賢鎮自97年開始陸續引進了肉雞,肉鴨規模化飼養項目,到2001年4月底有肉雞,肉鴨養殖450家,年出欄肉禽470萬隻,年產值1.04億元,為當地養殖戶帶來純收入900多萬元。2000年全鎮年農總產值已達到2.45億元。99年被市政府評為“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十強鎮”。
2001年全鎮在繼續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大力度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生產,提高質量降低投入成本,同時抓好畜牧業生產,擴大養殖規模,增加養殖量,加大科技含量投入、為到該地區投資的種養殖者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及條件。
政治體制
黨委書記:任喜軍
黨委副書記、鎮長:方勇
黨委委員、人大主席:曹仁林
黨委副書記:湯洪濤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武振剛
黨委委員、宣傳部長:李亞玲
黨委委員、副鎮長:寇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