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指帶有禪境與禪意的書法作品,也指以追求禪的意境的書法創作行為與書法創作者。 此外,禪意書法也專指禪書派書法藝術家的作品與主張。 最早提出禪書派與禪意書法的,是著名書法家石鑒月先生。 從現代派到禪書派 ——記“現代禪書派”創始人石鑒月居士 (原載《佛教文化》2005年第一期)

發展歷史

書法家石鑒月先生,祖籍安徽合肥,原名三濤,字鑒月居士、號磨石齋主。先生現為雲南民族大學職教專家、客座教授,中國巴蜀書畫協會名譽主席;歷任安徽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安徽省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省直分會秘書長。先生七歲始在叔父引導下學書,遍習隸草正篆各體,二十歲以前,就曾多次在省級、國家級書法大賽中獲獎。

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

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之路初露端倪,中國傳統書法藝術能否突破形式上的障礙,與世界審美意識接軌,成了當時一批書法家苦苦尋求答案的命題,日本書壇的現代派探索信息陸續傳入,則給當代中國中青年書法藝術探險者以很大啟發。於是在中國出現了第一批以現代派書法為突破口的書法藝術探險者。所謂現代派,與傳統書法相比,在字型、筆法、用墨上有較大突破,不拘一格地充分挖掘漢字與筆墨線條審美內涵。鑒月居士也成了為數不多的第一批勇於吃螃蟹者,而與同期的現代書法探索者相比,他的突破面更廣、層次更豐富,他大膽借鑑多年兼修中國畫的經驗與技法,在用墨與線條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1991年12月在“中國首屆文藝大展賽”上,鑒月居士以現代派作品,一舉獲得書法一等獎,令當時正處於低潮的現代派書壇的書家們精神為之一振。1992年初,鑒月居士應邀赴日本大阪、京都等地舉辦了個人現代派書法作品巡迴展,在自譽為現代書法發祥地的日本書壇亂起了一陣不小的旋風,大阪市“創現派”書道協會專門禮請鑒月居士為該會的貴賓與導師,一批年青的日本習書者也紛紛拜在鑒月居士門下。

然而,就在中國現代派書法藝術蒸蒸日上、似乎將成為當代書壇主流的當兒,鑒月居士突然從現代派書法探索者的行中消隱了。三年之後,1995年初,鑒月居士復出書壇,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以對治現代派書壇造作、火燥、日趨脫離書法本體的弊端為宗旨的一套書法新理念——這就是“現代禪書派”。1997年中國佛協《法音》雜誌封三首次刊載鑒月的“禪書”作品,1998年赴鑒月赴雲南弘傳“禪書”,雲南東陸時報、生活新報、春城晚報等多家媒體跟蹤宣傳報導。“禪書”一派已在國內及港澳台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廣泛流傳,有志於“禪書”探索與創作的海內外書家亦不斷湧現。

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

熟悉鑒月居士者都知道,他少早年始信仰佛教,青年時代就開始研習佛經,尤其熱衷於禪學與禪修,曾皈依九華山祇園禪寺方丈、著名禪師師仁德大和尚門下,長期參禪習定。同時先生又是著名的瑜伽學者、冥想導師,是百萬字《瑜伽學》與《瑜伽冥想》專著的作者,“現代禪書派”的提出,正是其將自己修習禪學與冥想的感悟及其境界,與書法藝術相融通的結晶。鑒月居士認為:傳統書法為技法所困;現代派書法雖打破了傳統,卻同樣擺脫不了造作與火燥,而“禪書派”,就是要奉行“減行”的願則,也就是放下,是超脫,不僅技法與習性要放下,甚至於“風格”也視為累贅。放下一分,提高一分,直至連放下也放下,如此才能達到人我一如、心手一如、筆跡與心跡一如,此時書為心痕、不浮於表,何種心境,就有何種書境,這就是禪書的原理與目標。與禪修不同的是,修禪往往有“欣上厭下”之偏,而禪書不求唯美,只求與心“相應”,與真心相近。至於心內為何境、是否合於審美,不是禪書創作的直接目標。

但現代禪書並非脫離於書法本體之外,為維護禪書派的書法本體特性,鑒月居士提出了禪書的二大願則,其一是突出書法的本體特——線條藝術。其二必須是寫的而不是畫的,即要求創作運筆時,有時間的連續性和空間的順序性;需一次完成,且不可重複;強調線條的質樸與宣祼,並將情感、力度、節奏等一次性蘊於書寫過程——這就是線條的質量。同時,鑒月居士又強調傳統書法法基礎和現代派書法技巧對禪書創作的作用,力辟不講基礎的狂妄作風,認為禪書,不是空中樓閣,不經過傳統及現代書法技藝的修習、磨礪、揣摩、體悟,是很難領納禪書派真味的,沒有傳統書法基礎,以及現代派技巧的鍛鍊,無法“心手如一”,也無法得心應手地展示內心印跡。

書法綱領

隨後,鑒月居士又系統地提出禪書派書法的綱領,大致包括:

一、定義內涵:“禪書”是佛教禪學理義、禪學趣境,與現代派書法藝術相融合的書法流派。

二、宗旨目標:重自然,忌造作;重清淨,忌火燥;重純真,忌媚俗。

三、創作原則:突出書法“線條藝術”的本體特徵;心手如一、書如心痕,松靜身心、由心發跡;放下技法、打破框調,返樸歸真、無為而治;寓美於形、凝趣於意,形意向虛、陰陽還元。

四、創作過程:由禪學義趣的的修學體驗,解悟何為清靜心、何為原真心,進而熟練身手與心神的相應相會,是為心理基礎;由傳統書法技法的訓練、融會乃至現代派書法技巧的實踐、突破,全方位領略筆法、筆意的多變性與審美的多面性,是為技法基礎;進而通過聚目、散目、閉目、左右易位、圈井線模擬等特殊方法,體味墨跡與個體習性、心境、氣質、觀念的關聯及離散,以助創作過程中主動運用這種關聯或離散性,從被動的習氣牽纏中解脫出來,是為創作基礎;隨禪學修習體驗所得駕馭身心的能力與工用的不同,隨機創作出意境層面、深度、個體特徵圴不相同作品,其審美情趣、藝術價值也各有千秋,是為作品的價值基礎。

禪意書法 禪意書法

五、審美原則:“禪書”審美不離禪味。禪味如茶,至味無味,冷、奇、清、雅等有為、可測之境僅為其表,內在之審美要素,重在清淨、自然二句;亦可概括為形中無常、意中不滯、法中不拘、心中無著四句。依此可作為審美、批評之要旨。

現狀前景

談起禪書派的現狀與前景,鑒月說:“禪書派理念雖已構出一線,但具體的實踐尚漫途浩浩,我的禪書修習方便,以及我個人的習作,僅為拋磚引玉之用,我深知我本人也還遠未達到禪書派的基本境界。但我對我的探索現果和我的初步理想,充滿信心,也堅信這是升華中國書法藝術層面與境界的一條有效途徑。我由衷地期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理解乃至接受並參與我的禪書派

書法藝術探索!”

附:石鑒月著《禪書派論》

“禪書派”論(文言本)

—— 石鑒月

第一章 開題

今開一方便門,權借禪理、禪境、禪意以詮書旨,然非禪定、禪宗之所屬,亦非別開書法之體例,實欲助臨池者解法縛、明真見,使其納清靜、得自然,一匡書壇之流弊,而樹翰墨之新風耳。

此方便門,姑以“禪書派”名之。

禪者,非徒禪定、禪宗,實乃禪學理義之要旨,總攝禪理、禪心、禪行、禪境、禪意五門,凡契此五義者,皆禪書之道也。

書者,以線條為體、以漢字為相、以達意為用者也。蓋書之道,首重線條,依其形、質、態、力、色、變諸要素而論其得失;次重文字,甲、金、隸、篆、楷、行、草等體例皆歸於內;複次重達意,達意者,可讀性也。

此派者,常涵三流,其一,依禪義、藉禪心而為書;其二,入禪行而為書;其三者,攝禪境、契禪意而為書。是故,禪書派者,不論書法體例,亦不論個性風格,但合乎上述其一者,皆為此派所攝。

第二章 釋義

今就禪書之禪學理義所攝五門,略釋要義。

其一,曰明禪理:

所謂禪理者,禪法理義也,統攝禪學、禪行、禪境、禪意諸義。綜而言之,禪理即平常、自然、無念、無相之道也。平常者,不攀緣、無造作、質樸誠實之謂也;自然者,不執著、無礙掛、任運自如之謂也;無念者,無雜念、不取捨、寂然默照之謂也;無相者,破虛妄、趨實相、明心見性之謂也。依此四理,契禪心、入禪行、立禪境、達禪意,乃得禪書之妙矣!
其二,曰契禪心:

所謂禪心者,契禪之心境也。其臻至境者,明明朗朗,了無一執。細分有四:一曰放下,二曰質樸,三曰清靜,四曰豁達。放下者,無著也,無著於技法,無著於習氣,亦無著於放下;質樸者,天然自成,無矯揉造作也;清靜者,摒躁趨靜,蠲燥息火,以致雜塵不染、物我兩忘也;豁達者,胸無塊壘,坦蕩無滯,散淡自在也。

其三,曰入禪行:

所謂禪行者,亦曰禪修,曰禪思,曰靜慮,曰止觀,曰觀照,皆靜中思慮之謂也。靜者,靜穆止寂,謂諸法不生,妄念不起;慮者,靜觀默照,謂作書時,反觀緣觸之心隨緣起伏,變幻不定,並知色、觸者及一切法,無常一性,惟心所幻,故能不執一法,亦不拒一法,於不取不捨之中,心手一如,自在無礙。故靜寂與觀照,相輔相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止觀雙運。

禪行常有二途,一為定中禪行,二為歷緣對境禪行。定中禪行者,為坐中入定之道,行與意盡皆消歇,無心力造跡,亦無能為書,此禪行不為書者所用。故禪書所用者,惟歷緣對境禪行耳。

歷緣對境禪行亦有多分,所歷緣者有六: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六語;所對境者依六根塵而有六分: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所歷六緣,惟坐、住與作三者適用於書,余皆不為所用;所對六境,惟眼對色、身對觸、意對法三者適用於書,余亦不為所用。

凡禪行中為書,先當於坐或作時,靜氣凝神,制心於一境,次對色、觸、法三境作靜慮,並以之導書跡契禪意、合禪境。斯靜慮之時,亦作書造跡之際;反之亦然。

於斯時也,首當靜心,心若不能靜,須用止心法。其法有二:一為系緣守境止,此緣為筆端、握筆處、手腕等處;此境為眼中之跡、身手所觸,以此緣境,令心無放逸,即為心止。其二為制心止,即隨心所念,知一切技法、體例、美醜諸念,皆因人有,為心所造,無有常一自性,由是胸無牽絆,意無取捨,心不馳散,即為心止。

心既得靜,慮亦當靜。於作書時,知眼中所見、待見之跡,若大小、粗細、長短、枯潤等,如水中之月無有定實;知手筆隨所覺觸,若輕重、澀滑等,如影幻化非真;知意中技法審美,本無定法。於彼之時,乃知一切法畢竟空寂,於自心而起之技法,無執無拒,無舍無滯,不為所縛、亦無悖逆。由是心無所執、手無所礙、跡無造作,隨緣任運。此即作書於禪行之道也。

其四,曰立禪境:

所謂禪境者,依禪行、寓禪意、契合禪理之境界也。依今人審美之旨趣,權分為七:曰清寒境,曰空靈境,曰拙樸境,曰靜寂境,曰灑脫境,曰深遠境,曰透脫境。

所謂清寒境者,簡略直截,清涼孤寒也。

所謂空靈境者,超凡脫俗,曠達空妙也。

所謂拙樸境者,自然無飾,天真質樸也。

所謂靜寂境者,無火無躁,坦然寂靜也。

所謂灑脫境者,無拘無滯,豁達豪邁也。

所謂深遠境者,深邃奇巧,妙透玄機也。

所謂透脫境者,超然無我,任運自如也。

其五,曰達禪意:

所謂禪意者,寓於禪境、契禪理之意趣,或謂禪趣,亦曰禪味。依禪境之別,可分為七:一曰孤高清閒;二曰散淡豁達;三曰天真率意;四曰坦然寂靜;五曰無著無縛;六曰深知遠達;七曰圓融任運。此禪意者,乃由禪心,依禪行、入禪境而成,非先於禪行、禪境而存乎胸臆也。

第三章宗旨

古書之道,始見於甲骨、鐘鼎,純樸天真、妙趣橫生,可謂得書道之精髓者也;後世書法,或重法度,或重意氣,皆以習氣、慣力為功,法為法縛之相森然;現代派者,樂於奇技,任手成跡,或假以畫彩匠技工巧,人為妄設之端百出,火燥造作之氣熾然。此皆非書法正道也。

蓋常人之為書也,或重於形勢,或重於達意,游於情法之間。書者於情於情,或離、或執、或乖。離於情者,必為法縛;離於法者,必致造作。執於法者,耽於妨造;執於情者,徒添燥火。與法乖者,離形失度;與情乖者,必落俗窠。

夫書者,借文字之相以達意趣。文字者,肇乎自然之相,自然之相者,山川、草木、世態、人事也,復以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諸法達於人意;自然之性者,乃清淨任運之軌,動之於心而寂止於外也。故書當藉自然之相,發自然之性。以是之故,為書者,須由心及手,貫於文字,擬於自然之形勢,而復歸清靜任運之自然本性。此性相一如也,自然之軌也,亦禪書之道也!

禪書之旨,不拘一法,亦不捨一法,合自然之道而行,契清靜之體而為,心與法,非即非離、非乖非合;作書之時,必伺氣靜心寂,以達心物一如、心手一如,及至心物兩忘而漸入佳境,則禪心契而禪意達,上品之書遂出矣。

又,書法以文字為相,達意為用,復以線條為體。庸常之輩,舍線條而以文字為體,執於文字之相,復以累世之法帖為宗,而疏於線條之自然體性,故代代沿襲,陳陳相因,法外立法、頭上安頭,而致法為法縛者,久矣!今禪書之門,就簡而棄繁、舍末以歸本,初以線條煉化為宗、復舍歷代體例之變,直入書之本體,免遭法帖之累,並銷梏桎之虞矣!

第四章 書品

書品者,人常以工格質妍而論優劣。是以前人履跡為工、積久成習為格、樸實天真為質、媚妍奇巧為妍,凡合此者為優,反之則為劣。然優劣之別,實緣凡夫一心。若依自然之道,則惟有形色分別,而無優劣之辯也。所謂大中見小,小中涵大,平等無別,無有貴賤,是自然性也。故常人審美,有違自然之道,乃凡夫道,比於禪修,則無異於“欣高厭下帶異計而修者”,凡夫之禪也。

當知客觀自然,雖無優劣之別,然納於人心者,則有種種境相之分,一為顛倒夢想虛幻相;二為如如無妄真實相;三為無執無礙平等相。依此三心相為書,則書品之高下畢現。依諸虛幻心者,受妄想習氣所熏,或固執法范,或狂亂失度,或火燥熾盛,此下品也;依諸真實心者,還形色於自然,運技法於簡樸,以致清靜自然,了無造作,此中品也;依諸平等心者,不拘一法,不拒一法,不特用心,不離用心,乃至物我兩忘,此則為上品矣。

夫禪書派者,始乎中品,臻於上品。以是之故,禪書不求唯美,亦不求工格怪奇,只與真實平等心境相應,無執著,無粘滯,無修無飾,無造無作,無火無燥,清淨自然,乃至無法無不法,心物一如,自在無礙,而止於至善。

第五章 簡擇

初擇筆法。先以禪喻,坐禪之初障有二:一為昏沉、二為掉舉。若此喻者,禪書門下初障亦有二,一為疲病、二為造作。昏沉者,心志衰弱,意氣不揚,必致書者疲病;掉舉者,散亂無度,任意張揚,必致書者造作。疲病者,流習殘弊也,流習乃積習成慣,反為所縛;殘弊乃心力不濟,或耽於粘、聚、合,或溺於離、散、開,皆離於中道也。造作者,妄生工巧。妄生者,著意生造;工巧者,故作姿態,此二者皆有違自然之道。禪書門則舍此疲病、造作,訣云:“不疲不亢,非散非粘,不造不作,法歸自然。”

次擇線條。大小、精細、濃淡、潤枯、輕重、曲直、疾遲、澀滑、滯暢、順逆、穿退、縱橫……此線條之變也,當隨機隨緣而用,無令過或不濟,過則生火燥,不濟則生媚俗。禪書門訣云:“應機隨緣,任運自如,適可適度,脫媚脫俗。”

複次擇結體。粘離、聚散、開合、斜正、疏密、兌讓……此皆結體形勢之兩端,當自然運用,無令故作姿態,偏則必致上言疲病、造作之障也。訣云:“形勢天成,順應不偏,胸無偏倚,結體坦然。”

複次擇筆意。筆意隨心,而心有急、寬、沉、浮、清、靜六相,依此六心馭筆,則於心境相融之時,必有火、散、滯、躁、清、寂六筆意。火者,急心為體,火燥為相;散者,松閒為體,散淡為相;滯者,執著為體,滯澀為相;躁者,浮心為體,疾滑為相;清者,清淨為體,無火為相;寂者,離執為體,無作為相。依前規則,當簡六相而揀清、寂二筆意。訣云:“克火克躁,澀滑相宜,離火得清,離作得寂。”

第六章 習練

習法次第有四,曰軌跡、凝神、易位、虛擬。

初習軌跡,若橫、若縱、若井、若回、若螺紋、若簧圈……皆當漸次勤寫,以一蘸之筆,眼手相濟,專志操筆滿紙而終,縱至墨盡毫涸亦如初始。日久則筆力透於紙背、濃枯無礙於心,比至筆手相應如一,此初成也。

次習凝神,此階由軌跡線條轉入文字書寫,可依日常書寫習性而為,無須顧忌諸家體法。運管之時,由單字及單句,默用初習軌跡之功,初習眼根游離於筆端,次習注目一處,複習散視四角,或近斂鼻端,由是令手筆漸離於眼根而趨於識、脫乎形而隨於意,漸合於自然之道。

複次習易位法。所謂位者,操筆法位也,或左右手易,或指拳形易,或正反握易,或左右、正反、指拳皆易。如此法,旨在破除意中習氣,故行易位時,須靜心揣度,於心手乖背之時,心不拗於手,手不拗於筆,筆不拗於跡,漸至習氣銷磨,筆法隨意自然,於茲則此法就矣。

複次習虛擬法,即閉目揣度而運筆,間或開眼隙而窺覷,然意不隨移。如是修習日久,漸至雙目開闔無異,則手筆可脫於眼而獨與心識相應,是可謂心手一如,為禪書門特法之用矣。

第七章 抉擇

抉擇所依者,惟得、舍二字。得者取也,舍者放也。

彼可取者有二,一曰傳統習法及法帖,二曰線條專習法。禪書門下,不拒傳統習法及法帖,以其能煉化線條故;亦不惟傳統習法及法帖是瞻,以線條專習法亦能煉化線條故。此二者可取其一,亦可得而兼之。

因取故得,所得者二:一為法,二為串習。法者,筆法也,串習者,筆意習氣也。得而後舍,非舍則執,故當舍者執也。所舍者二:一為執得,二為舍相。舍執得者,不拘一法;舍舍相者,不拒一法。為書者,當於不拘不拒之間,無執著,無掛礙,亦無粘滯,方可登堂入室,達書品之極境。是故禪書門人,欲得上行,必須減行;欲得上境,則須舍放所得法與串習之執,多一分放下,則增一分佳境。此禪書門所以學無止境者也!

第八章 作書

習法純熟之際,乃可轉入作法。作法有三:常法、特法、異法。

常法者,隨緣、隨機而作,以寧神、靜氣、隨心為作書之旨。

特法者,為禪書門人或禪修人特用,於晏坐靜守之餘,心無掛礙之際,依禪理、禪心、禪行而為書也。

異法者,唯與定境相應,適於修止之際而作也。於座前設書案,先入止境,於一念淨相相續之終、靜心尚余之際,或微開眼帘,或不開眼,信手而為,此非常修止觀者或習練虛擬法得大成者不能為之,非常人可行也,以是之故,名曰異法。

第九章 別囑

禪書一門,其義涉廣,為便記誦,故以文言略陳。不解文言者,可參照白話釋義。入此門者,當依此論時習之,亦當依此論弘揚之。禪書一門弘揚之要,貴在克已踐行,而非口頭稱頌,凡遇世俗牴觸,不可強辯,惟期導引試行,待受益者眾,自能流布四方矣。

(石鑒月 1995年9月5日 於一步齋)

石鑒月書法 石鑒月書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