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荒野

在這一大片的岩石、樹木、山脊、山脈及河流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以及他們勞作的情形。 進化的普遍觀點似乎是,競爭的物種在地球演化的漫長歲月中一直在賽跑,而所有的物種都在同一賽場上。 人類體型比狼大,比鹿小,在地球這一大環境中屬於不是那么大的生物。

作者簡介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一 ) 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禪宗信徒、環保主義者。他是“垮掉派”詩人中至今創作成就最大的一位,曾出版詩集、散文集和訪談錄等二十多本著作,多次獲得重要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博林根詩歌獎、萊文森獎、古根海姆基金獎及普利茲詩歌獎等。他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喜歡沉浸於自然,將歷史與荒野納於心中。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和思考使他的作品更接近事物的本色以對抗我們時代的失衡與無知。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主題涉及荒野對人們的意義,以及人類回歸荒野的可能性。源於詩人的敏感,斯奈德對“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進行了語源、語義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國的荒野,對當地與自然相和諧的土著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田野調查,並結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禪宗學習經歷,探討了現代社會如何從文化上接納荒野的問題

編輯推薦

加里·斯奈德是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流派仍然健在的少數詩人之一,也堪稱此派中最具個人魅力的行者。著名文化人梁文道即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推薦過斯奈德的作品。作為20世紀四十五年代在英美興起的重要文學流派,垮掉派影響了20世紀著名搖滾樂隊及樂手包括甲殼蟲樂隊和鮑勃·迪倫等的創作。而斯奈德不但與該派內部人物如艾倫·金斯伯格等交情甚好,甚至還因其荒野流浪、學習禪宗等傳奇經歷與人格魅力備受他們崇拜——垮掉派代表人物克魯亞克的小說《達摩流浪者》即以斯奈德為原型創作而成。本書便是接近這位“達摩流浪者”最好的一個途徑。
書中不但敘述了斯奈德早年從事伐木工作、赴日參禪的人生經歷與感悟,也全面展示了他對印第安土著文化、東方禪宗文化中有關自然荒野的內容思想的理解。從《瓦爾登湖》到《沙郡年記》美國一直有自然文學的書寫傳統,這種傳統同時強調一種“荒野實踐”的態度。《禪定荒野》也繼承了這一傳統,斯奈德深入土著村莊、雪山林地,甚至前往日本參加臨濟宗的佛教修行,而後才得到了關於荒野文化的理解。而本書的英文名字就叫作the Practice of the Wild,直譯即為“荒野實踐”,由此也可見斯奈德在書寫背後的修行之一斑。
斯奈德對於中國文化也頗有研究,早年他就翻譯了二十多首我國唐代詩人寒山的詩歌,並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他本人也受到寒山的影響,喜歡自然,隱逸又不乏入世的關懷,積極參加環境保護工作。葉維廉教授認為在當代美國詩人中無論哲學、氣韻、風格,斯奈德都最接近唐代詩人王維。他的思考同樣帶有鮮明的東方氣質,受到佛教實踐與辯證思想的影響,因此易於為中國讀者所接收,引起共鳴
然而,斯奈德的作品在中國完整引進的卻並不多,尤其這本散文集,是第一次在中國引進出版——雖是經典,也是新章,只要翻開便能發現它的價值。

圖書目錄


前言
自由法則
地方、區域和公用地
棕色語法
優良、荒蕪和神聖
青山常運步
遠西原始森林
道之上,徑之外
和熊結婚的女人
生存和聖餐
致謝
參考書目

書摘精選


青山常運步

比狼大,比鹿小
人類的時尚與服裝的多樣性,以及流行文化的不斷變化,是一種象徵的形態,仿佛人類是在刻意模仿鳥身上的顏色和圖案。特別是來自高度文明的人對分離與差異有著清晰的想法,用多種方式宣稱自己“脫離了自然”。作為一場競賽,這可能是無害的。(人們可以構想一下,脊索動物會這樣說:“我們是進化進程中質的飛躍,大概完全超越了迄今為止的所有生物。”)但至少這種認為人類有特殊命運的說法,可視為無用的、種類繁多的理論中的一個案例(奧卡姆剃刀原理)。然而,人類對自然造成了危害。
有一幅大型的山水畫卷,名為《山河無盡圖》。在這一大片的岩石、樹木、山脊、山脈及河流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以及他們勞作的情形。畫中有農民和茅屋,僧侶和寺廟,坐在小窗戶旁的儒生,待在小船上的漁民,踏上征途的商人以及隨行的貨物,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當北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傳統創製出曼荼羅,描繪出意識和因果關係鏈的位置圖,亦即他們的視覺教具時,中國的禪宗傳統(特別是南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不過(我冒險地提出)後者採用的是山水畫的形式。如果捲軸畫被視為中國的曼荼羅,那么畫中所有的人物就都是我們各種各樣的小小自我;而且,山崖、樹木、瀑布、雲彩也是我們自身的變化和社會身份的呈現。(沼澤中叢生的蘆葦沿著一條小溪生長著,它會說什麼呢?)每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不同的曼荼羅,一種不同的想像。這讓我又想起了阿伊努語中的詞語iworu(生物場,領地)。
大凡見山水者,依種類而異……有見妙花為水者,然其非用花作水。餓鬼以水見為猛火,見為膿血。龍魚見水為宮殿,見為樓台……有見水為森林,見為壁者。人間見水為水者……故隨類見諸水者,非他,乃依水之透脫也。
有一年的七月,我從科尤庫克河源頭往下走,河的源頭在阿拉斯加的布魯克斯山脈中,我發現自己能夠看到多爾羊的王國。在綠雲般的苔原帶,夏季的阿爾卑斯山一一在這裡我是一個弱小的訪客——對我這個無毛的靈長動物十分友好。然而,漫長而黑暗的冬天也沒有嚇倒多爾羊,它們甚至沒有往山下遷徙。風吹著稀疏鬆散的雪花,北極夏天干燥的非禾本植物和禾本植物在這整整一年中被羊一點一點地吃掉。夏季,幾十隻羊站在野外,白色的羊與綠色的草交相輝映。它們有的在嬉鬧,有的在打盹,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用角相互頂推,有的在跑圈,有的坐著,有的在高而平坦的“床”上酣睡,這“床”就是屹立在極其險峻的懸壁上的岩脊。道元也許會說,多爾羊(在阿薩巴斯卡語中被稱作“白大角羊”)把山看作了“宮殿樓閣”。但是這種臨時使用的詞語“宮殿樓閣”過於優雅,都市色彩太濃,人類特徵太明顯,以至於不能真正全面、獨特地展現出每種生物應當是多么無拘無束地生活在其唯一的“佛土”上。
青山疊嶂,雲霧繚繞
遠坡山上,白點薈萃
舒緩變化,並非星星與岩石
“在午夜的微風中撒滿”
白雲碎點,淡紫色的北極光
照在恬靜的野羊身上,它們正吃著
苔原上的綠草,群聚而成親緣家族
咩咩叫聲和羊騷味徐徐地
傳遞著它們的生活氣息
停留半空中一一濕氣向上捲起
瀰漫整個阿拉斯加北坡,嘗嘗浮冰之味,
攜帶型煤油爐此刻沸騰著,
歇息於此,沏茶而飲。
在山坡下這條北極的小河中,色彩斑斕的河鱒,生活在它們的天堂里,但此處對人類而言卻是冰冷的世界,道元又說:
龍魚視水為宮殿,當如人見宮殿,不見水之流也。若有旁觀者告其“汝之宮殿即流水”,龍魚定如我等今聞“山流”之說,忽而驚詫。
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或構想非二元現行世界中這種嵌套層級和網狀結構。系統理論提供了抽象的公式,但幾乎沒有提供形象的隱喻。在《山水經》中我們發現:
非唯世界有水,水中亦有世界。非水中有如是,雲中亦有眾生世界,風中亦有眾生世界,火中亦有眾生世界……草中亦有眾生世界。
進化的普遍觀點似乎是,競爭的物種在地球演化的漫長歲月中一直在賽跑,而所有的物種都在同一賽場上。有些快要出局,有些落在後面,有些卻穩操勝券地跑在前面。如果將背景與前景互換,從“生存環境”和其各自可能的創造性等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成百上千個視點看到這些物種之間的大量互動。我們可以說是一種食物帶來了一種生存方式。越橘和鮭魚引來了熊,北大西洋成群的浮游生物召來了鮭魚,鮭魚吸引了海豹,接著是逆戟鯨。不斷律動和波動的大群魷魚靠從抹香鯨身上吮吸養分生存。加拉帕戈斯群島空曠的小生境使得一排雀科鳥身上呈現出多種鳥類的形態和功能。
保守生物學家談到的“指示種”,指的是一個自然區域及其自然系統內非常典型的動物或鳥類,它們的生存環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環境的指標。古老的針葉樹林(的生存環境)可由棲息其中的“斑點貓頭鷹”來衡量,大平原曾經(並將再次)以“野牛”作為其生存環境的指標。而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地方是以人類作為其生存環境的指標的?什麼是靠吮吸我們這一物種而形成的?”答案當然是“無盡的山河”,也即整個地球,我們或多或少發覺我們在這裡生活是舒適自在的。漿果、橡子、草籽、蘋果、山藥召喚著類似我們的靈巧生物前來採集。人類體型比狼大,比鹿小,在地球這一大環境中屬於不是那么大的生物。從高空俯瞰,人類的成就是在大地上留下的亂刻亂劃的印跡、柵格狀的圖案和大大小小的池塘。事實上,地球上大多數地方,從遠處看似乎都是人類未曾涉足的空曠之地。
在城鎮裡,(對那些能看見的人來說)空曠之地是古老的樹幹、河床的沙礫、滲油的小坑、山崩的擦痕、颳倒的樹木、燒焦的土地、水災留下的廢墟、珊瑚礁群落、胡蜂巢、蜂窩蜂箱、腐朽的原木、溪水河流、岩石劈理線紋、礦岩地層、鳥糞堆、吞食魚、耀眼的涼亭、瞭望石以及地松鼠的巢穴。對少數人來說,它也可能是宮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