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滿族鄉

福興滿族鄉

福興滿族鄉是位於中國 黑龍江省東北部 三江平原上的一個民族鄉。隸屬 綏濱縣管轄,是綏濱縣內惟一的少數民族鄉。福興鄉於黑龍江南岸,與俄羅斯隔岸相望。境內同仁屯4公里處的“同仁遺址”,據考古界認定為 勿吉人的文化遺存。

基本信息

簡介

福興滿族鄉是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上的一個民族鄉。隸屬綏濱縣管轄,是綏濱縣內惟一的少數民族鄉。福興鄉於黑龍江南岸,與俄羅斯隔岸相望。

基本概況

福興鄉全境瀕臨黑龍江,屬平原區。全鄉總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萬畝,主要種植大豆、小麥、玉米和烤菸、甜菜等。全鄉共轄福興、德善、同仁等3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4330人。鄉政府駐地福興村。境內同仁屯4公里處的“同仁遺址”,據考古界認定為勿吉人的文化遺存。

民族

鄉內有多個民族,主要以漢族和滿族為主,其中滿族人口占60%以上。

區域劃分與地理位置

福興鄉內有三個行政村,即福興村、德善村和同仁村。
福興鄉位於綏濱縣西北部,北面是黑龍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面與蘿北縣接壤,以312省道與綏濱、蘿北、鶴崗連線,交通便利。距綏濱縣城35.38公里。南面緊挨綏濱農場。東面是忠仁鎮,距忠仁新區24.45公里。

特產

大豆、玉米、水稻、江魚、針蘑等。

歷史概況

福興鄉名源於駐地福興村名。福興村,原名“李家窯”,屬蘿北縣管轄。1917年劃歸綏東設治局管轄。1929年1月改隸綏濱縣。東北淪陷後期,屬福興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福興區,1947年併入集福區。1949年6月,綏濱縣撤銷後,劃歸富錦縣,改為第十四區。1956年4月,並村劃鄉,設定福興鄉。1958年9月,並人黑龍江人民公社。1960年並人綏濱農場。1962年場社分開,隸屬集賢公社。同時將集賢公社更名為忠仁公社。1964年綏濱縣恢復後,劃歸綏濱縣管轄。1966年從忠仁公社劃出,建立福興公社。1984年2月,改為福興鄉。因是滿族聚居的地方,1986年8月,改設為福興滿族鄉。滿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30%。

同仁遺址

同仁古城遺址坐落於黑龍江南岸,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所代表的文化早期為原始人 肅慎、挹婁文化,中期為勿吉人文化,晚期為遼金時代女真文化,被世界考古界命名的一種新的類型——同仁文化。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省博物館考古隊發掘出的三處房屋遺址,經碳-14測定為勿吉人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遺存,是我國考古界第一次接觸的勿吉人文化。

政策

福興滿族鄉是綏濱縣惟一的少數民族鄉,多年來,以滿、漢兩族為主體的全鄉居民一直靠種植業為主。近年來,在縣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許多農民利用地處黑龍江邊、鄉域水草和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靠畜牧業走上了發家致富的路子。2002年,全鄉畜牧業總產值實現680萬元,畜牧業人均增收達846元。
畜牧業發展的規模效應也隨之出現。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實現了零的突破,全鄉今年種植青貯玉米510多畝。全鄉還成功地轉移土地3200餘畝,轉移勞動力189人,占全鄉剩餘勞動力的30.6%。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糧食的過腹增值,全鄉每年可轉化糧食總產的四分之一。而各類牲畜每年產生的數百噸糞便,成為大受農家歡迎的有機肥,不但有效地改良了土壤,還大大增強了地力,全鄉因而形成了以糧養牧、糧牧互動的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