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寺昔系東嶽都統府祖殿,先有福田寺,後再福壚寺.坐落在坎水歷山之巔,始建於北宋景祐三年(1036),萬曆三十八年(1610)林如楚鼎建,重修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民國十五年(1926)。寺內古井俗稱血池,泉水旺盛。寺前錦溪環繞,溪岸古榕聳立。2004年有坎水村民集資重塑十四尊神像,重建戲台、大殿。現內供奉溫忠靖王、康英烈王、大世子、五靈公、血池將軍、注壽司、陰陽司、六位總政、文武判官、八將等。自福壚寺肇建後,農曆三月十六日,溫、康兩都統春巡境土時都要巡往祖殿福田寺,後再回宮福壚寺。
東嶽都統府福田寺祖殿〔福田泰山祖殿〕坐落在榕城西郊,風景 秀麗的旗山坎水鄉,與東南第一剎“旗山萬佛寺”相依伴,系南嶼地 區“九庵十八寺”古蹟之首。以其悠久的歷史,輝煌的建築風格,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泰山諸位神君的威靈顯應而聞名南港十八墩。殿宇雄偉壯觀,總建築面積1925平方米,始建於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 年),重修於明朝萬曆庚戌年(1573年),繼又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重修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殿內古井(俗稱血池)泉水清澈,殿前錦溪環繞,溪岸古榕聳立參天。福田泰山神深受遠近香客敬仰和崇拜,香火旺盛,祖殿各神鹹叨庇慰,具有“鐘聲鼓角聞十里,路上行人一半客”之稱。據民間傳說,明永樂年間,一次特大洪水,淹沒福田泰山祖殿,溫康兩都統神像隨洪水飄流至南嶼缶盧峰山下停留不前,隨即被南嶼信眾所接留,於是在南嶼缶盧峰山下興建一座福缶盧寺(南嶼泰山堂),供奉溫康兩都統。嗣後福缶盧寺溫康兩都統思念 坎水福田寺祖殿,從而產生聞名福州地區的民間文化活動:“南嶼迎泰山”,實質是定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福缶盧寺溫康兩都統返回福田泰山祖殿一次,並同南港十八墩各神聖及遊客幾千餘人會聚福田泰山祖殿,燒香朝拜,祈求國泰民安,消災解厄,降福降吉祥。 福田泰山祖殿經歷朝演變,雖能保留至今,但由於長期被占為它 用,使祖殿年久失修,數十年經受風侵雨蝕,瀕臨倒塌之危。故重修祖殿繼行先祖善舉乃燃眉之急,因限於經濟短缺,至一籌莫展。1998年蒙坎水鄉德高望重人士發起倡議,根據祖殿石碑歷史記載,召集南港十八墩各鄉熱心人士,成立重修委員會,經各委員多方努力,積極發動海內外各界人士熱心捐助,集腋成裘,共募資十萬餘元,重修後殿及天井兩廂。又於2004年由坎水鄉民集資30萬元,重修大殿、戲台,重塑神像十四尊,使福田泰山祖殿得以重光,完成善舉,以慰先祖並報列聖蔭佑之恩。現殿內供奉溫都統忠靖王、康都統英烈王、大世子、二世子、五位靈公、五花鄧將軍、注壽司、陰陽司、六位總政、文武判 官、八將等諸神。
福田泰山祖殿2008年加入閩侯縣道教協會,2010年閩侯縣道教 協會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在殿內隆重舉行,促進了福田泰山祖殿各 項設施的健全,使祖殿的聲望得到空前的提高
2015年祖殿大門年久失修,重修祖殿大門乃燃眉之急,因限於經濟短缺,蒙南港十八墩各鄉熱心人士踴躍捐款,共募資數十萬餘元,大門前座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