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設定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img/8/8dd/nBnauM3XyYzM5EzM0IzNzEDN4QTMwcTOykzMyQTNwAzMxAzLyc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擁有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心),福建省精密儀器農業測試重點實驗室等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建有國家龍眼-枇杷資源圃、福建省農業科研野外觀察站等8個國家和省級資源圃和野外觀察站。全院共有142多公頃實驗場(圃),保存珍貴作物種質資源13000多份。
科研人員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img/f/ad6/n5GcuM3X2cTN2IDN4IzNzEDN4QTMwcTOykzMyQTNwAzMxAzLyc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職職工109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級專家6人、省級專家1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名、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7名;研究員120人,副研究員221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317人;博士(生)108人、碩士(生)381人。
建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中農院研究生教學實習基地,每年合作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100人左右。
1978-2010年以來,共取得國家、部省級科技獎勵成果385項,其中省部級二等獎以上重大成果104項。
研究方向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img/0/aa7/nBnauM3XzgTM1IDMxEzNzEDN4QTMwcTOykzMyQTNwAzMxAzLxc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學院堅持以套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適當開展基礎研究,建立了作物育種、園藝科學、農業微生物、農業生態、動物傳染病、基礎生物學、植物保護、農產品加工、農村區域經濟、食用菌等10個創新團隊,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在水稻育種(超級稻、轉基因水稻)、果樹育種(枇杷、龍眼)、畜禽疫苗(番鴨細小病毒病)、水產病害(歐鰻小瓜蟲)、生物農藥(生物殺菌劑-ANTI8098A和生物殺蟲劑-BtA)、植物病蟲防治(捕食蟎、柑桔黃龍病)、農業生態(紅萍資源)等方面研究居世界先進水平。
學院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企業,近年來實施“雙百”行動,每年選派百名農業專家深入基層服務百家農業龍頭企業,選派百名農業專家駐點農村服務百個規模經營的專業農戶。建立了2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技術示範點和300多個規模種植科技示範基地,探索出農業科技服務“三農”長效機制,有效推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
沿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院共取得國家、部省級獎勵256項,其中省部級二等獎以上重大成果40多項,為農業生產源源不斷提供優良品種和配套的先進技術,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續18年組織全省水稻育種攻關。在水稻抗瘟育種和超高產育種方面獨具特色,居國內領先水平。18年來攻關組共育出69個水稻品種(組合),獲國家、部、省科技進步成果獎33項。選育的新品種(組合)覆蓋全省水稻生產面積的85%以上,在省內累計推廣近2億畝,增產稻穀405萬噸,創社會效益40.5億元,為本省和南方稻區提供了大量抗病高產新品種(組合)。
一批較突出的品種和組合如汕優63、特優63、威優77、滿倉515、119、泉農3號等在我國南方秈稻區大面積推廣,占據全國雜交稻組合推廣面積的40%。“汕優63” 在全國16個省市大面積推廣,平均每年種植7000萬畝左右,已在全國累計推廣近10億畝,增產670多億公斤,增收670多億元,至今仍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
業績成果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img/3/910/nBnauM3X0ITNzYTN2IzNzEDN4QTMwcTOykzMyQTNwAzMxAzLyc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九十年代以來,全省水稻育種攻關組開展了超級稻、二系稻、抗蟲轉基因水稻等優質水稻良種的選育與推廣,取得突出成效。超級稻育種取得突破性進展,選育的新組合“特優175”、“Ⅱ優明86”,2001年最高畝產分別達1185.5公斤和1196 .5 公斤,二度創水稻單產世界新紀錄(印度1974年創造)。“汕優明86”在本省尤溪百畝連片種植,頭季平均畝產851公斤,再生季最高畝產乾谷581.1公斤,創再生季世界單產記錄。抗蟲轉基因水稻選育項目,已成功地培育出多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品系;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水稻抗蟲轉基因體系;建立了與轉基因相配套的水稻育種體系;率先開展了轉基因水稻去除選擇標記,克服基因沉默,轉雙價抗蟲基因的研究工作。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大、進展最快、與育種研究結合最緊的項目。
1992年又首次引進姬松茸新菌種,建立了一套規範化的姬松茸商品化栽培技術,使姬松茸栽培成為我省食用菌業新的增長點,也使省成為全國最大的姬松茸商品化生產和出口基地。
1995年到1999年,在全國幾次出現賣果難的不利條件下,我省水果面積不降反升,其中龍眼、荔枝、枇杷面積增加3.4萬公頃。這三大名果在關鍵時刻確保了福建山地果樹開發的持續發展。而在新植枇杷面積中,學院選育推廣的新品種“太城4號”、“森尾早生”、“長紅6號”以及“早鍾6號”占了90%以上。在龍眼品種中,院選育的 “立冬本”以及大果形、優質新品種“青殼寶圓”,晚熟、豐產新品種“松風本”等,占全省新植面積的60%。
1998年、2000年分別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等獎。在全國20多個縣市推廣30多萬畝次,在蔬菜、瓜果、柑桔、毛竹、茶葉上套用,平均控制害蟎效果89.6%-92.7%。
2000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省地處南亞熱帶北緣,龍眼成熟期全球最晚,發展晚熟龍眼具有區位優勢。我院培育的龍眼新品種“立冬本”,是目前國內最晚熟的龍眼新品種,居國內領先水平。在我省種植該品種可最大限度發揮省的區位與品種優勢,改善我省龍眼品種結構,延長龍眼上市供應期,增強我國龍眼的國際競爭力。
2001年被國家科技部列入《2001-2005年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指南項目》,被省科技廳列入重大推廣項目和支援新疆建設項目。
2001年,茶樹資源“金牡丹”、“黃玖瑰”被農業部評為農作物壹級種質。還有10餘個高香優質烏龍茶新品(株)系正在或即將進入省級品比與區試。茶樹主要病蟲害測報及生物防治技術也正在全省推廣。
2001年8月,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計畫)專家組對該項目的研究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稱該項目的研究工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內容屬國際領先。”已列入國家科技部組織的“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專項計畫”。國家863計畫項目二系稻育種配製的兩優2163、兩優2186組合是當前晚稻中優質與高產結合最好的雜交稻組合,解決了優質與高產的矛盾,2001年在各地推廣近80萬畝。
道歉事件
2014年2月22日,福建省農科院宣傳部長黃獻光在給秦陵博物院的說明中致歉說:“新聞稿(該院2014年2月19日給媒體提供的)‘坑內土壤’是本人未核對研究專家,為避免誤解菌株是兵馬俑身上,而按芽孢桿菌存活於土壤的常識加注‘坑內土壤’,但本人未到過館缺乏現場感,出新聞稿後,反而造成公眾誤解,不夠嚴謹,特向博物館致歉。”
黃獻光說,由於他沒有來過兵馬俑,所以也不知道遊客是不能下坑的,也不能取土的,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了如此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