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第十五中學

福建泉州第十五中學

福建泉州第十五中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69年9月的泉州市滿堂紅中學。1991秋復辦高中。2004年6月,正式更名為泉州市第十五中學。學校坐落於泉州市鯉城區浮橋街道,現有在校學生2300多人,教師170人。自1993年以來,學校相繼獲得“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等省級以上集體榮譽稱號7項,“泉州市文明學校”等。

基本信息

學校20082010年發展規劃

一、辦學理念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特色名校,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

辦學理念

二、辦學目標 2010年通過省二級達標高中的驗收,並力爭獲得省級文明學校的表彰,成為泉州市江南新區的品牌學校。

辦學目標

三、工作任務

工作任務

1、辦學條件。按省二級達標高中標準,全面科學規劃和建設,初步形成教學、生活、運動等功能區,添置教學設施儀器,搞好校園環境建設。

2、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拓展視野,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在逐步調整師資結構的同時,努力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和專業能力,使大部分教師能勝任初、高中的循環教學。

3、教育質量。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重視藝術教育,增強學生體質,保護學生心理健康,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抓好常規管理,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中考、高考和會考成績進一步提高。

4、教育科研。提高科研興校意識,健全和落實教科研製度,搞好各級課題研究,著力加強校本教研。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專業競賽和發表專業文章。

5、辦學特色。注重人文傳統,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文體綜合素質,鞏固和發展我校的閩南民俗文化教育和體育特色。

6、學校管理。積極探索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激發辦學活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升辦學效益。

四、具體目標和實施策略 (一)構建規模適中、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的辦學體制

具體目標和實施策略

1、辦學規模

(1)班級生數:控制國中規模,保持高中規模,即初、高中各24班。總生數2400人左右。

(2)師資隊伍:到2010年教職工人數195人左右,學科配套合理,能滿足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教師普遍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師德、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90%以上高中教師取得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證,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達到一定比例。

(3)校園:總占地面積80畝左右。爭取整個校園圍成一個整體,形成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布局。完成綜合樓、學校大門建設,合理布置停車場及各專用教室。

2、學校管理

(1)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決策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監督、保證職能,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

(2)堅持每年召開教代會,落實校務公開制度,充分發揮廣大教職工參與學校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

(3)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在原有學校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廣泛徵集教職工的意見,對已有的各項制度和崗位職責進一步明確、修改、充實和完善,逐步實現管理決策的制度化、規範化。

(4)堅持制度化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鼓勵先進,鞭策中間,幫助後進,整體推進。不斷完善教師考核晉級獎教辦法,激發廣大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5)加強年段管理的指導,建立適合我校的年段管理機制。

(6)擴大對外宣傳力度,努力提高我校的社會知名度,增強學校宣傳欄、校刊和校園網路管理,積極推進現代技術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提高管理效率,節省管理成本。

(7)做好四十周年校慶工作。2009年我校將迎來40周年校慶,加強與校友的聯繫和溝通,成立泉州市第十五中學(原泉州市滿堂紅中學)校友總會,進一步爭取校友的支持,整理宣傳校友的資料、業績、成就、貢獻,發揚其內在的精神理念,促進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再發展。

3、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

(1)開展豐富的師德建設活動,使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才觀,愛崗敬業,充滿愛心,樹立依法執教的良好師表形象。

(2)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在廣大教師中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適時對專任教師進行業務考核,積極支持教師在職進修培訓,並在時間、經費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

(3)營造和諧氛圍,為教師創設和諧的心理時空。學校領導多深入教師群體及時為老師排憂解難。關心教師身心健康引導健康情緒,拓寬興趣愛好。

(4)著力加強教師培養。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示範作用,落實新老教師結對子工作,積極推薦青年教師參加各級的公開課、觀摩課及業務競賽活動,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同時要培養出一批知名教師。使大部分教師能勝任循環教學,並能夠承擔相關學科的選修,綜合實踐活動教學。80%以上教師能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教學;一半的學科有市級以上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或優秀教師。

(二)堅持德育為首,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德育工作機制與思路,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強化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文化認同、公民人格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為重點,突出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規範學業的行為習慣,以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為基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培養健康人格。通過努力,學校德育工作初步形成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課外活動聯動,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橫向貫通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

1、加強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管理水平

形成由校長、分管領導、政教處、團委、年段長等組成的學校德育領導機制,實施分層管理。德育工作的各項考核與教師年度考核、晉升聘任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優先把最優秀教師充實到班主任隊伍中去,每年舉辦班主任培訓和經驗交流會,提高班主任素質。

2、寓德育於學校全部工作中

樹立“大德育”觀念,明確全員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落實到教學管理、服務的各個方面。提高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實到教材、課堂、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校管理的各個層面中。

3、拓寬德育渠道,切實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最佳化德育格局。一是繼續完善學校班主任考核激勵機制,加強班級管理工作,通過行政值日、政教處和年段的量化考核評比,不斷激發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促進他們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精兵強將;二是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繫,定期召開家長會和進行家訪,並邀請有關專家或教育富有成效的家長作專題報告,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三是定期邀請學校法制副校長和公安司法專家來校做輔導和宣傳,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範能力;四是加大校園周邊環境整治,淨化育人環境,不斷最佳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

拓寬德育渠道。一是繼續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的評比活動,樹立榜樣,強化示範作用。二是依託班會、板報、團會、國旗下講話、年段周會、宣傳欄等載體,圍繞成人、成功、成才這一主軸開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活動。三是結合新課改,有計畫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既了解鄉情熟悉社會,又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和做事,做到知行統一。四是紮實開展國防教育、安全教育、新生軍訓、社會實踐工作。

4、創新德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紮實開展德育工作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是學校道德工作的重要載體,只有通過生動有趣、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的活動,才能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情操,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進而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制度化的常規活動。高度重視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活動。培訓各年段正規的旗手,選拔各年段優秀學生擔任旗手,培養旗手的榮譽感和愛國情操。創新國旗下講話方式,國旗下講話有學校行政幹部,還有教師代表、優秀學生代表、公安司法代表等,通過國旗下講話對全體師生進行安全、理想、行為規範等方面的教育。

結合新生入學訓練、開學典禮、“公民道德日活動”、“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月活動”和“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集中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繼續做好“校園廣播”開播工作。“校園廣播”有學校內外好人好事、學生優秀作品欣賞、心理講座、著名音樂歌曲欣賞等欄目。“校園廣播”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節目主持人由學生擔任,稿件來源於學生小記者,充分發揮學生小記者社團的作用。

通過常規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犯罪教育和安全法規教育,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如加強與綜治副校長、法制輔導員聯繫,共同指導學校保衛科工作並建立了校園報警點和健全切實可行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預案。加強白天夜間的值班和巡邏,行政值班幹部、保衛人員、派出所聯防隊員、交通協管員加強夜自修放學後的巡視工作,消除各種安全隱患,處理學生打架等嚴重違紀事件,對後進生進行教育,爭取使他們能有較大的進步。同時,年段長、班主任充分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加強防範意識,做到班會課離不開安全教育話題,做到每一次活動要強調安全。

(2)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生活。

堅持每年舉辦校運會、體育節,內容不僅有各項傳統的田徑比賽,還有籃球、足球、接力跑、跳繩、腳踏車比賽等全校學生廣泛參與的群體項目。在活動期間通過標語、廣播台、網路、校報等媒體宣傳,不斷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充分展示學生藝術才華,每年都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文化藝術節要做到內容豐富多彩,有歌舞、相聲、攝影、書法、美術、手抄報等,讓學生盡顯才藝。

舉辦各種有學校自己特色的社團,如“拍胸舞”社團、南音社團、心理社團、小記者社團等,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力爭使學生社團活動成為我校辦學的一種特色。其中“拍胸舞”社團和南音社團已經多次代表學校外出表演比賽,並榮獲多項榮譽,今後要繼續著力擴大影響。

(3)走進社會“大課堂”,開展學生實踐教育活動。

繼續組織我校各年段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鯉城區社會實踐基地、泉州海交館、邊防輪訓部隊、鯉城交警支隊、武警四中隊、社區等德育基地的作用,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實踐,讓學生走出校們,既能接受難得的社會實踐教育,又鍛鍊了獨立生活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和動手能力,陶冶了他們的思想情操。

5、積極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發展性和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繼續開好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進一步發揮“心理諮詢室”的疏導功能。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化建設。

6、加強團隊建設。

充分發揮團隊和學生會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生中開展團的基本知識教育,積極開展團組織活動,發揮學生會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開展貼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體驗活動,開展十八歲成人教育活動。

7、繼續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最佳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為載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並延伸至年段、班級文化建設。創建市級語言文字示範校。

8、積極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引導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學會正確評價自己,提高自我認識的能力。

9、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形成調查報告,並充分調動校友的積極性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服務。

(三)狠抓教學工作,推進課程改革實驗,構建辦學特色。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課程實驗為契機,根據省二級達標高中的目標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課程改革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實施課程建設,加強基礎課程,重視活動課程,保證綜合課程,形成校本課程,構建辦學特色。狠抓教學過程管理,改革學業評價模式,實現教學方式轉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科學規劃課程,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全面領會課程實驗方案,進一步調整充實和完善選課方案。加大校本課程研究與開發力度。力求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必修課、選修課有機結合的開放性課程體系。努力培養和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2、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和制度創新

認真落實我校教學常規管理要求,在此基礎上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抓好教學常規的檢查與落實,穩定教學秩序,營造育人環境,保證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1)全校教師認真學習和遵守教學常規,履行教師職責。認真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做好命題考試、質量分析、教學反思。自覺維護正常教學秩序,不隨意調課、停課、自行減少或延長教學時間。

(2)教務處要深入年段、學科教研組,深入課堂,及時了解教學動態,解決教學問題,傾聽師生意見,檢查教學常規執行情況,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對不認真執行教學常規的人和事,給予及時指出或通報,並督促改正。

(3)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等教學常規基層管理組織的作用,嚴格按照學校要求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組織教學經驗交流,開展教法、學法及作業、考試命題研究,營造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

(4)教務處要密切聯繫學生,掌握教學情況,反饋教學信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座談,並及時反饋給教師。加強對考試、練習的管理。並切實做好學籍管理和成績管理。

3、完成中考、高考、會考指標,提高教學質量

中考、高考、會考成績是學校能否取得社會認可和辦學效益,打造品牌學校的必然要求。教務處要切實加強對兩個畢業年段和會考年段的管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項任務:每年專科以上上線率超60%;高中會考合格率高於96%;信息技術會考優良率超80%;高中學生按時畢業率高於92%。中考成績各項指標年年提高。

4、面向全體,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

積極進行教與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和藝術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力爭獲若干個市級獎項。

5、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培育精品課程

學校統一管理統一指導和監督,並與教師的工作業績掛鈎。要求每位高中教師三年內至少能開出一門校本課程供學生選修。充分利用現有的師資條件和社區資源,培育1-2門在鯉城區乃至泉州市有影響的精品課程。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每年舉辦一次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活動。

6、特色辦學方面,著力培植、深化閩南文化的教學,在南音、拍胸舞的基礎上擴展內涵,培養和聘請教師,編制教材,並整理開發為校本課程供學生選修。同時,探索適合實際的體育訓練辦法,特別在舉重、籃球方面保持傳統特色。

(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使教科研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發揮學校教研室職能,調動學校教科研骨幹力量,造就學校教科研氛圍,發揮教科研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1、最佳化管理機制,完善教科研規章制度

進一步做好教研室的自身建設和工作常規,提高指導教師開展科研的能力。完善科研機制,強化科研措施,營造科研氛圍,形成“問題—課題—學習—實踐—反思”的科研思路。進一步完善教科研評價制度,增加教科研成績在教師考核中的比重,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激發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完善課題組長負責制,加強對課題組長的培養、管理工作,提高他們的教科研能力。

2、提高教師科研素質:(1)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理論,聘講有關專家、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和專題講座。(2)為教師開展科研活動創設條件,組織科研骨幹外出參觀、參加有關學術研討會。(3)對熱心教科研並具有良好業務素質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以點帶面,促進整體提高。(4)發揮學校網路學習平台優勢,引導教師通過網路捕捉科研信息,提高科研素質。

3、加快創建特色科研,打響學校的支柱性課題

在我校課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繼續走“以課改帶教改”之路,搞好現有國家級、省級和校級課題的實驗。三年內,繼續申報、承擔2-3項省、市級的支柱性課題,課題研究側重於“課程改革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整合研究”“基於網路課程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研究”“研究性(探究性)學習方法研究”“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與思考”等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校級課題,努力實現組組有課題,人人會研究,個個出成果的教科研新局面,力爭教師參與率達80%以上。爭取三年內在課題研究成果有所突破,精編一套《泉州市第十五中學優秀課題成果集》。

4、勇於面對新課程改革,積極開展校本教研

積極開展特色化的校本教研活動,積極探索“參與·分享式”教研模式,充分利用本校資源,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發揮教師集體的智慧,以備課、說課、講課、聽課、評課、總結一條龍為主線,提高教研的質量和效益,並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繼續實施新教師匯報課、骨幹教師示範課、中青年教師研究、觀摩課制度,開展課堂教學“創新課”“優質課”評比活動。

5、構建校本培訓體系,整體最佳化教師隊伍

堅持“立足本校,按需培訓,學以致用,注重實效”的原則,建立以“新課改、新理念、新技術,全面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與手段”為目標,以青年教師為主體,以新課程及信息技術運用研究為切入口,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為主線的教師培訓機制。積極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培訓體系,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全程培訓,使“自主、合作、探究”成為教師培訓的主旋律。加強教師理論學習常態化,力求做到每日學習一點、每周研究一點、每月體會一點(每月寫一篇不少於1000字的讀書筆記),每學期總結一點(每學期完成一篇經驗總結或教育教學論文),力爭教師培訓系列化、制度化。

6、加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力度,提高教師使用多媒體的能力

教師要人人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操作,提高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能力。教師能熟練製作課件,爭取拿出一批高質量的課件,並能套用於課堂教學,確保我校多媒體輔助教學走入規範化。組建信息網路平台,完善學校學科教研組和教育科研網頁,加快網頁內容的更新速度,使之真正成為教師教改的參謀、科研的助手。

7、做好教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做好教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工作,要求每位老師三年內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一篇教育科研論文。推薦教師的優秀論文參加省、市、區級論文評選活動。鼓勵和推廣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套用。繼續辦好《泉州市第十五中學教師論文彙編》,搭建課題研究與交流的平台,促進教科研成果向教學實踐的轉化。

(五)努力提高后勤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學校已完成擴建的征地任務,將對校園進行全面科學規劃,逐步改善校容校貌,完善各項硬體設施,美化育人環境,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三年內完成綜合樓、田徑運動場、籃球場、大門、圍牆建設,建設改造旺廳樓、3號樓,完成校園整體布局,做好綠化、美化工作,給廣大師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

2、按省二級達標高中要求添置相關設備,建設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及多媒體教室、通用技術實踐室、美術室、音樂室等各種功能教室。為課程實驗提供必要條件。

3、科學合理安排資金,完善校產管理責任制,增加師生節約意識,努力建設節約型學校。增強後勤部門員工的服務意識,根據崗位職責,加強檢查,提高服務意識。

4、主動溝通,積極爭取政府、社會、僑胞及校友對學校的支持,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持續、穩健發展。

學校榮譽

自1993年以來,學校相繼獲得“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等省級以上集體榮譽稱號7項,“泉州市文明學校”、“泉州市園林式學校”、“泉州市綠色學校”、“泉州市創安工作先進單位”、“泉州市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市級集體榮譽稱號26項,“鯉城區先進基層黨組織”、“鯉城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工作先進單位”等區級集體榮譽稱號20項。

校風、教風、學風

校風:團結、奮進、求實、創新

教風:嚴謹治學、銳意創新、熱愛學生、教書育人

學風:勤奮、進取、主動、合作

校魂、辦學思路

校魂:團結、嚴謹、勤奮、進取

辦學思路:深入改革,狠抓管理,注重教研,最佳化隊伍

師資力量

學校有省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學科培訓者9人,市級骨幹教師7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區級教壇新秀3人。2002年來,教師獲省級以上獎勵14人次,市級獎勵22人次,區級獎勵64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