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學校現有教職工120人,專任教師74人,其中高級職稱17人,中級職稱33人,並長期聘請具有中級以上職稱 的、有教學經驗的外聘教師30餘人;占地面積近百畝,建築面積30593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0。1萬冊, 教學設施總值502。38萬元;設有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全國計算機信息技術考試站。開設矽酸鹽工藝、工業與民用建築施工技術、道路與橋樑、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建築裝飾、數控套用技術、計算機套用等22箇中專專業,其中建築與工程材料、工業與民用建築、會計電算化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學校還與福州商專等六所高校聯辦五年制大專、函授大專及本科。學校建有與開設專業相配套的重點實驗室10個。在校生人數達3054人。
該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學指導思想明確,堅持服務經濟、服務社會的辦學方向,實行多層次、多形式辦學模式,嚴格管理,形成“恆信明德”的建材校精神和“團結、勤奮、求實、守紀”的良好校風,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次獲得“省直機關文明單位”稱號,校團委連續十二年被評為“先進團委”,2001、2002年連續兩年授予“五四紅旗團委”和“‘走好成人路,邁好青春門’先進團委”等稱號;有10餘位教師、20餘位畢業生獲得全國或省級表彰。還湧現出一批“全國先進班級”、“省級先進班級”、“省直先進團支部”等先進集體。學校黨總支和學生工作支部多次被教育廳機關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多次被省直機關工會授予“先進職工之家”。2005年12月參加教育廳組織的“黨團及海峽西岸經濟區知識”競賽中獲得職工組“一等獎”、學生組“二等獎”。2006年5月學校被福建省職教體育協會授予“體育先進單位”。
教學導向
一、學校以就業市場為導向,探索建築中職人才培養新模式,並著重從重點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改革、職業技能培養、教育質量評價等幾方面入手。
1、“一條主線、二個階段、多個方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建築中職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通過多次嘗試和不斷改革,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條主線、二個階段、多個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條主線即以職業崗位技術套用能力培養為主線。
二個階段是指:一、二年級(即前三學期)按專業大類組織教學,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以解決學生的專業適應性問題;二、三年級(即後三學期)按專業方向進行專門化教學,包括專業方向性課程、單項技能、實踐實訓考證,以增強其專業的針對性。
多個方向即學生可根據個人意願和就業需要選擇不同專業方向(學校在招生專業設定時已充分考慮,門類齊全,如建築大類專業包括:道路與橋樑、工民建、建築施工、建築裝飾、水電安裝、建築及裝飾材料、工程造價管理等),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該校立足校情實際,對原有的辦學思想和發展思路進行了深刻反思,確立了“以地方經濟特點和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開拓辦學思路,從嚴、從實、從細著手,創辦一所社會、家長、學生認同,以建材建築專業為特色的職業學校”的總體工作思路,引導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變學生適應學校為學校適應學生,變學生適應老師為教師適應學生,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各方麵條件量身打造,提出“讓每一位學生到我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教育,從入學到畢業都能有所收穫,有所進步,人人發展,個個成功”的育人目標。
2、加強重點專業建設,按照市場需要開發設定專業
學校提出“以重點專業建設來帶動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的工作思路,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依據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增設新專業,拓寬、改造老專業,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專業集群優勢。學校先後選擇基礎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矽酸鹽工藝》、《建築與工程材料》、《建築裝飾》、《工業與民用建築》等專業作為重點專業加以建設,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和預期的效益。通過重點專業建設,學校真正成了福建省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示範基地。
3、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建立靈活適用的課程體系
該校對每一專業的課程設定、教學內容,特別是從事該專業職業的職業能力予以特別的強化。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該校依據綜合化、模組化的要求,精心編制教學計畫、組織編寫校本教材,打破學科體系完整性的約束,把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套用環境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直接對準職業能力的提高。對整個知識系統進行了整合與提升,重新組織課程體系及教學安排。打破三段式模式(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行課程綜合化、項目專門化等課程模式,如建築專業教學採用“項目教學法”,從解剖一個典型建築工程入手,把工程上從開工到結束的整個過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按工程項目實際施工及工程順序融會貫通於教材之中。按照建築專業各工種的工作過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4、加強實訓設施建設,強化職業技能培養
學校本著自力更生、分步實施、重在使用的原則,不斷添置和更新實驗實習實訓設備設施,成立實訓中心。在經費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不斷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努力完善教學設施。近三年投資六百多萬元新建了近3000平方米的實訓廠房,添置更新了儀器設備,完成了首期校園區域網路建設並接入電信寬頻網。學校加強與生產、服務企業單位聯繫,通過市場調研和發揮我校在建築、建材行業的優勢,在校外建設一批相對穩定的生產實習實訓基地。
5、積極改進課程考核方式,科學有效地評定學生學業成績
學校積極改進課程評價方式,重視考核學生套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推進能力評價社會化,大力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國際通行證書的考核認證工作,在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方法上進行改革,制定《學生學業成績考核評定辦法》。
要求教師積極探索適合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無論哪一門課程的考核都不能只注重期末理論考試成績,還應結合學生的平時學習表現及實際套用能力。各任課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及需要,採用筆試、口試、筆試與口試相結合、操作考試等考核方式考核學生,其中筆試又可根據課程具體內容,選用閉卷、開卷、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方式。
各任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監控,重視過程控制,成績評定時適當提高學生學習態度和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同時設定獎勵加分。
學習態度包括學生出勤情況(是否遲到、缺曠)、上課紀律(是否打磕睡、講話、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情)、做作業(是否按時上交、獨立完成)及對待測驗考試的態度等等;
平時成績包括作業評分、課堂提問、實驗、小測、期中考等成績;
獎勵加分包括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對所學課程能勤學好問並提出獨到見解、能結合所學課程做出小發明、小創造等等。
二、發揮文體教育的育人功能,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體育法》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按照《國家體育鍛鍊標準》以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本著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積極開展體育課、“兩操”和課外文體活動,全面鍛鍊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充分發揮文體教育的育人功能,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
1、踴躍參加各級各類體育競賽活動並取得較好成績。學校經常組織訓練各種運動隊,每年均報名參加省、市各種體育運動比賽,近幾年來學校在參加省、市中專運動會及各類體育比賽中均獲得較好的名次。其中:2001年郭曉鋒在省中專第七屆田徑運動會中獲得鉛球第一名(破省中專紀錄);2002年郭曉峰等七人次在市中專第十二屆田徑運動會中分別獲得個人項目前三名;2000年女排在省、市中專女子排球賽中均獲得第二名;2000年男排在市中專男子排球賽中獲得第二名;2000年榮獲1999-2000年度施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一等獎;2001年獲得省直機關院校“申奧體育活動月”優勝獎;2003年11月獲得省直學校“首屆教職工桌球賽”銅獎;2005年3月李德老師獲得省職業院校“先進體育教師”稱號;2005年5月獲得全省職業院校第九屆男子籃球賽優勝獎,陳浩同學獲得“優秀運動員”稱號。
2、活躍第二課堂,注重抓好學生社團建設,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文體活動中的作用。
學校組建了學生藝術團和各種文體活動隊,如合唱隊、舞蹈隊、軍樂隊、腰鼓隊、武術隊、劍術隊、健美隊。課外體育鍛鍊由體育教師帶隊訓練,形式多樣,每學年均舉辦內容豐富的體育節活動或運動會以及藝術節,學生參與率達百分百。通過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藝術團舞蹈隊在05年上半年省屬大中專院校比賽中獲得三等獎,合唱隊在05年省直團委“慶國慶暨抗戰勝利60周年歌詠比賽”中獲金獎。2006年6月,在省教育廳組織的“七一”歌詠比賽中,該校教工合唱隊以合唱“大漠之夜”榮獲二等獎。
三、學校的教育、教改與科研成果
在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學校逐步適應了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需求,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動手能力為重點,開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形式多樣的辦學格局。
《建築與工程材料》、《工業與民用建築》、《會計電算化》專業已躋身於省級重點專業之列,教育部、建設部還確認該校為“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學校重視教學與生產、科研相結合工作,曾多次抽調教學尖子和技術力量到對口單位講學,介紹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技術推廣、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成效顯著,主要科研成果:2001年2 月,部分機電教師為福建水泥股分公司中央控制室微機進行生產調試,解決了迴轉窯無煙煤生產各工藝參數匹配的生產難題,為該企業節約費用近10萬元;2001年6月,學校為福建三和混凝土有限公司進行生產技術改造,其中混合灰砂磨節能技改得到專家一致好評;2002年3月,學校與福建省高新建材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推廣橢圓球、磨細礦粉,成效顯著;2003年2 月,學校與福清順傑新型保溫建材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岩棉保溫材料,填補了福建岩棉保溫材料的空白。
近些年,該校教師先後在《台聲中國教育》等多家國家級雜誌和多家省部級雜誌上發表78篇學術論文。有二十多篇論文被《中國教育導刊》等多家國家級刊物所錄用或轉載。此外,林國傑教師的《如何實行用人訂單式教育與培養的新模式》論文和王銀萍教師的《建築企業緊缺人才的調查和培養淺談》論文均獲得中國職教學會工作委員會2005年建築專業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四、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該校將繼續貫徹落實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局,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強化管理,做到“軟硬環境”一起抓。在抓學校全面工作中,把搞好乾部職工和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點來抓,實施“四名工程”(名教師、名實訓指導師、名專業、名學校),以此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鞏固、發展、創一流”,力爭“十一五”末,在校接受學歷教育的人數達到或接近5000人,短期培訓的人數達到2000人/年,學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雙證率”達到100%。把學校辦成以培養中、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為主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層次、有特色、高質量的全國中職學校的示範校。
具體規劃
黨建思政工作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用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作風建設,努力提高班子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修養,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將我校的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強有力、團結奮鬥的領導集體。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一線教職工中發展黨員。切實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增強黨員勤政廉政意識,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拒腐防變能力。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確保每位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有效發揮。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確保校園文明建設深入紮實、健康有序地開展。樹立“穩定壓倒一切”、“責任重於泰山”的思想,加強教育管理,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到思想到位,責任到位,組織到位,工作到位,確保學校各項工作的安全與穩定。
基礎建設
完善校園建設,新建學生公寓7000平方米,球場和操場等12000平方米。加大加快教學設備投入,加強實驗實習設備建設,不斷最佳化教學手段,新建實習實訓大樓3000平方米,到2010年建成5-8專業標準化實習車間,5―10個實習實驗室,實現實習教學仿真化和理論教學電教化。
新建一幢圖書館大樓,完善圖書館硬體建設,實現藏書10萬冊。實現校園1000兆的寬頻布置工作,安裝校內視頻轉播系統。安裝校園安全監控系統。強化教學管理,減少、杜絕治安案件、民事案件的發生,實現校園各類治安、民事案件發案為零起的目標,努力建設和諧社會。
招生就業工作
發動全校教職工全員參與招生,繼續實行招生工作目標責任制,重點擴大建築業、建材業技能型緊缺專業招生。在就業方面,加強信息服務、中介服務和跟蹤服務,積極尋求校企結合和“訂單培養”, 積極建立和完善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的工作機制,建立行業、企業參加的專業指導或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等,使專業建設貼緊企業的發展,力爭與國際跨國公司、大型企業建立較為穩定的合作關係,為畢業生廣開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教育教學工作
(1)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實施“文化基礎課平台+專業基礎課平台+專業方向模組”的教學組織原則,以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為根本目的,對教學計畫及大綱、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環節、教學手段、考試考核辦法等方面進行系列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教學督導委員會和健全教學督導工作制度,形成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建立健全對教師、學生的教與學兩方面的激勵機制。
(2)整體構建學校德育教育體系,以課程改革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載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多方位、深層次培養有道德、有理想、守紀律、勇於創新的學生。
(3)進一步增加實驗實訓設施,使學校內部實驗實習設備的先進性程度更高,實驗開出率平均達100%,各專業理論課時與實訓課時達到1:1。強化實驗實訓技能培訓,增加一些適應市場,實用性強的專業,建成四至五個省級重點專業。
(4)進一步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設定,突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以實用為原則,一切從基礎做起,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
(5)進一步推進教學模式轉變,改變學校“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積極開發和建設精品課程和教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實現該校職業教育的新發展。
師資隊伍建設
要有計畫、有步驟地提高教師素質,通過“請進來、送出去”以及進修、自學和傳、幫、帶等手段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師思想業務素質;努力造就培養一專多能和“雙師型”人才,力爭在2010年前使學校全體教師達本科以上學歷,碩士以上學歷達20%以上,初、中、高級技術職務比例為20︰50︰30;實習指導教師全部達高級工以上,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人事分配製度
依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嚴格考核、契約管理”的原則,逐步推行聘用制度,破除職務終身制,逐漸由“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轉變。積極施行學校定崗定編管理,進行分配製度改革,在努力創收、不斷提高教職工福利的前提下,貫徹按崗位、按職責、按工作量和按工作成效分配獎金和津貼的方針,修改和不斷完善現行分配管理制度,推行結構工資。
學生工作
在教育培養中,強化學生市場經濟意識,培養學習型人才,培養團隊意識、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科學管理意識和法律意識,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公共道德、社會道德、傳統美德意識和良好的助人為樂情操。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學生管理隊伍,建立健全學生工作的有關規章制度,使學生工作在制度化、規範化方面有新的提高。建立健全學生黨、團組織和學生會組織,積極發展學生社團組織,積極開展活動,鍛鍊學生的適應社會能力。豐富校園生活,創建學校文體組織。
學校名稱:福建建築學校
法人代表:錢可銘(校長、書記)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洪山橋中店43號
學校改革
學校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技能型、技術型、管理型、套用型"人才,堅定不移地走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發展道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服務學生、服務經濟、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長期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與時俱進地共建雙贏、創新的辦學模式,堅持不懈地把學校辦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並能起示範作用的中等職業學校。我校自2008年通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福建省初評估以來,加大創建工作力度,堅持在內涵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管理上出效益,積極推進教學、管理、服務領域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辦學模式與培養模式改革。我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服務經濟社會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改革創新辦學模式,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質量。在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建設廳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9月由我校和省建築協會牽頭組建了"福建省建築建材職業教育集團",首屆理事會成員單位有34家,其中行業協會有福建省建築業協會、福建省建築材料工業協會、福建省散裝水泥協會等5家,中職學校有福建建材工業學校、廈門市城市建設中等職業學校,福州建築工程職業中專學校等8家,建築業企業有福建建工集團總公司、福州建工(集團)總公司、福建二建建設集團公司、福建省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等15家,建材企業有福建省水泥有限公司、福建華潤混凝土有限公司等3家,還有福建建築人才服務中心、上海魯班軟體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3家。
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我校與福建天福建築公司、福州世代家園裝飾建材有限公司、福州永鑫順裝飾建材有限公司、福州富得巴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福建華茂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福州世紀金源大飯店、福耀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魯班軟體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專業建設模式。(1)人才培養模式合作: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同召開專業建設專題會議,汲取行業企業專家對學校的專業設定、課程建設與改革、教材開發、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意見,明確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2)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合作:根據專業的特點和校企雙方的實際,雙方對校外實訓基地共建共管,使之成為"教學、生產、培訓、鑑定"於一體的實訓基地;(3)團隊建設合作:建立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的教學團隊,建立由我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校企雙方的管理人員組成的"教育管理團隊"。企業支持教師掛職鍛鍊,選派專家、技術人員來校講座,選派企業技術能手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此外,學校還踴躍參與福建省中職機械職教集團、福建省中職通信職教集團的工作,為福建省中職學校推廣"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做出應有的貢獻。
2、"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006年,我校通過福建建築人才市場與福建省七建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福建省恆聲建設有限公司、福州信源造價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福州省安製冷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四安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福州福大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為企業"訂單"培養工民建、工程造價、水電安裝、會計、機電等專業學生。2009年,學校與福州世紀金源大飯店、福耀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魯班軟體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定單式的聯合辦學模式,招收了"金源班"、"福耀班"、"魯班冠名班"等定單培養班級,定單培養的學生企業除了安排崗前培訓、推薦就業外,企業每年還提供一定的資金作為學生的獎學金。定單培養採用連續學習和分階段培養、實訓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教學目標明確,注重實用,使學生真正做到"零距離"就業,真正做到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學生的就業需要,受到用人單位、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3、"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005年我校開始嘗試實行"半工半讀"制度,安排近300名機電、模具、數控等專業學生從2005年4月11日至2006年1月到福州金得利公司"半工半讀",學校通過調整教學進度安排,學生在生產實踐中採取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利用工余時間(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上課)完成本專業學業,實行彈性學習制度和學分制,將原定最後一學期的綜合實習提前進行,學生按計畫取得相應學分後,學生可以提前畢業。 "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減輕部分學生家長的家庭經濟困難,又可以實現職業教育與就業崗位之間的"零距離"。此後,我校逐步推廣"半工半讀"制度,又先後安排了近400名學生到福州金得利公司、福州富得巴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及其它校外實訓基地"半工半讀"。
4、"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校內綜合實訓後,所有學生在畢業實習中均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根據《福建建材工業學校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各專業制定了《頂崗實習指導書》等相應計畫,組成了由學校、企業共同參與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委員會,對實習學生的實習表現、實習報告進行考核和評定,學生的頂崗實習成績納入學籍管理範圍。為方便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學校不斷完善學分制、選修制,逐步建立健全彈性學習制度,改變單一強調連續學習為連續學習和分階段培養相結合。2003年5月,我校制定並實施《福建建材工業學校學分制實施細則》,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靈活的學習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個性差異選擇更能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內容和方法。為優秀的學生提供超前發展的機會--提前畢業或繼續到高一級學校深造;給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再次發展的機會--分階段完成學業;給成績較差的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圓滿完成學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成。
通過這些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推行,我校的辦學模式、專業建設更貼近市場,更貼近學生需要,進一步實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
(二)教學與評價體系改革。我校大力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職業能力為目標,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改革重知識、輕技能的傳統教學模式,遵循職業崗位工作實際和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內容向實用性、專業化轉變,教學方法向技能性、多元化轉變,教學手段向直觀性、現代化轉變。在教學中嘗試採用學生提問式、師生互動式、課堂討論式、專題講座、專題辯論、案例教學、市場調查、項目教學、場景教學和模擬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充分調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如工民建專業(省級重點專業)利用學校的工程項目如實訓大樓的開建之機,開展教學活動,授課地點由教室轉移到現場,以培養建築識圖、測量放線、施工組織管理、工程預算等專業技能為目標,以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施工為主要內容,制定相應的實訓方案。針對培訓目標,部分課程將授課地點由教室轉移到校外實訓基地,由指導教師、施工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通過校企合作的互動機制,進行觀摩教學、現場示範教學,創辦了"企業"課堂,把學校課堂帶到企業,使企業課堂滲透進學校,真正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再如會計電算化專業(省級重點專業)結合專業核心能力的要求,用企業的財務資料訓練學生掌握小型企業財務人員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教師在教授《財務管理》課程時,採用項目教學法,分組設計"班級元旦活動"消費方案、模擬策劃小企業投資方案、建立個人消費小檔案等,通過項目組織和實施教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能力(社會調查、上網、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等),樹立學生科學消費的理念和節約意識,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美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1、教學環境與教學套用。好學生是由好環境"熏"出來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一個濃厚的讀書氛圍,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校園環境、實訓環境和教室環境,學校新建了百米文化長廊,融企業文化、德育教育、師生榮譽、學校歷史於校園景觀中。學校每學年都組織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學生座談會、教師座談會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技能競賽活動,樹立"以競賽促學習,以考證促就業"的觀念,把世界百強企業文化、歷次競賽獲獎的學生照片、簡介製成鏡框,懸掛於學校實訓場所各個明顯的通道,各個班級定期利用黑板報、牆報、海報大力宣傳。這樣,既給獲獎學生以勉勵,又給其他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為促進職業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鼓勵各專業教師大膽創新,實施課堂授知與現場傳藝相結合、課堂研討與現場操作相結合、實務操作與模擬仿真相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等多種方法,大力推行專業技能實訓與崗位訓練,實現教學課堂從教室向實訓室、向現場轉移的多元化,營造濃厚的職業氛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如工民建專業利用學校的工程項目開建之機,開展教學活動,授課地點由教室轉移到現場,由指導教師、施工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實現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又如模具、數控專業的部分課程將授課地點由教室轉移到福州富得巴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等校外實訓基地,進行觀摩教學、現場示範教學,真正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實現"做中學"與"學中做"的協調統一。
我校特別重視教材建設,教材的選用、編寫均嚴格按程式辦理,通過合法、正規的渠道征訂教材,堅決杜絕盜版;堅持優先選定國家規劃教材的原則,保證選用的教材能夠符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體現教育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針對崗位技能要求變化,依據綜合化、模組化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組織相關教師在現有教材基礎上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輔資料,編寫了《建築材料》、《數控加工實訓》、《財務軟體套用》、《實用財經數學》等19部校本教材,教材在編寫理念、編寫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以"必需、夠用"為指導思想,理論內容不求系統完備,實踐內容務求實用、適用,同時校本教材也體現了校企合作的特點,如《建築力學》由我校教師與福州天福建築公司總經理林立言、機械設備成套局總工魏可明、重慶大學建築設計院福州分院院長吳昊等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合作開發編寫。
2、師資隊伍建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因此,隊伍建設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一貫重視隊伍建設,注重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等綜合職業素質,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雙師"素質為重點,以建設優秀教學團隊為目標,採取多種措施,著力構建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紮實、作風過硬、技術精堪、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師資隊伍。特聘福建省建築業協會會長葉德文、福建省建築材料工業協會副會長李恭洲、福建建工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丘亮新、上海魯班軟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敏、福建省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榮忠等企事業單位生產(管理)一線的高級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等技術人員72人為兼職教師,增強了師資力量。
(1)精心打造學科帶頭人與骨幹教師隊伍。選拔、培養學科帶頭人及中青年骨幹教師,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是學校推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一直以來,在培養教師尤其中青年骨幹教師方面學校採取了四個結合:即校內培養與校外培養相結合;引進優秀人才與立足本校培養相結合;學歷培養與技能培養相結合;培養學科帶頭人與培養青年教師相結合。從2007年開始學校根據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重新選拔了19名學科帶頭人,選派38名教師參加了國家及省級骨幹教師培訓,專門召開了培訓教師經驗交流會。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的成長對學校的專業建設和發展、教學團隊的建立,發揮了極大作用。
(2)積極開展校本培訓,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為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學校每年在暑期都舉行繼續教育培訓班,通過請教育教學專家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來校講座、優秀教師介紹經驗、到兄弟學校和企業參觀學習、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將繼續教育落到實處,要求教師撰寫學習體會或論文,並從中選取優秀文章彙編成校刊。同時鼓勵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自2006年以來,有100多篇論文在CN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獲獎。教師積極參加編寫教材、論著,已正式出版並推廣使用,主編或參編了《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數學(共用基礎平台)》、《新編常用金屬材料速查手冊》、《新編實用建築電氣安裝速查手冊》、《體育與健康》、《建材製造產業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等10多本教材,學術研究已蔚然成風。
(3)加強青年教師特別是新教師的培養。首先,學校將師德教育作為新教師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使青年教師從一開始就明確從業規範和教書育人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其次,學校在新教師走上講台之前統一進行教學基本要求的培訓,由老教師講授如何備課、編寫授課計畫和教案、如何上課等,使新教師對教學常規有一基本認識;再次,為促進新教師儘快成長,學校制定了《關於新教師培養的條例》,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對他們傳、幫、帶。我校的新教師培養已形成制度化,並取得明顯效果,新教師在我校的教學活動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為提高青年教師的學歷水平,學校通 過《教師進修管理規定》和多種措施鼓勵教師進一步深造,有22位教師取得了碩士學位,另有大量教師參加了研究生課程進修和短期培訓。
從2004年開始,我校陸續組織領導班子成員、骨幹教師到德國等國家及台灣訪問、考察學習和培訓,開展對外交流活動,更新和掌握中職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理念,收穫頗大。回來後及時總結,形成論文,並在全校教職工中開設講座,傳播國外先進的中職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經驗,大大促進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更新。學校校長和領導班子成員注重自身建設,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團結一致,既顧全大局,又相互補台,在各項工作中著力提升作為領導的規劃、協調、執行和學習等方面能力,堅持每周一次的校領導班子辦公會議制度,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完善任務分解落實機制。做到會前溝通、協調,會上研究決定,會後貫徹執行,協調出凝聚力,集體決定形成合力。此外,領導班子成員一如既往地立志建立學習型的領導班子,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保持對最新信息的掌握和了解,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還承擔了一定的教學任務,深入一線了解情況,指導教學工作,並結合自己對教育現象和特色辦學的研究,積極撰寫論文,近幾年來,班子成員在CN級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共30多篇。錢可銘校長、許育龍副校長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職業技術教育與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課題編號:AJA030011)的子課題《建材製造產業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福建地區的課題研究。校領導班子成員還承擔了省中職黨建研究會會長、省職教體協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省中職建築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等職務,各項工作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
我校以校行政領導、班主任、生管老師、學生會、團委會五支隊伍為基本力量,構建學校學生管理網路。特別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建設,每周召開班主任例會,每年舉辦兩期班主任工作研討會和培訓班,如2008年7月在全校開展"班主任工作好經驗"評比活動,收到預期效果,經領導、專家認真評選共有26篇好經驗獲獎,彙編成《班主任工作好經驗專刊》,供各班班主任相互學習交流,為班主任搭建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平台,成為班主任工作的寶貴財富。
3、重點專業與特色專業。學校現有五個教學部:公共課程教學部、建築建材專業教學部、機械汽修專業教學部、財經商貿專業教學部、信息技術專業教學部,其中建築建材專業教學部是我校龍頭專業教學部,5個省級重點專業中有3個是建築建材類專業,建築類專業是我校的特色專業,在全省中職校建築類專業中起著示範和引領作用。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市場需求、企業用人需要和國家頒布的職業崗位,開設、調整專業,建立專業設定的動態機制。我校通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制定了《專業布局結構調整方案》,針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的辦學優勢,著力建設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與工程材料、建築設備安裝、會計電算化、機電技術套用等5個省級重點專業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形成以全國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為依託、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的四大特色專業群。已形成以工業與民用建築、建築與工程材料、建築設備安裝專業為龍頭,以建築裝飾、建築工程造價、工程監理等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已建成以機電技術套用專業為龍頭,以數控技術套用、模具製造、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已搭建以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為龍頭,以計算機套用、計算機圖像設計與製作、計算機動漫設計等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已構建以會計電算化專業為龍頭,以市場行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
(四)管理制度創新措施。學校積極推進、創新以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激勵機制,如學校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向社會公開招聘正式入編的教師,到目前為止有13位優秀教師正式入編。建立健全了由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參與的諮詢委員會決策機制,成立了由校長任主任,由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參與的教學委員會和專業指導委員會,調整了2009至2010學年教學督導組成員,進一步完善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和評價。
1、實行校長負責制,發揮黨、群團組織的作用。我校依法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全面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在工作中,領導班子成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對自己分管的工作獨當一面,較好地實行民主集中制。可以說本屆的黨政工領導班子的團結協作是我校的一大亮點。
2、實行全員聘任制,規範崗位設定。按照相關檔案精神,我校教職工分為專業技術人員崗位、職員崗位、教輔人員崗位和工勤人員崗位四類。按照科學合理、精簡高效的原則,在對我校工作任務進行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合理設定學校內部機構,核編定員、定崗定責,促進了學校管理規範化、科學化,形成"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的良性格局。
3、強化目標責任制,激發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003年以來教代會先後討論通過了《目標管理制度》、《教師工作考核量化評分標準》、《行政後勤人員工作考核量化評分標準》、《教師教學優質獎考核評定辦法》等制度,並認真組織實施。要求每學期各科室的工作做到有計畫、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任務分解,責任到人。通過量化考核強化目標責任制,進一步增強了崗位責任意識,同時,由於有明確的量化指標作為考核依據,從而使對領導幹部、中層幹部以及全校教職員工的工作的評價和獎勵做到更公平、更客觀、更合理,充分調動了廣大幹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校各項工作上台階、上水平。
4、全面推行競聘上崗、輪崗制度。我校制定了《福建建材工業學校幹部選拔任用暫行規定》,根據"按崗聘任、競爭擇優"的原則全面實行科級幹部競聘上崗。結合學校實際,在廣泛徵求教職工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學校的競聘上崗方案,方案包括:指導思想和原則、競聘崗位、任職條件、程式方法、時間安排、組織考核與民主測評、任前公示等。所有的科級崗位只要出現空缺,一律實行競聘上崗,2003年以來已有13名同志通過競選走上了科級崗位。同時,學校還開展了校內科級幹部的輪崗交流制度,較好地調動了廣大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5、規範內部工資和獎金分配製度。學校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先後制定或修訂了《福建建材工業學校津貼發放條例》、《專職教師教學工作量及其津貼的規定》、《福建建材工業學校公有住房管理暫行規定》等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的獎金分配激勵機制,體現了以崗定酬、優勞優酬、崗變酬變,向教學第一線和管理骨幹適當傾斜,發揮了分配製度的最佳功效。
在教學管理制度上,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最佳化教書育人的環節管理,改進常規,增強實訓,突破課改,完善機制;在學生管理制度上著力推行人性化、理性化的"兩化"管理理念和"生為本、教為根、導為主、嚴為先"的12字方針,實行封閉式半軍事化管理,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為了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學校採用"六級"管理制度,組建了督察組、師生巡邏隊,設立教學、安全保衛、後勤服務110電話,學校安裝有數字監控安防系統,制訂各種應急預案;在行政管理制度上,完善規章制度,堅持透明公正的選人用人機制,用制度管人、管事,重在檢查落實,賞罰分明。
(五)辦學成就與社會影響
培養學生具有就業創業能力、繼續學習能力是我校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之一,學校不斷加大就業創業工作指導力度,加強創業教育、創業指導、創業服務,引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創業勇氣、創新銳氣、創優志氣的高素質人才。就業服務工作推廣"1234"管理模式,向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星級"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就業服務體系,堅持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通過廣泛聯繫用人單位,收集人才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組織專場招聘會和大型供需見面會等形式,構建相對穩定的就業網路,積極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近幾年來就業率均達98%以上。同時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調查,我校畢業生以誠信、敬業、素質高、實踐能力強而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我校通過工民建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畢業生在畢業後的1~3年內主要從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3年以後主要從事施工員、預算員等崗位的工作,因此,建築類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應以五大員為主,將來的職業規劃應提升到二級建造師或項目經理。
更名揭牌儀式
5月9日上午,我校大門前熱鬧非凡,喜慶氣氛濃厚。福建建築學校的揭牌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校領導和全體師生一起參加了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由副校長林志同志主持。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林麗華同志宣讀了福建省教育廳關於校名更名的批覆檔案,副校長許育龍同志宣讀了福建省建築建材職教集團等單位發來的賀電、賀信。校長、黨委書記錢可銘同志獻致辭,他向前來祝賀的領導與嘉賓表示衷心感謝,並向大家介紹了學校的發展歷程、現實
校情和努力方向,以及更名福建建築學校對學校發展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校緊密結合建築和建材行業發展需求,致力培養複合型套用人才,辦學特色愈加鮮明,辦學實力不斷增強,此次更名,既是對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學校今後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將積極提升內涵,創新發展,努力實現學校事業發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