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萬福寺

福建省--福州市
萬福寺位於福建福清縣漁溪鎮。系禪僧正乾於唐德宗貞元五年(789,一說唐太宗貞觀年間)所建;原名般若堂,其後改名為建德禪寺。元代時,寺運由盛而衰,最後甚至遭到廢棄。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休以募資所得,相繼建造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建築,寺院因而煥然一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遭毀。隆慶(1567~1572)初年,僧中天立下重建寺院之宏願,然屢遭挫折,未成。其後,鑒源、鏡源二僧承其遺志,前往北京懇請皇帝資助。由於得到宰相葉向高的鼎力相助,終於在萬曆四十二年(1614)獲得神宗下詔御賜的藏經,同時改寺名為萬福禪寺
萬福寺是明朝代樣的禪寺。寺門右側為放生池,左側是“萬壽院”。寺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縱列於中軸線上,左右兩側對稱地建有東西方丈、齊堂、禪堂、伽藍殿、視師殿、鐘鼓樓等。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坐像,兩旁為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中供三世佛像、兩旁為泥塑雕十八羅漢,造型生動,表情各異。
寺中最獨特的建築是法堂,仿宋朝風格,為南北建築風格相結合的重檐歇山式。十座塔林中,最古老的是明朝無縫塔。寺中還立有隱元禪師紀念碑。寺後有“龍井”一口,水質甘冽,終年流暢不涸;寺西南有“九龍潭”飛瀑,蔚為壯觀;壁有宋蔡襄、明葉向高之摩崖題刻;山上有“蟒蛇洞”,相傳明朝葉向高僧入洞探險,未窮其底。
崇禎十年(1637),隱元晉任住持,十七年退隱,但於清·順治三年(1646)再度出任住持。在此期間,隱元不僅維護寺院聲名於不墬,並且奠定寺院的經濟基礎。順治十一年,隱元應日本長崎崇福、興福諸寺住持之請,帶領弟子東渡。數年之後,隱元在京都東南郊的山間盆地建造規模宏大的黃檗山萬福寺。該寺後來成為日本黃檗宗之發源地。
民國十七年(1928)由於山崩,乃使整座寺院僅殘留下法堂。此外,萬福寺後方丘陵上,尚存古黃檗歷代僧侶的無縫墓塔。此塔以整塊石頭造成,無縫棱級層。亦稱卵塔(寺名),在福州福清縣黃檗山。黃檗宗之本山也。

福州萬福寺福州萬福寺
福州萬福寺福州萬福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