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山

福州三山

福州三山是指福州市境內三座山的合稱,這三座山分別為于山、烏石山、屏山。

基本信息

福州別名

福州三山 福州三山

九百多年前宋代,福州就遍植榕樹,故又有“榕城”之稱。

福州別名“三山”,城內于山、烏石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

烏塔兩塔以峙,閩江橫貫城區,構成“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獨特城市格局。

福州三山

于山

又稱九日山,位於福州城區中心,整座山形狀如巨鰲,於是有六鰲勝跡:攬鰲亭、倚鰲軒、應鰲石、接鰲門、步鰲坡、聳鰲峰。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現在山上還有相關的古蹟,有24景,如九仙洞、九仙觀、煉丹井等。于山又稱"九日山",據說是漢武帝時閩越王無諸曾於九月九日在這裡宴會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名紅岩山,于山名勝古蹟甚多,主要景點有平遠台與戚公祠、九仙觀與天君殿、大士殿、報恩定光多寶塔(即白塔)等。山上還有自宋代以來摩崖石刻100多處。

烏山

從唐朝至今,一直是榕城聞名的風景勝地,三山之中以烏山風景最佳,被稱為三山之首。烏山名勝自東往西大致可分為烏石塔、古廟群、道山亭、石林園、石壁觀音、凌霄台等。唐朝李陽冰、曾鞏、宋朝趙汝愚、朱熹、李綱、蔡襄、元朝薩都剌及明朝葉向高等都留下字跡。 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沖天台”。相傳唐刺史崔乾游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地沖天飛逸,後人建“放鶴亭”。亭子後崖石上鐫有“古放鶴亭”4字,台側亦有程師孟篆書“沖天台”,道勁有力。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崖頂凌空飛越一天然條岩,稱天台橋。此橋險絕,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屏山

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其山加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福州屏山海拔62米,福州屏山面積50公頃。福州屏山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無諸曾於前麓建“冶城”,故又稱“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內屏山之麓華大路一帶,遺留下越王時期的古蹟甚多。山之北面亦名“龍腰山”。後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築南北“夾城”,將屏山南段圍入城內。

福州兩塔

白塔

福州白塔 福州白塔

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建造的,於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每層的斗栱、雲楣、棟樑、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嘉靖二十七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因為外面塗上白灰層,故稱白塔。山腰有一方形的萬象亭,亭畔岩石盤立,重疊成趣。椅欄西望,烏山聳翠,古塔峭拔。南宋詞人辛棄疾在 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重陽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 ”

烏塔

烏塔(近)白塔(遠) 烏塔(近)白塔(遠)

原名“崇妙保聖堅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所建“淨光塔”。唐乾符六年被毀。閩永隆三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塔為八角七層,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 聳立在福州市區烏山東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東面于山的"白塔"構成福州著名的"三山兩塔"中的"兩塔",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烏塔所在的烏山也是福州著名的風景區,有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塔會館、慈善堂、鄧拓故居、林枝春故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