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米倉社區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祿米倉社區地處建國門轄區北側,東臨東二環,南臨金寶街東段,西至朝內南小街,北與朝陽門街道相望。管轄著191個樓、院,總戶數3109戶,總人口6405人,其中流動人口近200戶,約520人。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祿米倉社區
祿米倉社區地處建國門街道轄區的北側,面積約0.26平方公里,東臨東二環,南臨金寶街東段,西至朝內南小街,北與朝陽門街道相望,呈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管轄著191個樓、院,總戶數2499戶,總人口5900人,常住流動人口1846人。社區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社區內駐街部隊較多,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北京軍區聯勤部第四干休所、空軍大雅寶招待所等單位坐落其中,其二,社區歷史名勝古蹟多,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法興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祿米倉(老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智化寺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和莊嚴。社區曾居住過國務院參事張之行、國宴第一人楊紹德、著名作家楊朔、軍旅作曲家陳耕等對歷史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人物。社區在2001年7月舉辦“祿米倉胡同今昔展”社會反響較大,多家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導。
祿米倉社區於2006年由原祿米倉社區、小雅寶社區、大雅寶社區(一部分)3個社區合併而成。
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為祿米倉胡同42號樓1層8號,郵政編碼100010,社區辦公和服務面積近300平米。
社區現有社會組織10個,能夠堅持開展活動的社區社會組織有:大小合唱團,書法班,桌球隊,舞蹈隊,健身操隊,太極隊,模特隊,攝影隊,編織組,棋牌隊等。
社區特色:文物古蹟多、部隊單位多、老革命老幹部多、部隊科研人員多。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北京軍區聯勤部第四干休所、空軍大雅寶招待所等部隊單位坐落其中。 社區黨組織、居委會與社區單位尤其是與駐社區部隊之間,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繫和良好的軍民關係,在雙擁共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矚目的成績。
社區形成之前是於明嘉靖四十年,祿米倉曾是明清兩代存儲皇糧的地方,當年祿米倉有存儲皇糧用倉房57廒,每廒有倉房5間,倉場有200多米,幾乎是祿米倉胡同的一半,因其龐大的皇家糧倉在此,胡同得名為祿米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