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淵源
周昭王的時候,祭國國君曾隨昭王南征,回師途中,因沉船和昭王一起淹死於漢水。到了周穆王的時候,祭國出了個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謀父。祭公謀父是一位賢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輔佐周穆王的過程中,祭公謀父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為周穆王興國,但周穆王採納祭公謀父的意見時,常常只用一半。周穆王初期,祭公謀父獻治國之道。他以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朝為榜樣,指出:治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輕易使用暴力,不能見利忘義,不能寵愛親戚疏遠賢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國家。這種理論在那個年代提出是相當了不起的,但周穆王只是敷衍了事地採納了些許。有一年,周穆王要攻打一個叫犬戎的民族,祭公謀父進一步勸說周穆王:聖明的君王向來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別人,早晚會帶來嚴重後果的。周穆王不聽勸告,率兵攻打犬戎,儘管戰爭最後取勝,但周邊的少數民族再也不稱臣納貢,直接的後果是周王朝國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的時候,竟然被犬戎反過來打敗,後不得不遷都洛陽。到了東周初年,國力漸漸強大的鄭莊公開始成為這一帶的霸主,並開始開疆拓土,創建霸業。而此時,沒有了周朝庇護的祭國,也漸漸衰敗下來。一直把祭國視為嘴邊肥肉的鄭莊公,馬上出兵祭國,不堪一擊的祭國難擋鄭莊公的威武之師,從歷史上消失了。據文獻記載,祭國的地域就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東郊與中牟縣一帶,今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之祭城村,就是古祭國都邑所在地。至今,祭國故城遺址仍保留著幾段牆基。城址內外,還出土過西周、春秋時期的陶器殘片。
讀音
“鄭東新區有條祭城路,咱當地人都念zhà,可是我回家查了字典並沒有zhà這個讀音,這條路到底叫啥把我弄糊塗了。”家住健康路的市民張先生說,他一直有件事弄不明白,位於鄭東新區的祭城路的“祭”字究竟該念哪個讀音。
“鄭東新區的祭城路,路牌上顯示的拼音是ZHA,這是我們鄭州人的念法,在字典上根本沒這種念法,應該念ZHAI。”張先生說,本地人都能看懂,但外地人看了就不明白了。
記者核實:路標路牌上的標誌都是zhà
記者來到了位於鄭東新區商務外環,在距黃河東路與祭城路交叉口向南200米處有一藍色的指示路標,上面寫著祭城路,漢字下面的注音是ZHA CHENG ROAD。
隨後記者來到了黃河東路與祭城路交叉口,在西南角的CBD地圖上顯示的注音也是ZHACHENG Rd,位於西北角的路牌上顯示的注音仍然是Zhacheng Rd。
“這路一直都叫祭(zhà)城路,可能是東邊有個祭城鎮的緣故(祭城鎮位於黃河東路與祭城路交叉口向東2公里左右),不知道的人都念jì。”家住祭城鎮,60多歲的劉大爺說。
現場調查:大多數人不知道“祭”字該念什麼
在祭城路上,隨機問了10個路人,大多數人竟然不知道祭城該念什麼。
“應該念zhà吧?”10個人中,確定讀zhà的有3人,他們都是附近的居民。
“不知道、不清楚”的有5人。
覺得讀jì的有2人,但是他們都表示並不太確定。
網上搜一下:祭的讀音有兩種
記者在網上中查到了祭的讀音和註解:
讀祭jì時,1.對死者追悼、敬意的儀式:~奠。清明節~烈士;2. 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動:~財神,~天~地等等,都是哄己騙人;3. 使用(法寶):~起一件法寶。
祭讀zhài時有祭過的意思,原為畿內之國,始封之君為周公之子,姬姓。後東遷,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東北。鄭州市原祭城鎮,今天的金水區祭城路辦事處,即為其沿襲,故此處“祭”亦讀作zhài。
追根溯源
記者聯繫了市地名管理辦公室,向工作人員反映了路牌拼音的問題。“我們只負責報地名,路牌不是我們設的。”該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報地名的時候他們只報字,不注拼音,對於拼音的問題表示不清楚。
據祭城鎮政府的相關人員介紹,作為鄭東新區地名“祭城”的“祭”應讀作zhài,而鄭州方言中把“祭”讀成zhà,是與“寨”音念“串”了的緣故,但一直沿襲至今。
今日的祭城
《鄭縣誌》記載,從清宣統二年起,祭城就有了區一級當局的建制。 滄桑歲月中,祭城還曾屢次更名,1984年 春,那時的鄭州市郊區人民當局作廢人民公社建制,在這裡成立了祭城村夫民當局;1987年,鄭州市進行區劃變革,那時的祭城鄉被劃歸金水區;1996年,祭城撤鄉建鎮;因祭城鎮所在地輿地位,今天已劃歸鄭東新區。 祭城路位於鄭東新區東北部,全長9500米。西至商務內環路,東至陳崗村。它的得名與鄭州老地名祭城有關。 祭城本來是一個鎮,歸金水區管轄。跟著鄭東新區的疾速開展,已被規劃到鄭東新區的局限內,村民變市民,成為鄭東新區祭城街道做事處。鄭東新區地名專項規劃中,在街道做事處的北側建築一條大道,為表現前史文明,借用老地名“祭伯城”,2005年8月經市當局常務會議研討經過,同年12月28日,經市地名治理辦公室同意正式定名為祭城路。 2006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鄭州市撤銷金水區祭城鎮,將其所轄區域劃分為兩個部分,設立祭城路、鳳凰台兩個街道辦事處,實行城市管理體制。 按照省民政廳《關於撤銷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鎮實行城市管理體制的批覆》,將祭城鎮的鳳凰台村、張莊村、王莊村和建業社區、英協社區、茂祥社區整建制劃出,設立鳳凰台街道辦事處。該轄區東到東環路,西、南至管城回族區邊界,北至熊兒河,面積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萬人,流動人口4.7萬人。同時,將其他19個村民委員會,主要包括崔莊村、白莊村、祭城村、廟李村、邢屯村、陳崗村、金莊村、賈崗村、弓莊村、魏莊村、新村、花莊村、十里舖村、八里廟村、花溝王村、花胡莊村、南錄莊村、北錄莊村、小郭村整建制劃出,設立祭城路街道辦事處。新設的祭城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祭城鎮與龍子湖街道辦事處邊界,西至107國道、祭城鎮與柳林鎮邊界,南與管城回族區接壤,北至祭城鎮與柳林鎮邊界,總人口12萬人,面積63平方公里。
更名
即日起,鄭東新區的祭城路有了新的名字:平安大道。以後看到鄭州街頭的道路指示牌,可別說這是一條新路。此前,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更名通告,道路指示牌更換工作正在進行中。
2015年5月29日,在市民發現,在鄭東新區祭城路上,有一些工人正在更換路名指示牌。他們揭掉上面的“祭城路”字樣,換上了“平安大道”指示牌。
29日下午,鄭州的士王偉在其微博上說:東區的祭城路正式改名為平安大道!大家注意了。
在祭城路附近居住的網友@狐狸媽說,祭城路的路名得名,緣於原先的祭城公社,這條路凝結著幾代人的記憶。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祭城公社早已成為歷史名詞。
2015年5月21日,鄭州市人民政府以鄭政通20156號文的形式,發布了《關於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的通告》,通告稱,經鄭州市人民政府第2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根據《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156號)有關規定,現對道路標準名稱予以通告。自通告之日起,各機關團體、企業事單位和社會各界應當使用標準名稱。
據中原網記者了解,道路更名對周邊單位和居民小區影響較大,因為牽涉到道路名稱的變更,所以一些證件和資料上的名稱也需應做相應的變更。市政部門和公交部門也需對路兩邊的道路指示牌和交通標識指示牌及時變更。
爭議
據河南商報報導,62歲的朱廣義把鄭州市政府告了。今年5月底,鄭州市政府發文,公告“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隨即引發廣泛爭議。
這個以“祭城社區是先進文明社區”為榮的祭城社區居民,之前從沒想過要和政府抬這個槓。即便是走上了行政訴訟的路,他也不停強調,“我們是文明社區,不能素質低。”即使對市政府改路名的事兒不滿,他們也從來沒鬧過群體性事件,而是一直派代表申訴,討要說法。朱廣義世世代代居住在祭城,有據可查的家族史已經有430年。在他的心裡,完全不能接受鄭州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名字給改了,“就好像祖墳被人動了。”(圖片說明:眾多居民簽字、按上紅手印反對改路名)
事件起因
祭城路更名平安大道
作為鄭州市“最有來歷”的一個路名,祭城路更名引起了市民的廣泛討論。眾多專家學者和鄭州市民,都希望能保留住原路名。
在多方申訴無果後,今年9月8日,鄭州市金水區祭城社區5名居民(原祭城鎮村民),狀告鄭州市人民政府,要求撤銷決定、改回原路名。目前,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
祭城的地名來源於古“祭國”,“祭國”作為一個城邦國家,不光在鄭州歷史上,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著一席之地。這裡商代叫“祭國”,周代叫“祭伯城”,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祭字古音為“zhài”,後來“祭城”的“祭”轉音為“zhà”。2013年,祭伯城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廣義說,2013年9月11日,鄭東新區派人召集居民代表徵求意見,把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當時參加的代表都不同意。但是在2015年5月底,一夜之間,我們發現祭城路的路牌全換成了平安大道。”
更名之爭
一場公權與民意的博弈
對於朱廣義提到的祭城路更名的事,《河南商報》在今年6月1日起,曾進行過連續追蹤報導。6月1日當天,商報以《專家:祭城路改名割斷了鄭州文脈》為題,報導了鄭州市一眾專家對改名的反對。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作為鄭州市地名專家,表示曾參與市政府的討論,與會專家都反對改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安國樓稱,祭城路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從鄭州歷史上來講,如果祭城路沒了,鄭東新區就成了一個沒文化的地方;鄭州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孫子文更是認為,這次改名,違反了《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
其後,省內媒體紛紛跟進。有媒體網上調查顯示,85%以上的人對改名持反對態度。
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隨後做出回應,稱改名徵求了沿線單位和居民的同意,並稱“祭”字辨識率低,改名的目的是方便外來客商,未來將建一個“祭城公園”或“祭城廣場”以示紀念。而鄭東新區也表示,將重新把社區內的一條路命名為“祭城路”。
相關部門:程式已走完
改回去可能性不大
輿論平靜過後,祭城社區的居民們卻並沒有到此為止。
朱廣義說,最初,他們只是想著,能不能想想辦法,把這個名字重新改回去。
為此,他從6月中旬起找相關部門討要說法。他們認為,絕大多數居民並不同意改名,政府不尊重民意,強行改名是違法行為。
他們最初找的是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相關負責人稱,改路名是鄭東新區提出來的,調查顯示沿線大部分居民和單位都同意,第一手材料都在他們那裡。
朱廣義隨後又找到鄭東新區社會事業局。他想看看,相關部門聲稱的“徵求過民意,大部分居民和單位都同意”,都是誰同意的?
對方稱,被調查的有鄭州市兒童醫院、頤和醫院、海文幼稚園、鄭州四十七中和河南農業大學等。
朱廣義開始挨著找這些單位。有的聲稱不知情,有的聲稱自己單位原本登記的地址就是“龍湖外環路”或者“黃河東路”,祭城路改不改名,跟他們並沒有關係。
昨日,河南商報記者見到了這份調查問卷的複印件。複印件有120份,居民意見均是簡單在“同意”下面打了個鉤;單位意見都蓋有公章表示同意,包括龍子湖高校園區的幾所高校,以及附近醫院等,但是河南農業大學的意見是“希望改成學院路或者龍子湖大道”,頤和醫院的意見是“希望改成頤和大道。”
朱廣義說,這份調查問卷涉嫌造假,筆跡明顯出自同一人;而他收集的3000多份居民簽名的反對意見上,都有大家各自的簽字和紅手印。
其後,朱廣義再次找到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和鄭東新區社會事業局,對方均稱,程式已走完,名字再改回去,可能性不大。
訴訟進展
鄭州市政府提交答辯狀
9月8日,朱廣義和同住一個社區的居民李啟順、賀發群、朱狗妞、宋新安5人,將鄭州市人民政府起訴至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撤銷改名決定,恢復“祭城路”原名。5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均是祭城社區老居民。
這份訴狀是朱廣義自己寫的。理由是鄭州市政府的改名,違背了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以及《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中的規定。
由於幾個人都沒有多少文化,這份訴狀寫得極其簡單。朱廣義說,他們歲數大了,不好找活兒,平時都是打點零工,請不起律師。為此,他四處蒐集資料,自學法律。
此案在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後,今年9月30日,鄭州市人民政府提交了答辯狀。
河南商報記者發現,鄭州市政府的答辯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答辯:
一、祭城路更名與原告無法律上的利害關係,認為改名並未侵犯原告的人身權、財產權。
二、為避免“一線多名”及方便外來者,更改路名徵求了大多數民眾、單位的意見;並稱,更名事宜在地名網上公示,並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不存在違規。
三,此次更名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相較於鄭州市政府提供的厚厚一疊條例清晰的證據,朱廣義的訴狀顯然有些單薄,但他依舊信心滿滿:“電視上說了,讓每個公民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為這件事,我已經做好了準備。”
商報聲音
徵求民意不能隨意
溫江樺(河南商報評論員)
祭城路改名,政府答辯狀給出的支持理由有三:避免一線多名、方便外來者、大多數民眾同意。那么,就一一來看。
避免一線多名,簡單啊,為什麼不統一改成祭城路呢?“祭城路”這個名字,歷史久,有內涵,不比“平安大道”這么老掉牙的名字強?
於是,政府相關人員解釋:為了方便外來者。一個路名,能給外來者帶來多大的便利?哪個城市沒有點兒自己的歷史,“祭城路”這個名字能提示外來者,鄭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的內涵。改了,也就沒了。也許,有人覺得這個路名不太吉利,倘若心存正道,行事方正,一個路名能妨礙什麼?
《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里有規定,除非違規,想要更名,得有關方面和當地民眾同意。祭城路改名,就是有關方面提出來的。想要當地民眾同意,就要徵求民意。政府說,沿線大多數單位、居民都同意。結果呢,討說法的居民發現了有貓膩:有的單位不知情,有的單位跟改名毫無關係,徵求的意見只有120份。
看看其他人徵求的民意吧。討說法、把政府給告了的居民,收集了3000多份當地民眾簽名的反對意見。6月2日,有媒體在官微上調查,截至當晚7點,共有441人參與投票,385人覺得不應該更名,占到了全部人數的87.3%。這個調查範圍不局限沿線居民,大了些,但也反映了不少鄭州市居民的心態。
祭城路更名,“民意”同意得莫名其妙,讓人摸不著頭腦。這裡面,民意是不是被代表了?真想調查民意,就應該拿出誠意。數量稀少的紙質調查問卷,不僅封閉,而且容易被操縱。因此,想要平息祭城路改名風波,不僅得讓專家論證,從合理性上站住腳,還得來一場透明、公開、大範圍的民意調查,從民主上站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