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芝戲神之墓

祥芝戲神之墓,又叫做祥芝伍堡戲神·墓,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簡介

祥芝戲神之墓,又稱祥芝伍堡戲神・墓、祥芝伍堡戲神・墓、世合春墓、世合春戲神・墓,位於石獅祥芝鄉的伍鴻風景區“閩南第一土地廟”旁,修於清朝乾隆年間,多次經過修葺,系福建重要文化遺產。

相關傳說

石獅祥芝鄉的伍鴻風景區,有座“閩南第一土地廟”,廟旁有座“戲神之墓”。每年,到土地廟和戲神之墓來燒香上供的台灣遊客還真不少。原來這戲神・墓有一段跟台灣相關的悲戚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的正月十六,這閩南第一土地神做生日,台灣來了不少善男信女。人們請來了“世合春”戲班演大戲,慶賀土地公生日。
當夜鑼鼓喧天,觀眾人山人海。“世合春”戲班演得十分用功,觀眾無不拍手喝彩。戲演完後,台灣香客特地來到戲班,邀請他們到台灣去演戲。老班主一口應承,並約定第二天就起身。
第二天天剛亮,海水漲潮了,“世合春”戲班興致勃勃下了船,扯上風帆,望著台灣島駛去。
船到半海,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那木船怎經得住這狂風巨浪的襲擊?又一個巨浪打來,木船被掀翻了,一船人都葬身大海。
岸上的人知道這訊息,都為遇難的戲子惋惜、悲痛。他們紛紛到海邊燒香獻紙錢,還特地糊了一條很大很大的紙船,祈禱戲子魂歸故里,入土為安。
說也奇怪,這天晚上又漲潮了,海灘上真的漂來了一具具戲子的屍體。伍堡村的人就把他們埋在土地廟旁邊,還用紅磚刻了一塊“世合春之墓”的墓碑。當夜,村裡的許多人都夢見世合春的演員在悲悲慘慘地啼哭,說他們沒有到台灣演出死不瞑目。此後,每到夜間,海灘上就傳來“嗆嗆”的鑼鼓聲和“依依呀呀”的唱戲聲。
這事讓台灣同胞知道了,他們也為世合春戲班的遭遇痛心,為戲班不能到台灣演出而痛惜。於是他們在台灣用石頭雕刻了一條石船,運到伍堡村,供奉在世合春戲班墓前。他們說,讓這些戲神坐著石船到台灣去,就不怕風浪打壞船隻了。從此,夜裡人們再也聽不到海邊的鑼鼓聲和唱戲聲了。有人還說,他們在台灣看到過世合春戲班的演出呢。
至今,石船還在世合春戲班墓前。從那以後,凡是到土地廟演出的戲班,都要先到戲子墓前演段折子戲,獻給他們的同行先輩;凡是到土地廟燒香的台灣同胞,也都要先到戲子墓前進香,看望這些戲神。

閩南第一土地廟

閩南第一土地神”供奉“土地神”(福德正神)為航海保護神,是清代以來在祥芝伍堡澳(現屬石獅市鴻山鎮伍堡村)的一種獨特風俗。伍堡“土地廟”位於長任山麓,依山臨海,坐北朝南,相傳始建於明初。清代多次重修,香火逐漸興旺,被往來海商、船民視為伍堡澳航海保護神。現存建築面積130平方米,單開間重檐易歇山頂,進深二間,另有護厝,附葬“世合春”戲神・墓。是閩台文化藝術交流的歷史見證。該廟所奉“土地神”被稱為“閩南第一土地神”,與其它土地廟相比,伍堡土地廟不但建築規模完備,結構精巧,而且廟中土地神還配祀文、武判官,顯示一種威嚴的氣氛。
“土地廟”靠山面海,四周環抱著鬱鬱蔥蔥的樹木,這裡岩石嶙峋,廟後的老榕樹虬根深深扎在岩石之中,真是:“不識古寺真面目,只緣廟在此海濱”。廟匾題書“山海宮”,後面的石柱上的對聯是“海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聯對一語道出“土地廟”是塊風水寶地。
土地神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作為地方守護神,儘管地位不高,卻是中國民間供奉最普遍的。以前為他們建立的神廟幾乎遍布每個村莊。一般為他們建立的神廟規模很小,往往在城角村頭立一個二、三尺高的小廟而已。而伍堡土地廟卻是相比之下規模較為宏大,可見其香火旺盛自有特殊之處,不愧為“閩南第一土地廟”。
伍堡“土地廟”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廟的護厝內葬有戲神・墓。至今尚保存在土地廟中的“世合春戲神・墓”,即紀錄著一段閩台文化交流的軼事。
相傳,乾隆年間某年的正月十六,村民聘請“世合春”戲班到土地廟前演戲酬神。前來“割香”的台灣香客見戲班技藝超群,遂請“世合春”順途到台灣演出。戲班應約乘帆船出海,不料在台灣海峽突遇暴風雨,舟覆人亡。村民為其斂葬在土地廟東側,並用紅磚刻上“世合春之墓”以祭奠之。
訊息傳到台灣,眾人捐資打造一艘“石船”,運到伍堡土地廟,供奉在“世合春”墓旁。他們說:讓戲班乘坐“石船”到台灣演出,就不再怕狂風惡浪了。“石船”至今保存完好,其形體系模仿泉州帆船打制而成。
從那以後,凡有戲班到土地廟演戲,都要先到“世合春墓”前唱段折子戲。“世合春墓”也因此被稱為“戲神・墓”,成為閩台文化交流的象徵之一。伍堡土地神的香火也逐漸在台灣傳衍,彰化、淡水、台中等地均建有分靈廟宇。那塊高懸在廟堂之上的木匾,上面寫著“福佑黎民”,是台灣省台中縣龍井鄉的信徒贈送的。
這裡,雖沒有深山藏古寺的神秘,沒有千年古剎綿綿不絕的鐘聲誘惑。但,依然是虔誠的信徒們絡繹不絕、頂禮膜拜的地方。一柱香火,幾百年來延續不斷;一柱香火,幾百年來播撒著泉台兩岸鄉情和信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