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1941年置祥符鄉,1958年改祥符公社,1984年復置祥符鄉,1985年建祥符鎮。
祥符鎮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後在境內(現場鎮內)建一寺廟名祥符寺,祥符因此而得名。
清乾隆至宣統年間,資陽全縣分5鄉20大甲,有19個場,其中西鄉有太平場、臨江寺、勝佛場、祥符寺;清宣統二年(1910),全縣設1城16鄉,勝佛鄉轄4場(勝佛場、大堰榺、太平場、祥符寺)11段。
民國二十三年,全縣設9區32鎮115鄉,區轄鎮,鎮轄鄉,置祥符鄉,屬第七區。
1950年,資陽劃為12區,轄1鎮48鄉762保7549甲,12區 轄4鄉(黃添、太平、古井、祥符)58保562甲。
1950年12月,為進行土改,廢除保甲,改稱村組,1951年1月又將大鄉改為小鄉,祥符分為祥符、三柏、三山鄉。
1958年10月改鄉為人民公社,轄地不變。
1984年4月農村行政機構實行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為鄉,鄉以下設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以取代原公社及下屬的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祥符恢復為鄉人民政府。
1985年1月,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祥符鄉等12鄉分別改置為鎮,轄白獅、桃樹、八里、柳莊、華泉、三星橋、祥符、二灣、安樂9個村,屬祥符區,幅員面積2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615畝。
1987年6月,祥符與三柏鄉合併。
1990年9月和村並社,將原來祥符鎮的9個村和原來三柏鄉的8個村合併為11個村,即:白獅、蛟龍、滾水、柏柳、黃乾、松樹、桃樹、華泉、三星橋、祥符、二灣。
1992年7月29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資陽縣決定撤銷所屬9個區公所、44個鄉和侯家坪鎮,新建5個鎮、擴並4個鄉、13個鎮的行政區域,將全縣48個鄉、14個鎮調整為4個鄉、18個鎮。調整後原祥符鎮、洛重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祥符鎮管轄,將原祥符鎮的11個村和原洛重鄉的9個村合併為15個村和祥符寺社區居委會1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
該鎮轄團碑、排桶、天鵝山、白頭、小高、白獅、華泉、蛟龍、三星橋、桃樹、祥符、滾水、松樹、柏柳、二灣15個村委會和祥符寺居委會。
農業建設
2007年全鎮已實現農業總產值23626萬元,占年初確定任務21200萬元的111%。其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56.1%。出欄生豬7.45萬頭,占任務的100.7%;出欄山羊3.16萬隻,占任務的101.6%。糧食總產量實現23716噸,占任務的124.1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798元,人均增加565元,占任務的188%。新建生豬專業合作社4個,占任務的200%。 優質水果產業成帶推進。萬羅路、楊清路沿線的白獅、柏柳、滾水、松樹、星橋、桃樹、小高、華泉8個村規劃了以綠色食品黃金梨、新世紀梨為主要品種的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0000畝,2007年已建成5000畝,2007年新植1000畝;二灣、桃樹、祥符、白頭、天鵝5個村新植黃金梨600畝;排桶、蛟龍新植椪柑400畝,投產優質果樹面積3260畝。實現產量4890噸,總收入1076萬元,純收入699萬元,人均純收入224元。
以“三瓜一椒”為主的蔬菜產業進一步發展。2007年夏季,全鎮種植西瓜11000畝,冬瓜3000畝,棒瓜3000畝,海椒13000畝,夏秋蔬菜(茄子、黃瓜等)2000畝;種植秋菜6000畝。實現產量4.5萬噸,總收入7260萬元,人均純收入1500元。
品牌產業做大做強。“白獅牌”黃金梨、新世紀梨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商標註冊成功,其生產基地被國家批准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祥符西瓜獲省級無公害產品認證。
園區建設強力推進。加強了六個園區的規範化建設,擴大了投資規模,大力推廣了“果瓜蔬”高效農業種植模式,增加了園區效益。引進禾邦藥業在祥符投資150萬元,建立了三個半夏種植園,增加了藥材種植面積300畝。
經濟狀況
該鎮完成固定資產投入4400萬元,占年初確定任務的137.5%,占追加任務4000萬元的110%;新辦民營企業7個,占任務的140%;新增規模企業完成1個,占任務的100%;招商引資實現1100萬元,占任務的110%。
企業技改切實加強。投入200萬元進行磚廠技改,使磚廠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生產能力比原來提高了50%,年擴大產量400萬塊,增加產值120餘萬元;祥符火炮廠投入150萬元進行規範化建設,提高了煙花爆竹的機械化生產能力,將火炮廠的生活區和生產區進行了分離,實現了安全、低耗、高效生產。
新增企業出效益。依靠本地資源,激活民間資金30萬元,新建立了宏祥食品廠,年加工農副產品2000餘噸。
建築業不斷發展。2007年,居民住房的改建和新建較多,新改擴建民房總計272戶,完成投資產值1523.2萬元。
小企業迅速發展。為盤活企業自身資金,該鎮落實信貸幫扶資金50餘萬元,促進了小企業的發展。2007年,全鎮鄉鎮企業增加值實現2430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實現176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591萬元。
民生工作
農村低保做到應保盡保。該鎮堅持推行“分類施保”,對重病、重殘和無經濟收入等低保家庭給予重點救助。到2007年第四季度,農村低保施保1303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農村醫療救助工作逐步規範。按照《區農村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對符合享受醫療救助條件的,及時發放救助金;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做好解釋工作。2007年共發放醫療救助金30810元,緩解了58位貧困家庭成員、23位五保老人看病難的問題。特困戶安身工程已解決12戶,撥付資金11.04萬元。
該鎮已解決三星橋村21名絕對貧困人口溫飽;改善483人基本生活條件;培訓貧困人口18人;“新農合”覆蓋面100%;完成復明手術12人;打機井892口,解決4000人飲水困難;完成30985畝森林管護; 完成550口沼氣建設;發展養殖戶55戶,新建養殖家園22戶,實現養殖人均增收80元;免除學雜費2645人,免費提供教科書2645套,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250名;關愛留守學生971人;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自然村20個;完成15.7公里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