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殿

神農殿

神農殿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江口鄉海拔1200多米的白石仙嶺上,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中華人文始祖炎帝神農而建造的。此殿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2005年,中央電視台海外節目中心製作的《走遍中國,郴州》專題片曾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神農殿。

基本信息

簡介

神農殿神農殿
神農殿的由來還有個美麗的傳說。據當地人相傳,神農的母親是江口人,居住在白石仙嶺上。神農從小聰慧過人,助人為樂,他走遍郴州的山山水水,嘗百草、制百藥,替廣大百姓祛病療疾,制耒於耒山、拾嘉種於嘉禾、種五穀於騎田之陽、教民耕作於江口鄉。每逢澇雨季節,神農用手在天空劃個圈,暴雨隨即停下來;每逢乾旱季節,神農用手指天,隨即就下雨了。每年農曆的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三天,江口鄉、保和鄉及鄰近的蘇仙區鄉鎮眾多的村民就都不約而同地來神農殿拜祭、祈福,香火十分興旺。
白石仙峰頂有五塊坐南朝北、長約6米的巨石,好象如來佛的手掌張開一樣,而神農殿剛好則坐落在手掌中心。在最長的“手指”上,有“正心”兩個字,猶如孫悟空當年在如來佛手指所寫的。神農殿由做工精細的大理麻石堆砌而成,以天然石牆為神龕。殿前“神農殿”三個大字格外醒目,兩旁石刻行書嵌名:“先帝聖功扶宇宙,白石仙岩鎮山河。”進殿後,有供遊人祭祀的古神壇,神壇完好無損,古樸而不失莊重。兩側名聯曰:“化同天地,功過古今。”神農殿有神奇的天然景觀,令人嘆然觀止,極具開發前景和旅遊價值,目前當地政府正積極對外宣介。
神農殿,我國自古有之,它是人們祭祀炎帝神農氏的處所。

記載

神農殿神農殿
據《安仁縣誌》記載,康熙三十年(1691)知縣陳黃永在縣城北開闢泉井,建潔愛亭一座,珠泉井一口。亭後山上構庵五楹。嘉慶間知縣周延瑾重修廟宇,知縣許潢重修泉亭。清代“泉亭珠涌”成為安仁八景之一,北面山上為白衣庵、神農殿所在地。
據老人回憶,民國後期,白衣庵為一幢磚木結構的庵宇,坐北朝南。神農殿為一座方形古建築,坐西朝東,東面為一石拱門,五級台階,堂上供奉木雕炎帝塑像,經常有人來祭祀。神農殿周圍建有四合院,兩邊天井內長著兩棵銀杏樹,每逢秋季到來,成熟的杏子紛紛掉落地上。
1928年9月,經省教育廳批准,創辦安仁縣立女子職業學校,校址設在神農殿(今氮肥廠內),學校分設文科(國文、算術、修身)和實科(縫紉、針織、刺繡)。1946年3月,縣立女子職業學校改為安仁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學校遷往黃家祠(今永樂江賓館、超市所在地)。同年周臨之、何神洲等在縣文廟(今縣人民醫院處)創辦私立崑崙中學,後遷神農殿,改稱私立大成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縣人民政府將大成、全能中學合併為聯合中學,校址設在神農殿。1952年,聯合中學改稱湖南省安仁縣第二初級中學(又稱老二中)。老二中前期(1954年)神農殿保存基本完好,後因學校擴建,拆除神農殿建兩棟平房教室,刻有“神農殿”字樣的青磚也散落成教室的牆磚,唯有見證了這一切的兩棵銀杏樹還挺立在教室前面。1968年8月,安仁二中停辦,被合併到安仁縣完全中學(即安仁一中)。1971年建氮肥廠,原神農殿旁的四合院被氮肥廠占用,西面、北面兩棟平房隨後被拆除。神農殿在幾番變遷之後,只剩下一處遺址。
2000年,為弘揚神農文化,通過民間籌資、政府扶助,在縣城東南鳳岡山新建一座神農殿,占地12萬平方米,殿高20.8米,整個建築採用仿古建築風格,內有一座高7米的炎帝塑像(由安仁籍著名雕塑家周國楨先生設計)。2004年3月,安仁縣人民政府舉行“中國·安仁春分藥王節暨神農殿落成典禮”。從此,安仁縣城神農殿有了一個新的處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