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面花

神木面花

神木面花作為豐收和慶祝豐收的象徵,包含著人們對土地的期望和對莊稼的祈禱,包含著對於天災人禍的深刻體驗,它不只體現了祭祀神靈和祖先,趨逐鬼魂,護佑兒孫和親朋的美好祈願,更成為這片土地上廣大婦女展示才藝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

在以麵食為主的陝北地區,許多地方都有在七月十五捏制面花的傳統習俗,而在民間有著廣泛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當數神木面花。每年這一天,神木農村家家產戶要捏制面花,當地俗稱捏麵人。這些面人大都五彩繽紛,栩栩如塵,豪放、大氣而傳神,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絕好的手工藝品,除祭祀外,烘乾後分發給兒孫和當做走親串友、相互饋贈的禮品。

..

農曆七月十五又稱“麻谷節”,相傳在神農時代,我國就有人從事農業生產了,但那時的農作物只有麻子和穀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際,會請求神靈保佑多打糧。漸漸地,祭祀麻谷成為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象徵。在這果熟之時,人們用新麥磨麵,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穀神,將其拴於莊稼地里,進行祭祀。這是捏麵人的最初來源。也有傳說在很久以前,民間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災,那瘟神在人間打算要人間一半人的命才肯罷休。真武祖師為了救人,化身一婦人到民間教人們捏吃麵人消災,瘟神在人間見到一片人吃人的慘狀,信以為真就不再傷害人了。人們才得以擺脫這場瘟災。此後每到七月十五,人們使用此象徵性死亡來消解生命的災難。神木面花作為豐收和慶祝豐收的象徵,包含著人們對土地的期望和對莊稼的祈禱,包含著對於天災人禍的深刻體驗,它不只體現了祭祀神靈和祖先,趨逐鬼魂,護佑兒孫和親朋的美好祈願,更成為這片土地上廣大婦女展示才藝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歷史淵源

面花的製作源遠流長。關於捏面花的起源,民間有幾種傳說,一說是在神農時代,農作物只有麻子和穀子。因此在漢王莽時民間興起了在七月中旬掛田幡,祭祀麻谷的習俗,人們做許多五色旗,上寫“五登豐登”等吉利話,在田地的禾苗上掛上這些幡旗,然後設祭擺供,在請求神靈保佑莊稼豐收。光武帝劉秀時,祭祀麻谷成為朝廷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象徵,祭祀麻谷節的活動更是盛行了。在七月十五果熟籽圓時,人們用新麥磨麵,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穀神,將其和田幡一起拴於莊稼和田間的樹木上,一併祭祀。
..

還有傳說舊時長城南北發生戰爭,兩邊的人詛咒鬥法,因城北人人高馬大,城南人咒城北人時就殺驢煮了連驢骨分食:城南人普遍長得矮小,所以城北人則捏麵人吃,以回咒對方。
另據傳說,在東漢未年陝北某地出了一個又像狗又像狼的怪物。它經常出沒於黃昏和夜間,人們根據其叫聲稱之為“嘛嗚”。這妖怪成精多年,魔力很大,經常作惡鄉里,每年嘛嗚生吞活剝、傷害無數牲畜,還強迫人們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給它獻上一對童男童女供其當下酒菜。黃巾起義後,從中南山來了一個神通廣大的老道,他設計用酒灌醉了嘛嗚,同樣燒香立供獻上面捏的童男童女。從此各地就照此法在七月十五麻谷節這天蒸面人面獸,來供奉嘛嗚,消解孩子們的災難。還有一個類似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民間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災,那瘟神打算要人間一半人的命才肯罷休,真武祖師為了救人,化身一婦人到民間教人們捏吃麵人消災,瘟神見人間一片人吃人的慘狀,信以為真就不再傷害人了,人們才得以擺脫這場瘟災。此後每到七月十五,人們便用此象徵性死亡來消解生命的災難。
神木這塊土塊,穀子一直是主要的農作物,而用麥子磨製的白面就尤為珍貴,平時捨不得吃,只有在節日裡,才拿出來,用最珍貴的麵粉,做成最好的圖形,祭天祭地祭祖先。漸漸地,演化成婦女的一種技藝,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基本內容

從外形特徵來看,神木面花主要可分為人物和動物,花草三大類。象徵意義非常廣泛,

..

充滿了對這塊土地的厚愛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祝福。對冥冥自然中神鬼的敬畏。面花的民俗內容牽涉到敬天地神靈,趨鬼、祭祖,婚嫁,護佑兒孫,惠贈親友等幾個方面,與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溶為一體,息息相關。

主要特徵

神木面花的主要特徵有三個:一是取材廣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

甚至神話傳說中的,都可以在神木婦女手中被誇張、藝術地具體捏制出來,比如飛鳥、游魚、爬娃娃等;二是不受大小限制,有面人大至真人一般,也有小至一朵花;三是只有每年七月十五這天,人們捏制面花,祭祀天地或互贈親友,它已超出了一般食品的意義範疇,人們更多地是把捏制的面花當作一種與生命、心靈緊密關聯的神品對待。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捏制面花除了白面和水,需要的工具有案板、碗、鹼、刀、錐、剪、梳子、竹筷、火柴棍、食用色素和做眼睛用的紅花椒籽、高梁桿等簡單道具。
①醒面:掌握好和面的水溫,入鹼要均勻,將和好的面放入粗瓷盆里發酵,就叫醒面

..


②揉面:揉面要看面的乾濕度適量加入乾麵,要反覆推、壓、搓、揉,要看到麵團表面光潔,不能有裂紋和面褶,這樣才能使面有筋道,可塑性強,蒸熟後面花表面不起泡、沒沙眼,不易乾裂破損,而且色澤鮮亮、口感好。
③捏制面人:捏麵人很有講究,凡是懷孕、有病、作風不好的女人不作面花。製作面人時,先將面分成幾塊。按心意確定了面花的比例,然後分別再將每塊面揉一遍,大形做成後,用剪刀剪出手和腳,然後把眼籽粘上去,面花做好後不能放置過於通風的地方,否則會裂開。
④蒸面花:面花入鍋後,蓋好鍋蓋,鍋燒熱後約二十分左右,面花便蒸熟了,從鍋里拿出來後,分別用筷子醮上紅點。
⑤曬面花:在太陽好的天氣里,把面花擺在簸籮上,翻曬到全乾。這樣存放很長時間不會霉壞,不會變味。

傳承譜系

60歲以上的為第一代;
李珍珍:女,生於1927年,神木鎮中樓社區
李春春:女,生於1932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

溫雙蛇:女,生於1933年,沙峁鎮鐵爐峁村人
馮美女:女,生於1934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李加厚:男,生於1945年,神木鎮吳家塔村
李德料:女,生於1946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王夏忙:女,生於1948年,沙峁鎮鐵爐峁村人
李飛子:女,生於1948年,中雞鎮人
劉霞霞:女,生於1949年,西溝辦事處土城村人
60歲以下40歲以上的為第二代:
王兆生:男,生於1950年,神木鎮三道無圪洞人
薛引娥:女,生於1952年,神木鎮三道無圪洞人
李香鳳:女,生於1952年,神木鎮興南路社區人
杜金花:女,坐於1952年,永興辦事處高新村人
孟二白:女,生於1952年,孫家岔鎮
劉玉琴:女,生於1954年,神木鎮興神路社區人
杜翻身:女,生於1957年,店塔鎮碾房灣村碾房灣組人
溫左珍:女,生於1957年,大柳塔鎮
齊夏夏:女,生於1959年,西溝辦事處土城村人
何應懷:男,生於1960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田秀花:女,生於1961年,西溝辦事處土城村人
何盤蛇:男,生於1961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

劉娥兒:女,生於1961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李翠翠:女,生於1962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何保亮:男,生於1963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李巧翠:女,生於1963年,店塔鎮碾房灣村碾房灣組人
賀要兒:女,生於1964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陳葡萄:女,生於1965年,店塔鎮碾房灣村碾房灣組人
韓英男:女,生於1966年,店塔鎮石窯村
張秀娥:女,生於1967年,爾林兔鎮木得兔村人
40歲以下的為第三代:
高愛蓮:女,塵於1971年,孫家岔鎮人
俊麗:女,生於1974年,中雞鎮人
楊金霞:女,生於1977年,店塔鎮碾房灣村碾房灣組人

..

蔣愛霞:女,生於1979年,西溝辦事處土城村人
王霞:女,生於1980年,沙峁鎮鐵爐峁村人
王玲:女,塵於1983年,太和寨鄉王家窪村
劉秀芳:女,生於1985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張紅艷:女,生於1987年,麻家塔鄉蘆草溝大隊三隊三小組人
代表性傳承人:
代表性傳承人有薛引娥、王兆生、王夏忙、溫雙蛇、劉愛愛等。

重要價值

神木面花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它不只具有祭祀和親朋互贈等實用價值,它承載著陝北的人文歷史和這片土塊上人類生存的精神信息,是研究陝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美學、科研價值。

瀕危狀況

神木面花雖然仍在農村廣泛流行,但是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年青一代追求的是時尚,會捏麵人的越來越少,而老一代藝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行將老去,神木面花技藝的傳承後繼乏人,處於失傳的邊緣,現急需採取有力的可行的保護措施,使面花這一原生態的民間藝術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保護計畫

資金投入情況:
縣上已經投入10萬元資金,開始了非遺普查工作。

..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縣上成立了非遺文化普查保護領導小組。下設了辦公室,成立了神木縣非遺文化的普查管理。縣政府已把面花列入重點項目對待,並進行了全縣範圍內的廣泛徵集、展示和保護。縣上舉辦了神木面人大賽,並把獲獎的面花作品進行了長期的陳列、展覽。組織面花藝人進行了一定規模的產品製作,為打入市場而進行了銷售和宣傳。

保護內容:

對有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的生活給予關照,發給一定數量的生活補貼;同時要加強對傳承人(繼承人)的培養,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傳習自覺。並舉辦面花大賽和培訓活動,通過蒐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檔案。要利用書報、電視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使面花技藝更加深入人心。

..

年主要保護措施:

除了加強對面花項目的管理以外,使之較好地推向市場,形成神木獨特的文化品牌。

..

建立機制:

建立由名藝人與美術、民俗專家組成的“面花藝術研究會”,由縣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指導協會工作,形成面花製作、研發、展覽、行銷系列保護機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