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仁丹

坐看流星劃空時,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天之蒼蒼,君不見明明皓月,灼灼紅日,日日東升西落,夜夜以其穩定的形態固定於蒼穹之一隅。乾坤以其穩定的形態沉浮於閃光的地平線,因而他們能以其宏大之德澤布灑於萬世,使萬物生輝。君不見閃閃流星,時而桀驁不馴地劃破黑夜孤寂的舊貌,時而成群如雨般,刷新我們仰望天際的視野。流星以其多變的形態旋舞於蒼穹,雖不能以其孱弱之驅給生靈以永世不竭之光芒,也沒有固定永恆的生活軌跡,但它讓人眼前一亮,給人以頓悟覺醒之靈光……

基本信息

自我評價

且夫人俯仰一世,是循規蹈矩做個容之於方圓的寶釵姑娘,還是當個遺世獨立“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的林妹妹,這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得出統一志趣的話題。

先秦諸子,誰不想升遷授官,“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君子之仕,行其義也”。然而偏偏有一個槁頃黃馘的莊子,不蹈世俗渴望“威福”之仕途,堅守心中追求之“閒福”,淡淡地告訴楚國的使者:“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不事權貴”的青蓮居士,曾放蕩不羈地笑罵孔夫子,曾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為其碾墨,讓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多么“異端”之舉,多么荒謬之行。然而太白見不容於世之滋垢時,便憤然離去了。沒有易安居士那“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也沒有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嘆而已。

清朝

且到了那久積沉疴的清朝,文人士族莫不埋首於故紙堆中,絕口不談政事,不聞政事,腐敗貪污亦仍舊戴你的烏紗帽,封你的萬畝田。為何你--譚嗣同,偏偏不坐看這戴著罌粟花的老人壽終正寢呢?“望門投止思張儉,忍顧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那“無有死者無以圖將來”的憂憤之心,是那“有之,請自嗣同始”的氣魂,讓他把生命輕輕托於菜市口之中,以流星的逝去,喚起沉睡的臣民。

循規蹈矩,固然能換得一夕或是一生之安寢,但是有那流星之璀璨--戰國之時多了一門爭鳴之學說:當渙渙千年的古詩史上留下了一個不容於世俗韻的錦心繡口之學士;中華民國,在先者之流血中萌芽生長。

看那流星劃破夜空之美吧!雖無縱橫捭闔之利,雖無“好好先生”之美名;雖無被多數人所追捧之榮耀,但“流星”總有被歷史記住的那一天的。

入不出兮我心傷--諸葛亮的自白

作為一個出生在漢末亂世的普通百姓,我是不幸的;但是,我擁有諸葛玄這樣一位叔父,又是我的大幸。由於我這位叔父與荊州牧劉表的故舊關係,我們得以從故鄉琅邪遷來較為安定的荊州,在襄陽城西的隆中有了一塊土地定居下來。

我叔父去世後,我和我弟弟諸葛均便以耕讀為業,還交上了崔州平、徐元直等幾個可稱為一時人傑的朋友,日子倒也過得逍遙。

雖然我在當地也還有一點微名,甚至被人謬稱為“臥龍”,但我沒有想到去入仕做一番事業,以求聞達於諸侯。只想安安靜靜地隱居於壟畝之中,與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苟全性命於亂世。

我的朋友徐元直

可是,事情就壞在我的朋友徐元直的身上。他自己去投奔了流落到荊州的左將軍、皇叔劉備,又不能善始善終,臨離開劉備之前又鄭重其事地向劉備推薦了我。我知道這個劉備一直是想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來爭奪天下的,只不過是當時力量太弱小,鋒芒還沒有暴露出來而已。

而曹操已消滅袁紹、呂布等割據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他本人的出眾韜略,統一天下只是略需時日了。我當然不願出來趟這河渾水,逆天命而行,再讓天下生民遭受戰亂之苦。

因此劉備前兩次造訪我的茅廬的時候,我事先都故意迴避了。

可惜,他第三次去的時候,我沒有得到信息,正好在家裡被他撞個正著。劉備的謙恭有禮,誠心誠意也確實感動了我。

況且,想到先賢們所說的“君子之仕,行其義也”,建功立業的欲望使我昏昏然了。於是,歷史上又多了一個風雲際會的美好傳說。

我當時就在我的茅廬里發表了那個有名的“隆中對”,給劉備今後的奮鬥指明了方向。隨後,在劉備的苦苦哀求下,我答應了隨他入仕,輔助他實現“興復漢室”的願望。

我平素最仰慕的人

我平素最仰慕的人,其實並不是管仲和樂毅,而是“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張良輔助高皇帝奪得了天下,不貪功,不戀位,既能入更能出,全身而退,得以盡享其天年。

不像另一傑的韓信,入而不能出,最終身死未央宮一婦人之手,哀哉!我並不是貪戀祿位的人,因此,我當時還有一個如意算盤:以張良為榜樣,待功成名就之後即全身而退。

結局

可是,我的算盤打錯了。直我入仕之後,屢屢處於危難之中。先是赤壁一戰,幸虧我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江東孫權,結成孫吳聯軍,又得上天助我,吹得好東風,這才一把火把曹操燒回北方,得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後來,龐統助劉備入川,貪功而操之過急,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劉備在川中進退兩難,我不得不把荊州交給我並不放心的關羽而親自入川相助。

剛剛奪得川中地區不久,志大才疏的關羽又失去了荊州並身死人手,使吳蜀聯盟被破壞,更使我在“隆中對”中所制定的戰略方針再也無法實行。隨後,劉備不聽勸告,執意要伐吳為關羽報仇,以致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打得大敗,損失幾十萬大軍,嚴重動搖了國家的根本,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些時候,我欲退不甘,也根本不可能抽身而退。劉備死後,我受託孤之重任,為全名節,我更不可能全身而退了。只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現在,我快要走到我的生命的盡頭了,回顧我的一輩子,我後悔我不該入仕,更不該入而不出,一切無非“是非成敗轉頭空”。我雖然能入乎其內,一輩子風雲激盪,虎虎有生氣,可我畢竟不能出乎其外,終究缺乏張良那樣真正的高人高致。更讓我痛心的是歷史沒有逃出“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數十年”的惡性循環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我給天下百姓特別是川中百姓多帶來了幾十年的戰亂!

希望我能入而不能出的教訓能給後代的“英雄們”以啟示,不要逆天命而行,徒使天下生靈塗炭!

知我罪我,任由後人吧!

乃作歌曰

油盡燈枯兮吾將亡,驀然回首兮心彷徨。

汲汲營營兮興劉夢,勞苦百姓兮上戰場。

入不出兮三十載,使天下紛亂兮斷人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