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氣氛

社會心理氣氛

正文

制約群體內人們共同活動和個性發展順利與否的全部心理條件,是群體內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西方社會心理學著重研究的組織氣氛和蘇聯社會心理學著重研究的集體社會心理氣氛,都是社會心理氣氛的表現形式。西方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組織氣氛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特點的看法的總合,是一個主觀概念,並不一定與組織的實際特點相符。
由於定義上的困難,社會心理氣氛往往與另一些概念相混淆。某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氣氛與文化是相似的,它是某個時期某個社會特有的傳統的感知、思維和反應方式。也有人認為氣氛是指人們如何看待其文化。然而多數人認為氣氛是一種有組織的亞文化,涉及的是組織的特點而不是整體的信念和價值觀。
組織氣氛與工作滿意度也易於引起概念混淆。有人認為工作滿意度是組織氣氛的另一個名稱。但是多數研究者認為,滿意度是一個純主觀情感概念,而組織氣氛雖然也是主觀的,但卻是描述性的概念。一般都承認,組織氣氛與滿意有明顯關係,但對這種關係的看法卻不一致。有些人認為,參與氣氛總是能提高滿意度。另一些人認為,並非總是如此。個人期望與氣氛相匹配時產生滿意感。喜歡指令性管理的人比喜歡參與性管理的人對非參與氣氛更感滿意。這個問題也牽涉到組織氣氛與工作績效的關係問題。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高工作績效來自於個人和氣氛的協凋。近期的研究指出,當氣氛符合於個人時,工作績效高,並非一種氣氛對所有的人都有提高工效的作用。
西方的研究 1937年和1938年在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指導下,R.利皮特和R.懷特作了兩個關於領導方式與社會心理氣氛的關係的實驗:將一些10來歲的男孩分成幾組,每組由一個成年人領導,並要求這些成年人用不同的領導風格(專制的、民主的和放縱的)指導孩子們的活動。專制型領導意味著高度集權的統治,群體成員無權參與群體事務的決策;民主型和放縱型領導意味著領導者的控制程度低,但前者積極鼓勵群體成員參與討論與決策,而後者則對群體活動撒手不管。實驗結果表明:①放縱型的群體幾乎一事無成,成員對群體不滿;②民主型的群體工作效率高且多有創造和主動精神;專制型的群體也能完成較大工作量,但工作缺乏創造性,工作動機不高,領導不在場時工作動機大大降低;③專制型的群體能導致公開敵意和侵犯,民主型群體成員間彼此較友好;④民主型群體成員有更強的群體意識,而專制型群體成員則彼此推卸責任或進行人身攻擊;⑤民主型群體成員對群體活動滿足感較高,而專制型群體成員沒有這種情緒。由此得出結論:民主作風是理想的領導風格,它能創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這種氣氛造就了一種更高於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群體。美國後來的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果。50年代,日本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放任的領導作風下作業成績最差,但在專制的和民主的領導作風下的工作成績依賴於任務性質。在有興趣的工作中,民主的領導作風是最好的,在無興趣的任務中專制的領導作風產生高的工作成績。這項研究還指出,日本兒童比美國兒童有更大的依賴性;較少的進取性。雖然有這種差異,但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不象群體氣氛的情境因素那么大。
6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社會心理學開始著重於研究組織氣氛的主觀方面。利用問卷法引出個人對組織特點的看法。這些特點包括個人參與決策的程度,組織成員是否了解組織的目標,個人努力是否受到承認和獎勵,上級是否支持努力工作的人等等。還可以包括工作人員的緊迫感、工作中的風險和挑戰感,耐受和解決衝突和程度,組織的向上感、歸屬感等。
已有人研究引起某種氣氛和由此而產生的行為的組織條件。研究表明,氣氛受領導風格、體制、管理程式、決策方式等影響。氣氛影響工作滿意度、績效、動機和創造性。
氣氛被區分為參與氣氛和指令氣氛、寬厚氣氛和剝奪氣氛、重生產氣氛和重人氣氛等。
氣氛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受有關人和情境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日益重視人如何改造氣氛、創造氣氛的問題。
蘇聯的研究 蘇聯社會心理學重視對社會心理氣氛、特別是集體的社會心理氣氛的研究。出現了3種觀點:①社會學觀點,要求研究勞動活動條件和方式對集體中相互關係性質的影響;②社會心理學觀點,要求分析群體規範、個體間交往方式、群體氣氛狀況、領導作風、群體活動、群體意識、群體的價值、需要、動機和興趣;③心理學觀點,要求研究影響個體社會行為和集體社會心理氣氛狀況的個體心理因素。這 3種研究觀點各有其側重點。有人認為應把它們整合起來,以便對社會心理氣氛進行綜合研究。
許多研究者認為,社會心理氣氛作為群體的整體狀態,反映出群體內部的各種特點,群體成員中優勢的情緒與思想傾嚮往往表現在他們對群體工作的滿意度上。所以要想揭示出某群體(集體)的心理氣氛,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事情。蘇聯社會心理學家г.Μ.安德烈耶娃提出,揭示心理氣氛需要考慮3種關係:①群體成員間的垂直關係。主要有領導者的作風,包括領導者的工作優缺點與個人品質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對下屬的態度以及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產生的衝突以及衝突的性質。如研究這些現象時,當然要研究被領導者對領導者和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看法,集體成員參與管理的程度和對它的滿意程度,等等。②群體成員間的水平關係。主要研究群體成員間的工作關係和人際關係的性質,包括相互要求的嚴格程度、競賽、組織共同活動的形式與方法、肯定和否定的情感聯繫系統、成員的地位及成員的評價和自我評價、成員的相溶性等。③對勞動的態度。在工業企業的心理氣氛研究方面,對勞動的態度是在兩個層次上進行研究的:一是對勞動的總的滿意度(對工作性質與條件、工資、物質和精神鼓勵等);二是繼續在本企業工作的願望。對勞動的態度反映了人對自己活動的滿意度,所以它是心理氣氛的最重要的特徵。從集體理論觀點來看,極重要的是應該揭示集體中的人際關係在多大程度上以該集體的活動關係為中介,特別是以對勞動的滿意度為中介。
根據上述3種關係方面的具體材料,可以對某一群體的心理氣氛作出總的評價。為此蘇聯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心理氣氛類型的概念。但是,由於心理氣氛表現紛繁多樣,具體的分類並不一致。有人把它分為兩類: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有人把它分為3類:良好的、不好的和一般的。還有人把它分為4類:良好的、充滿矛盾的、不太好的和不好的。研究表明:社會心理氣氛的性質主要依賴於群體的發展水平,高度發展的群體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氣氛。集體的良好的心理氣氛的重要標誌是:①集體成員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和相互尊重;②集體成員明確地理解和接受集體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靈活性;③成員間對於有爭論的問題能開展實事求是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存在個人間不友好的表現;④在討論涉及集體的事務時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⑤領導者對被領導者不壓制並接受集體成員作出的一致的決策;⑥全面地和完全地發揮各個成員的技能與知識,無衝突地分配各種職責;⑦集體各成員對集體中所發生的情況信息靈通;⑧成員對集體滿意。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