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示獄友
慷慨登車去,
相期一節全①。
殘生無可戀,
大敵正當前。
知止窮張儉②,
遲行笑褚淵③。
從茲分手別,
對視莫潸然。
作品注釋
①節:指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
②窮:指窘困,與“達”相反。張儉:東漢人,任山陽東部督郵時,因彈劾宦官侯覽貪贓枉法,遭其誣陷,被迫逃亡,時人敬仰張儉為人正直,皆願為其隱匿,雖毀家滅族也所不顧。後人用“望門投止”來指這件事。
③褚淵:南朝時宋齊人。受宋明帝信任。明帝臨死前,封他為中書令,托他與袁粲共扶幼主,協理國事。不料他看到蕭道成野心勃勃,竟出賣幼主和袁粲,投靠蕭道成。因其毫無氣節,受後人譏笑。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敘述了他被捕的情景。1931年7月25日凌晨,一群國民黨特務和租界巡捕,衝進了楊家小閣樓。當時,楊匏安正患肺病臥床,但他沒有流露出絲毫的懦弱,而是慷慨、從容、義無反顧。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氣節,“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頷聯是表述他在獄中的心態:“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自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城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反動派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從1931年1月至4月,國民黨接連公布了《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施行條例》等法令,中國革命陷於空前黑暗中。在這種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怎么能貪生怕死呢?“殘生無可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信仰而死,死而無憾。頸聯是引用兩個歷史人物,一正一反,一褒一貶,表明作者的態度。與楊匏安一齊被捕的十幾人中,有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羅綺園,他苟且偷生,出賣了同志當了叛徒,楊匏安用這個典故來諷刺他。尾聯“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茲”即“此”,在告別戰友,走向刑場之際,勉勵大家要有勇氣,不要用眼淚送別。
全詩結構嚴謹,簡短明快,一氣呵成,一個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整首詩既是作者自況,又是對戰友的勉勵。全篇展現了一個革命者的生死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作者對人生的詮釋。首聯的一個“一”字顯現了作者的人格力量,在生死關頭,什麼都能拋下,唯一要保全的是一個“氣節”即要捨生取義。在法庭上他曾說過:“我從參加革命開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變節不行!”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因此他鄙視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頸聯一個“笑’字,表現了作者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性格。慷慨地生,慷慨地死,即使是在與戰友永別之時,也要慷慨。“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人生自古傷離別,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式的離別;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式的離別。古人詠的都是離別,而共產黨人楊匏安卻在與人生永別之際,還能勉勵戰友不要把眼淚輕拋,這是何等地豪邁灑脫。生生死死,人類永恆的主題,作者在獄中,在就義的前夕,唱出了這曲英雄的慷慨悲歌。
作者簡介
楊匏安(1896-1931),廣東香山人。早年留學於日本,五四運動期間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1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過國民黨中央中共黨團書記、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等職。1929年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參加編輯黨刊、黨報,並任農民部副部長。1931年7月,楊的安不幸被捕,被關押在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龍華看守所。8月,遇害於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