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銀橋鎮,距鎮政府所在地2.00 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市8公里。轄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863 戶,有鄉村人口3762 人,其中農業人口 3762 人,勞動力 2375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460 人。
全村國土面積3.75平方公里,海拔 1,978.00 米,年平均氣溫 15.40 ℃,年降水量 860.00 毫米,適合種植 水稻、蠶豆、蔬菜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570.20 畝,人均耕地 0.7 畝,林地 1,026.8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12,327.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145.00 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為主。
![磻溪村委會](/img/a/464/nBnauM3XyEzM5IDM2UTN4gzMyITM4cjN1gTMwADMwAzMxAzL1U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570.20畝(其中:水田570.20 畝),人均耕地 0.69 畝,主要種植 水稻、蠶豆 等作物;擁有林地 1,026.8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1.3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4 畝,主要種植 茶葉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5.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15.00 畝;草地 100 畝;荒山荒地 100 畝,其他面積 2,020.00 畝。
![磻溪村委會](/img/3/81f/nBnauM3XwUTN5gDM2UTN4gzMyITM4cjN1gTMwADMwAzMxAzL1U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電、通 路 、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863 戶飲用井水,有863 戶通電,有 785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785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61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562 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談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2.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39 輛,拖拉機 29 輛,機車 24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570.20 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2,570.2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68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97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1 戶;全村有 4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4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4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磚混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414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350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99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磻溪村委會](/img/d/f5e/nBnauM3XzUDN0ITM2UTN4gzMyITM4cjN1gTMwADMwAzMxAzL1U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12,327.0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46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4%;畜牧業收入 1,91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16 %;漁業收入 34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3 %;第二、三產業收入 9,607.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78 %;工資性收入 3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1%。農民人均純收入 4,145.00 元,農民收入以 農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30.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85 人,在省內務工 160 人,到省外務工 25 人。
![磻溪村委會](/img/5/d65/nBnauM3X0YjN2UTM2UTN4gzMyITM4cjN1gTMwADMwAzMxAzL1U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863 戶,共鄉村人口 3762 人,其中男性 1825 人,女性 1937 人。其中農業人口 3762 人,勞動力 2375 人。該村以白族為主, 白族3759 人, 彝族2 人,傈傈族 1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3465 人,參合率 93 %;享受低保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6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2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5 個,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790 戶,占農戶總數的92%。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5,8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20 人,在校學生 550人,距離 鎮中學1.5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50 人,其中小學生400 人,中學生150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 個、圖書室 1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5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磻溪村委會](/img/c/516/nBnauM3X0QzN5kTM2UTN4gzMyITM4cjN1gTMwADMwAzMxAzL1U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人文地理
該村有珠聯閣、②水閣涼亭、③平分百二照壁等人文景觀很適合旅遊的開發。
![磻溪村委會](/img/6/f9a/nBnauM3XwIDO1QjM2UTN4gzMyITM4cjN1gTMwADMwAzMxAzL1U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新農村建設
1、力爭到2010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人1.8955萬元,年均遞增10%,農村人均純收入達4751元,年均遞增5%。
2、近三年內,力爭建成一個2000畝的優質稻種植基地,1000畝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一個湖濱旅遊度假區,一個生態觀光旅遊農業中心,轉移農村勞動力:300人。
3、進一步完善全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使村內交通狀況、教育教學軟硬體設施、衛生設施、公益性設施有大的改善。
4、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5年內建成5個黨員活動陣地,發展新黨員80名,"雙帶"、"三培養"工程培養黨員125名。紮實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保持社會穩定,確保全村"三個文明"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集體資金收入差,農民經濟成長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是加快田園化建設步伐,改善交通狀況,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綠化美化村容。
二是調整最佳化全村一、二、三產業的構成及質量,圍繞市場需求,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和綜合效益。
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開發湖濱帶觀光度假旅遊產業,並將其培植成本村的支柱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