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2009年,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3.95畝(其中:田101畝,地62.95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稻穀、大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55畝,主要種植秋木、桉樹、梨、桃、蘋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畝,其中養殖面積4畝;草地30畝;荒山荒地300畝,其他面積200畝。基礎設施
磨斧場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7戶通自來水,有4.8戶飲用井水。有37戶通電,有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0.5%和 40.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戶(分別占總數的67.5%和51.3%)。農村經濟
磨斧場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0.1萬元,占總收入的39.3%;畜牧業收入40.2萬元,占總收入的3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5頭,肉牛30頭);漁業收入0.4萬元,占總收入的0.39%;林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49%;第二、三產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9.8%;工資性收入1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農民收入以糧食、蠶桑、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占勞動力的20.4%),在雲南省內務工15人,到雲南省外務工5人。特色產業
磨斧場村的主要產業為蠶桑、稻穀、玉米,主要銷售往鶴慶縣。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1.7%。該村努力發展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奶牛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54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9年,磨斧場村有農戶37戶,共鄉村人口160人,其中男性85人,女性75人。其中農業人口154人,勞動力98人。該村以白族、漢族為主,其中白族120人,漢族10人,其他民族10人。到2007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3人,參合率95.4%;享受低保10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5公里,距離衛生院4.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
文化教育
截止2009年,磨斧場村小學生就讀到北溪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金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5公里,距離中學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0人,其中小學生30人,中學生20人。磨斧場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3.9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基層組織
截止2009年,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1人。該村黨小組2003年被評為集體先進基層黨小組。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村委會),團員5人。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水利條件極差,民眾負擔重;
2、土溝多,水路遠,管理難度大;
3、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落後,發展不起來。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發展蠶桑特色產業;
2、發展養殖業,發展豬200頭、牛100頭、羊50隻;
3、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人。
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2347.7元增加到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