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介紹
磧口:磧口位於臨縣城南48公里的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後200餘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五里長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船筏在黃河裡穿梭,駝鈴在山谷里迴蕩,在京包鐵路建設前的170年間,每日有500餘只木船來往於磧口碼頭,大批的糧油、皮毛、藥材等自陝、甘、寧、綏、蒙等運來,棉布、綢緞、茶葉、陶瓷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向陽匣”陸路馱運至磧口,轉銷於大西北。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文水民間有“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的民謠。當地養有 500餘峰駱駝,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2003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磧口為風景名勝旅遊區。磧口旅遊區主要包括黃河大同磧、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龍廟、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峽谷天然石雕等。
大同磧:大同磧位於磧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黃河處,是秦晉峽谷間最大的一個磧。黃河進入大同磧,河面急劇收縮為百米左右,河水湧向落差約10米長3000米的傾斜河道,頓時水流湍急、濁浪排空、咆哮如雷、聲震十里,觀者無不驚嘆。大同磧下游百米處,黃河河寬水緩形成了千米之長的天然沙浴場。
古鎮:磧口古鎮的街道、店鋪是清代山區傳統建築的典範。主街道順著臥虎山,從東開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黃河北上,時曲時折。更有趣的是,古鎮后街只有200餘米,卻轉了十八道彎,這些建築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頭鋪砌,店鋪都是平板門,門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條比一條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築格局。據記載,磧口店鋪大規模修建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道光年間,全鎮已有店鋪60餘個,到民國五年,店鋪林立,除本縣外還有包頭、河曲、綏德、府谷、孟門、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人開的店鋪,多達204家。
古剎:創建於明代的黑龍廟,座落在磧口臥虎山,整體建築奇偉壯觀,疊於石崖之險。樂樓巧奪天工、不用音響設施十里之遙可聞,拾級登頂,千岩萬壑、百里黃河、盡奔眼底。
古渡:過去曾是往來於綏、包、晉、陝、豫之間通商貿易的水陸交通樞紐。今日是黃河漂流,憑險過磧衝浪的理想去處。
西灣民居:西灣民居系明清古建築群,依山傍水,占據長250米,寬約120米的地帶,總面積約3萬平米。建築群由2米多高的村牆封圍(現殘缺),大院內橫有兩條街,豎有五條巷,把全院有序地聯繫起來。院之間又有小門相通,只要進入一個院落,就可通過小門游遍全村,真可謂“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灣民居是典型的呂梁風格的四合院,歷史文化氣氛濃厚,有濃郁的黃土文化特色。現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處院落。整個建築群,布局合理,防洪排水暢通。特別是大門、垂花門、照壁、廳堂上的木雕、磚雕、石雕更是獨具匠心,沿街沿巷的石匾,各具神韻,是研究黃河流域民俗和明清建築的極好材料。
李家山民居:李家山民居位於磧口南5公里,系明清時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窯洞為主,搞的疊置,錯落有序。窯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數為四合院。整個民居分布在黃土山坡上,較大的四合院都是水磨青磚對縫砌築,無論造型、風格、藝術都十分考究。照壁上、門樓上、廈檐上和窯洞門窗上的磚木雕刻,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很精美,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將其與湖南張家界、山陝蒙黃土高原列為自己的三大發現。他評價李家山:“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以找到。”
天然石壁浮雕:從磧口溯黃河北上20公里的開陽段,黃河東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黃河水千百年來沖刷、風濁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橫生的天然畫卷。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飛鳥走獸,任人聯想。天然畫卷總面積約10000平米,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