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磁性錄音是一種以可磁化的材料為媒質記錄聲音的方法。約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磁性錄音被用到電影製作中來。在這之前,電影錄音一直使用光學錄音方法,錄音時稍有疏忽,就會使記錄聲音的膠片報廢。磁性錄音不僅可以隨錄隨聽﹑檢查記錄的質量,還可隨意抹去已記錄的聲音﹑重新錄音,直到滿意為止。這些優點,使它在電影的整個製作過程中,除印放映拷貝外,都逐步取代了光學錄音。
磁性錄音過程是,聲波經傳聲器轉換成相應的仿真電壓信號,再經前級放大器進入錄音放大器,被記錄的信號得到補償﹑放大後進入錄音磁頭,記錄於勻速通過磁頭的磁帶(或磁碟)的塗磁層上。完成這種記錄的裝置稱作磁性錄音機。電影錄音用的磁性錄音機,分攜帶型和固定式兩種。前者大多用寬度為6.25毫米的磁帶,主要用於外景同期錄音和效果錄音;固定式磁性錄音機用35毫米和17.5毫米以及16毫米的磁碟,主要用於攝影棚同期錄音和錄音棚的語言錄音﹑人工效果錄音﹑音樂混錄以及轉錄等。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電影的音樂錄音也使用頻寬為25.4毫米和50.8毫米的多聲道磁帶錄音機。
磁帶(或磁碟)的傳輸機構是使磁帶(或磁碟)以均勻的恆定速度通過磁頭的機械裝置;錄音﹑還音等放大器都是一般電子放大器和頻率校正網路的組合部件。磁頭是磁性錄音機的關鍵部件。
錄音磁頭由鐵芯和繞組組成,基本作用是把錄音放大器供給的音頻電流轉換成相應的磁通。要使這種磁通能有效地磁化磁帶(或磁碟)的磁層,磁頭與磁帶接觸的部分必須有一條溢出磁通的工作隙縫。當送入磁頭繞組的音頻電流的幅度和方向變化時,磁通也作相應的變化,並將勻速通過工作隙縫的磁層磁化,形成與音頻電流變化相應的剩餘磁通,完成記錄的過程。記錄在磁層上的信號波長,與磁帶(或磁碟)通過磁頭的速度成正比,而與信號的頻率成反比。所以在恆定帶速下,低頻信號記錄的波長要比中頻的長,高頻信號的記錄波長最短。對磁性還音的頻響來說,這個特點有著重要的影響。
還音磁頭的構造與錄音磁頭相似,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記錄在磁帶(或磁碟)上的剩磁通,在勻速通過還音磁頭工作隙縫時轉換成相應的音頻電壓信號。這種剩磁通在還音磁頭繞組中產生的感應電壓隨記錄波長而變,波長越長(低頻),單位時間的磁通變率越小,感應電壓也就越小,反之,波長越短(高頻),感應電壓越大。但由於多種損失因素,使還音磁頭繞組中的感應電壓在磁層上有平直頻響的剩磁條件下,只能在某一頻率範圍內線性地隨波長的變頻而加大。磁性還音的這種特殊頻響,必須校正平直,才能使原來記錄的聲音頻譜比例復原。這種校正和放大工作均由還音放大器承擔,然後再送入功率放大器進行監聽。
抹音磁頭的構造與錄音磁頭相似。它的主要作用是將較大的超音頻電流變成較強的磁場。首先按一個方向把磁層磁化到飽和,然後再反方向把它磁化到飽和,這種正﹑反方向的飽和磁化頻率很高(超音頻),隨著磁層逐漸遠離抹音磁頭工作隙縫,這種反覆磁化的磁場對磁層來說也慢慢減少到零,從而使磁層處於無磁狀態。這裡所說的抹音是指專業錄音機所用的方法。在家庭用的檔次較低的磁性錄音機中,也常採用永磁塊或直流磁場來抹音。這種方法只是以單方向飽和磁化來達到抹音目的的,所以信噪比不如超音頻抹音好。
由於磁性材料的磁化曲線起始部分很彎曲,而且磁化磁場過大時會飽和,所以在錄音時必須在錄音磁頭中加入超音頻偏磁電流,使音頻記錄區落在磁化曲線上比較直線的部分,以增大記錄磁平和減少非線性失真。這種偏磁方法和電子管﹑電晶體等偏置電壓類似。
配圖
所屬分類
電影技術電影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