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背景
在韓戰中,李奇微在其上任後,即著手展開對第8集團軍的整頓,逐漸讓聯合國軍回到原有的正常作戰狀態和對敵態度,整頓的效果在後來第四、五次戰役中就體現了出來。
在志願軍第三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退至37線以南,再次掉失漢城(首爾),軍隊士氣降至最低點。其實在二次戰役結束,李奇微接替車禍喪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時,聯合國軍就已經是一支張皇失措的軍隊了。李奇微對這種狀況記憶特別深刻,其回憶錄里幾乎用了半個章節來描述——基層士兵已經失去以往潑辣的言談、自信的笑容,大腦一片麻木,大多數人只想著早日離開朝鮮回國。高層軍官,所有的軍長、師長都已喪失重新進攻的信心,認為無論何種進攻方式都會歸於失敗。韓國軍隊的情況更加嚴重,在撤出漢城的時候,韓軍士兵丟棄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槍,乘著各式各樣的車輛毫無秩序地潰退,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李奇微曾試圖制止這種情況,他站在路中間揮手阻擋,但這只是枉費心機,韓軍車輛沒有減速直接繞過。
不但前線軍隊喪失了士氣,美國政府也一度失去將戰爭繼續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將如下看法通知麥克阿瑟,“中共部隊現在十分強大,如果他們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聯合國軍撤出朝鮮。”第三次戰役結束後,麥克阿瑟也開始正視現實,他在回覆中表示,“如果參謀長聯席會議不改變其決定(不向我們提供大規模增援;不封鎖中國海岸;不空襲中國大陸;不許轟炸中國東北的基地;不放國民黨軍隊‘出籠’),則在沒有極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況下,‘我們的部隊應以作戰情況允許的速度儘快撤離朝鮮’。”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甚至開始著手撤出朝鮮半島的準備——在半島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區重新設定一個縱深很大的防禦區域(美軍稱為“戴維森防線”),美軍甚至已經為這個塹壕體系設定了鐵絲網。
方案
反撲有力 磁性戰術施辣手
“聯合國軍”突如奇來的猛烈反撲,完全出乎中朝方的預料,在戰略、戰役和戰術上都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從1月15日開始,李奇微集中了“聯合國軍”5個軍16個師又3個旅、一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面部隊共23萬餘人的兵力,在中朝軍隊200公里的防禦正面上發起了猛烈進攻。“聯合國軍”兵分兩路,以美、英軍主力及韓軍一部在南漢江以西向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美軍一部及韓軍主力在南漢江以東實施輔助突擊。
李奇微的部署是
西線:
美第一軍和美第九軍並肩向漢城、禮峰山方向實施突擊。
美第一軍軍長弗蘭克·米爾本少將指揮土耳其步兵第一旅、美步兵第二十五師、美步兵第三師、英步兵第二十九旅為第一梯隊,在野牧里、水原、金良場裡30公里地段上展開,向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韓軍第一師於烏山里以南地域為為預備隊。
美第九軍軍長約翰·庫爾特少將指揮美騎兵第一師、英步兵第二十七旅、美步兵第二十四師為第一梯隊,在金良場裡以東至驪州38公里地段上展開,向禮峰山方向實施突擊;以韓軍第六師位於長湖院裡地域為其預備隊。
東線:
美第十軍、韓軍第三軍團並肩向橫城、縣裡方向實施主要突擊,韓軍第一軍團沿東海岸向北實施輔助突擊。
美第十軍軍長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以美步兵第二師、空降第一八七團、韓軍第八、第五師為第一梯隊,在驪州至平昌以東之烏洞裡72公里地段上展開,向橫城、陽德院裡、清平川方向實施突擊;以美步兵第七師位於堤川地域為預備隊。
韓軍第三軍團軍團長劉載興中將指揮韓軍第七師為第一梯隊,在烏洞裡至旌善以東之北洞裡30公里地段上展開,向下珍富里、縣裡方向實施突擊;以韓軍第三師位於春陽地域為預備隊。韓軍第一軍團軍團長金白一中將指揮韓軍第九師、首都師為第一梯隊在北洞裡至玉溪30公里地段上展開,沿東海岸向北配合進攻。
美陸戰第一師和韓軍第十一師分別位於義城、大田地域。
這是第八集團軍的戰役預備隊。
這就是所謂“磁性戰術”。
特點
與沃克的套路相比,這次李奇微招法很有些特別之處。
首先,步兵一改只靠公路前進的套路,開始注意搶占山頭、爭奪制高點、實施寬正面的多路進攻,最多時達15路,每路約一個營至一個團的兵力,對中朝軍隊各防守要點同時實施攻擊。
其次,針對中國軍隊慣用的迂迴穿插戰術,一反過去分兵冒進的做法,而改取互相靠攏、齊頭並進、穩打穩紮的戰法,力求東西呼應,互相支援,保持一條連續的戰線。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機械化分隊與中朝軍隊保持接觸,一遇猛烈反撲就往回縮,粘住中朝軍隊第一線部隊不放,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後,再根據中朝軍隊投入兵力的大小,或遲滯對手行動,掩護主力退縮轉入防禦,或進占某一地域,藉助猛烈炮火發展進攻。
優勢
李奇微發覺志願軍習慣夜間進行穿插運動,在敵後造成混亂,而每夜大概能穿插70餘華里。便發揚美軍機械化優勢,在夜間後撤大約70華里,避免戰線被穿插,天亮後發揮空中和炮火優勢,在伺機反攻到原來位置。
這種戰術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分析了志願軍的優勢和劣勢,利用志願軍後勤補給困難,缺乏重型裝備的情況下,以裝甲部隊快速機動,突襲戰區內重要交通要道,控制交通要道,切斷志願軍補給和後援,空降兵,主力部隊快速協同,同陷入被動的志願軍反覆交戰,基本形成了局部被包圍的態勢。
謬誤
抗美援朝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美軍採用的“磁性戰術”,“磁性戰術”是快速裝甲部隊的穿插、空降部隊機降和地面主力部隊的“齊頭並進”的組合戰法,敵後空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對方缺乏大縱深防禦和處於運動戰時,就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因為李奇微發現志願軍的攻勢一般只能持續一個星期左右,通過分析認為是志願軍後勤供應不足造成的。根據志願軍這一特點,李奇微在實施空中絞殺戰的同時,也改變了聯合國軍在地面的戰術。在志願軍進攻中夜間穿插時採取節節撤退的戰法。其主力在白天撤退,擔任掩護的摩托化部隊和坦克黃昏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恰是志願軍一夜前進的路程。志願軍的攻擊部隊在夜間抓不住敵人,天明後又正好進至敵預設陣地前,反遭空炮火力的猛襲。待志願軍後撤時,聯合國軍則集中力量進行全線反撲。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在大批飛機掩護下沿公路向志願軍的縱深迅速穿插,搶占橋樑和渡口,後續部隊則跟進實施包圍。志願軍在砥平里的戰鬥中,美軍認清了志願軍火力薄弱,攻堅能力差的底,認為志願軍即使達成穿插突破,也會因困難而難以深遠前進。因此敢於固守,直到增援部隊趕來。而在第五次戰役後期志願軍的後撤過程中,美軍則利用上面所講的“磁性”戰術,給志願軍造成極大的被動,尤其是第60軍180師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全師近8000人犧牲或被俘,損失之大幾可直追1949年的金門血戰。
李奇微
美國陸軍上將。生於維吉尼亞州門羅堡。1917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1918~1926年在其母校和本寧堡步兵學校任教官。後在中國、尼加拉瓜、巴拿馬、玻利維亞、菲律賓、巴西和美國各地服役,並先後進指揮與參謀學校和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37年畢業於陸軍軍事學院。1939年在陸軍參謀部作戰計畫處任參謀。1942年任第82步兵師師長,主持將該師改編為空降師。1943年7月在西西里島登入戰役中,指揮該師實施美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作戰。1944年6月率部參加諾曼第登入戰役,8月升任美第18空降軍軍長。隨後參加“市場-花園”戰役、阿登戰役和魯爾戰役,進抵易北河。戰後,任地中海戰區總司令和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駐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1948~1949年任加勒比地區美軍司令。1949~1950年任陸軍副參謀長。韓戰爆發後,於1950年12月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5月晉上將。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1953年10月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主張各軍種均衡發展。1955年6月退役。著有回憶錄《軍人》和《韓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