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窩村

碧窩村位於雲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黑水河畔,面積14平方公里,現有農戶323戶,人口1297人,下轄5個村民小組,黨員31名,人均純收入4000元。全村現已擁有機車250輛,手機150部,彩色電視機290台,太陽能熱水器100套,電視接收器150台。

基本信息

碧窩村

近年來,村“兩委”團結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強化黨的建設與農村發展的相融互動,構建“六村建設”工作格局,充分發揚“三苦”精神,改變了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下無資源、自然條件差、人多土地少、人均純收入低、人心渙散的落後面貌,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是蠶桑產業強村。全村現有桑園860畝,成年桑樹近百萬株,初步形成戶成園、組成片、村成規模的產業格局。2006年參與蠶桑產業經營的農戶達96%,名列全縣第一;全村養蠶3450張,產繭3761擔,實現售繭收入350餘萬元,人均現金收入40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近一倍,成為全縣人平產繭第一、增產第一、總產第三的全縣蠶桑產業第一村。今年又新栽桑樹90萬株,新增桑園面積近400畝,計畫蠶繭增產500擔。二是生態環保建村。碧窩村現在家家戶戶發展庭院經濟,房前屋後、田間地角到處是翠綠的桑樹,空氣清新,環境怡人。全村323家農戶,擁有316口沼氣池,“四旁綠化”率、沼氣適宜戶普及率、利用其他清潔能源率都達到90%,均列全縣第一。用發酵後的蠶沙加上農家肥還於桑田,又是極好的肥料,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三是鄉土人才興村。幾年來,縣蠶業生產技術協會和新村鄉蠶業生產技術分會通過現場辦培訓班,對全村養蠶農戶進行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培訓,為碧窩村培養出小蠶專業技術人員71名,大蠶飼養技術人員500多人,養蠶戶家家均有一名以上養蠶土專家。2006年村民參加各類專業培訓比例達85%,名列全縣第一。四是龍頭企業幫村。寧南縣蠶繭公司採取“公司+協會+鄉黨委+村支部+農戶+基地”的形式,與碧窩村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聯結關係,從資金、物資、政策和技術上對碧窩村進行大力扶持,不斷推廣科技栽桑和科技飼養新措施。目前,該村已建有專用蠶房1300間、共育室71間、專用蠶台2600台,為蠶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設施保障。五是支部組織帶村。作為縣“五個好”黨支部,碧窩村各項農建工作均取得較好成效。蠶桑產業剛發展時,為了轉變民眾栽桑養蠶的觀念,幹部帶頭承擔風險,帶頭示範,結對幫扶民眾發展。開展村幹部“雙帶”致富工程,碧窩村3名村幹部年戶均收入均達到4萬元,成為民富領跑人。認真開展“三向培養”,全村31名黨員除老弱病殘外,都是蠶繭共育室長、中心技術員,成為致富標兵和帶頭人。今年以來,又聘請全村無職黨員擔任政策宣傳員、糾紛調解員、科技指導員、村務監督員等,使全村無職黨員成為掌握政策的明白人、產業致富的帶頭人、為民辦事的熱心人。六是民主法治管村。建立健全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推進村“兩委”協調運轉。推行記民情日記、民主評議村三職幹部等制度,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堅持民主管村與依法治村相結合,加大村務公開力度。針對過去賭博、偷盜等不良現象,村黨支部大力開展“五五”普法、送法進村等宣傳教育活動,被評為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村。圍繞實現農民當家作主,碧窩村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和議事決策制度,在處理房屋拆遷、土地徵用、承包地流轉等村級重大事項上實行陽光作業,讓民眾擁有廣泛參與權、知曉權和監管權,全村治安良好、管理民主,幹部依法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也不斷提高。[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