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店村簡介
窩店村位於四川省彭州市紅岩鎮與敖平鎮結合處,距彭州市城區為19公里,北與紅岩場鎮新區相連,南和敖平鎮相接,西與葛仙鎮接壤,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15個農業合作社。 2003年被鎮政府確立為中心村,2006年又被確立為全鎮2個新農村之一,2007年11月被確定為“四川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示範村”。窩店村發展
窩店村屬典型的川西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有利於瓜果蔬菜等種植業發展,全年無霜期達300天,降雨量960mm,年平均氣溫14.5—15.8℃,年日照時間在1100—1400小時,空氣濕度大,通常在80%左右,盛產水稻、川芎、蓮藕、大蒜、瓜果、黃背木耳等。窩店村南與川芎之鄉敖平鎮相接,西有都江堰灌溉水系支流省人民渠越境而走,北有龍門山山脈水系,鴨子河以及紅岩場,中有占地為數千畝的解放軍部隊農場和上千畝成都連隊現代化坦克訓練基地,以及成都官倉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宜爾佳家私有限公司、彭州川力木材製品廠等為該村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2008年4月,知名企業“成都市桂豐農貿有限公司特種豬養殖場”已選址落戶紅岩鎮窩店村,將為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於該村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不斷完善的各種基礎設施,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相繼形成三大特色產業,即:水稻制種基地;蓮藕種植基地;紅岩小西瓜種植基地。紅岩小西瓜2003年被引進窩店村,由於氣候適宜,現已從最初的幾十畝逐漸發展到300畝。小西瓜有香、甜、脆等特點。上市以來一直供不應求,直銷成都各大超市。2007年僅此一項可實現產值500餘萬元,實現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依託特色農業產業,重點打造“窩店蓮藕”,是窩店村的主要任務。沿彭什公路向正覺寺塔方向前行千餘米,儘是望不到邊際的荷塘,在驚訝於荷葉的翠綠時,放眼前方,更是茫茫一片的綠,只有白色荷花和忽而飛過的白鶴點綴其中,這種連片的規模,實屬罕見。這片荷塘,縱深有5里長,面積過千畝,碧葉連天、蛙聲陣陣、微風過處,留下一縷清香。
千畝荷塘的形成已有一段時日,藉助於成都連隊的部隊農場,蓮藕種植成規模化發展,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以至於每到產藕季節,彭州市近80%的藕都產自窩店村。長期的、大規模的種植以及出售,在彭州市場形成了“窩店藕”的概念。
如此大規模的種植,對水的需求量很大,在現荷塘的右側有一條河,河水湍急,該河幾乎長年不斷流,與該河流並行的還有直插荷塘腹地的一條溝渠,該溝渠的水同樣四季不斷。這就給荷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資源,這也是窩店村大規模種植蓮藕的自然原因。
至於基礎設施及其他打造,首先可在窩店村成立蓮藕專業合作組織。借“千村示範村”新農村建設這個平台,在千畝荷塘中打造特色村寨並修建道路和人工渠,讓遊人能在荷塘中“蕩舟”、賦詩作畫、品位人生;並要發展3-5家特色農家樂,讓遊客真正的感受農村大自然的氣息、品嘗農家美食。地震過後,位於龍門山前山的紅岩鎮窩店村,生態農業的地域優越實顯,這為窩店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為此,窩店村支兩委對未來充滿信心。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0頭,肉牛1頭);林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的有6人。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和電視、電話四通,沒有路燈。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98戶通電,有8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51 %和4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 ;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5,拖拉機5輛,機車3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甜橙特色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共鄉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7人,勞動力214人。該村以汗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新寨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四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 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17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重大事項;集體財務收支情況。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飲水困難;農業技術科技含量低。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質甜橙種植;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