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碝[碝、瑌、媆,讀音作ruǎn(ㄖㄨㄢˇ)]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碝器之工匠,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碝”,也稱“瑌”,古人評價其為“石次玉者”,是質地稍次的一種玉石。其特點是“白者如冰,半有赤色。”也就是蘊有紅色的白玉石。半,這裡是指“伴有”、“含有”的意思,不是一半紅、一半白。碝石,也有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等各種色澤者,但主要是指紅色類。在古代,“碝”多用來製作佩飾,或手飾。手飾,不是首飾,而是常年持在手中把玩的玉器,形狀不一,視個人喜好,今稱手玉。實際上,“碝”中的紅色是因為含有氧化鐵、氧化鉻、氧化鈰、亞硒酸鹽元素成分,黃色是因為含有微量鐵、錳、鉻元素成分,綠色是含有鉻、氧化鋁、氧化銅、氧化鑥元素成分,藍色是因為含有氧化鈷、氧化銅元素成分,紫色是因為含有氧化釹、硫酸錳、鉬元素成分等等,地質學上統稱為變質石灰岩,主要成分就是鈣鎂矽酸鹽、矽酸鉛鈉之類,所有的“玉石”、“翡翠”之屬都是這類東東。在古代,即有專門採集、磨製、雕琢“碝”的從業者,以供帝王將相、官宦商賈收藏把玩。採集或開採“瑌”者,古稱“碝徒”;磨製加工者,稱“瑌工”;雕琢製品者,則稱“瑌匠”;多為世襲家族。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世襲職業為姓氏者,稱碝氏、或瑌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巫醫碝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碝,是春秋時期楚國世襲的一種職業巫醫,以巫術執醫,就是後世的接生婆。碝人,實際上是古代楚國人對孕婦生產現象的一種稱謂,特別是指臨盆的產婦,當產婦難產時,即稱作碝人。在遠古時期,醫療技術不發達,而繁衍生子、傳宗接代被視為上天所賜,因此多請專業化的巫師來解決難產問題,這類巫師即稱作“碝”。而古代巫師則多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來幫助難產孕婦進行自然生產,亦或進行強行擀壓。成功者,即稱作“釋碝”、“造化”。否則,母子雙亡,當是上天懲罰、或鬼神相侵、或丈夫有罪、或孕婦無能,總之,與巫師本人無關。碝,逐漸演變為職業的接生與護理醫者,在戰國時期稱作“碝婆”、“媆婆”。後來逐漸演化,司職單一,在北方地區多稱“接生婆”,在南方地區多稱“產婆”,而在王宮大內則稱“嫫婆”、“姥姥”。今天,就稱作“婦幼保健醫生”。碝人,多為世襲,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世襲職業為姓氏者,稱碝氏、或媆氏,亦有諧音簡筆稱為阮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碝氏亦稱媆氏、瑌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人口非常稀少,多以襄陽、建康為郡望。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台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建康郡:歷史上的建康郡有二:①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西南部。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廢黜。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王孝傑曾於今高台縣東南部置建康軍,因稱建康郡。後其地歸入吐蕃(今新疆)。②即今江蘇南京。南京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早在三十五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六千年前,現代人已在這裡耕作生息。周元王四年(己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長乾里築以“越城”,為南京建城之始。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置“金陵邑”,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三國孫吳黃龍元年(己酉,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於農曆9月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晉朝琅琊王司馬睿以東吳舊都為中心,建立東晉政權,稱作建康。此後,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古都”的美稱。後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為江寧府。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稱帝,建都稱作南京,是南京建稱之始。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首都。清鹹豐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改名天京。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至同年4月1日。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至此,共有十個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稱“十朝都城”。南京名稱之多,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各國古都中也屬罕見。據史載,僅歷代縣以上建置的名稱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鄴、建康、江寧、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四十多個。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過大江”,解放了南京,南京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特別市。1953年1月1日,南京市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開始,國務院決定南京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畫單列,南京計畫單列因此被取消。1994年2月,經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堂號
襄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襄樊堂、南雍堂、襄州堂。建康堂:以望立堂,亦稱越城堂、金陵邑、天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