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窯簡介
碗窯古窯址位於集美區後溪鎮碗窯村東北山丘上(俗稱碗窯山),村名因窯址而得名,窯址又因村名而得名。宋代窯址,1981年考古調查時發現,198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由市博物館和福建省考古隊進行局部搶救性發掘。窯址內清理出斜坡式龍窯1座,窯頭已毀,殘長57米,基寬2.63米,殘高0.2—1.3米,窯尾煙道以窯磚為主堆砌而成。遺物主要分布在村東、北兩面的四、五個小山頭上,方圓達數百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堆積層最厚超過6米,現山坡上尚散布著10米厚的瓷片堆積,表明這裡原屬燒瓷作坊遺址。出土器物以碗類為多,這同以碗窯為村名相符。碗窯種類
碗窯主要是燒制青釉瓷,次兼白瓷。釉色可分青釉中閃白的淡青瓷和青釉中閃黃兩種。出土碗類器表多素麵無紋,少數開冰裂紋和飾弦紋,器底露胎。胎體堅緻厚重,呈灰白或灰色。青瓷釉層清澈透亮,可見密集如魚子狀小氣泡,白瓷多呈乳濁狀灰白釉。碗類施釉多不及底,器物裝飾以素麵居多,只在壺盒上裝飾凸弦紋和瓜棱形刻劃痕或部分碗杯圓器上刻劃卷草梳篦紋、壓印圓凹痕等。器形有碗、盤、碟、杯、壺、瓶、盒、燈等,窯具採用漏斗匣缽、直筒形匣缽、束腰形墊柱、喇叭形墊柱及圓形墊餅。年代
根據碗窯出土物的種類、特點判斷,其年代上限可早到南宋,其下限可晚到明、清之際,是廈門地區生產青、白瓷的重要窯口,屬同安窯系。交通路段
碗窯位於集美區後溪鎮以北約4公里的碗窯村後山南麓,南距324國道約100米,南面為開闊低矮水田,昔日有河道與西面相距不遠的薴溪橋相通,南達杏林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