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草

破布草

破布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蘇Stachys kouyangensis (Vaniot) Dunn的全草。破布草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具有清熱解毒,拔毒止癢之功效。常用於赤、白痢,瘡癤,附骨疽,濕疹。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微苦,性涼。

歸經

歸脾、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拔毒止癢。

主治

用於赤、白痢,瘡癤,附骨疽,濕疹。

相關配伍

1、治赤白痢疾:破布草9g,小丁香9g,地榆9g,小刺黃連6g,炮姜9g。水煎服。

2、治瘡瘍:破布草、紫背鹿銜草根、五葉草、苦馬菜各適量。加紅糖搗爛外包。每日換1次。

3、治濕疹:破布草、桃樹葉、核桃樹皮、馬桑樹葉各適量。水煎外洗。(1-3方出自《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上升草本。莖高約50cm,基部平臥,多分枝,在棱及節上被剛毛。葉對生;葉柄長約1.5cm,被剛毛;葉片三角狀心形,長約3cm,寬約2.5cm,基部心形,兩面被剛毛。輪傘花序具5-6花,彼此遠離;小苞片條狀披針形,常早落;花萼倒圓錐形,連齒長6mm,外被小剛毛,10脈,齒5,正三角形,先端具刺尖頭;花冠淺紅色至紫紅色,長約1.5cm,花冠筒內具毛環,檐部二唇形,上唇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花盤杯狀,具圓齒。小堅果卵球形,無毛。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空地及潮濕溝邊。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

藥材性狀

本品為皺曲團狀,灰綠色,長約50cm;莖枝纖細,四棱形,棱及節上被剛毛。莖、枝上具對生葉,葉片皺褶,破碎,完整者展開後呈三角狀心形,長3cm,寬約2.5cm,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具疏圓齒,兩面被剛毛。莖枝頂部具由輪傘花序組成的疏鬆穗狀花序,每輪傘花序具5-6花,花萼倒圓錐形,具5齒,齒端具刺尖頭;花冠淡紅色或紫紅色,長15cm,二唇形,上唇長圓狀卵形,直伸,下唇平展輪廓近圓形,三裂。雄蕊4,前對較長,花絲絲狀,被微柔毛。小堅果卵形,棕色。氣微,味微苦。以體乾,枝、葉多而帶花序、色黃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消炎解毒,拔膿。治瘡癤,骨髓炎。”

2、《雲南中草藥》:“鹹、微苦,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