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時期少康帝給幼子曲烈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砥氏的祖先,是上古聖君夏禹王的後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砥”的地方,以表示如大夏之砥柱,稱作“砥國”,到商王朝時期稱作“邸國”。後來,少康的這一支子孫世代在“砥國”相襲了將近兩千餘年,以國名為姓氏,稱砥氏、邸氏,二氏同宗同源。
到了春秋時期,砥巫(邸國)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砥國太子砥巫(邸巫),就逃奔到鄰近的魯國,並且在魯國作了大夫。後來他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氐”,就是相傳至今的氐氏,砥氏、邸氏、氐氏讀音作dǐ(ㄉㄧˇ)。
第二個淵源
源於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其都城在臨沂。據清朝學者顧東高的《春秋大事表》記載,“邸國,妘姓,子爵,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里”(今山東臨沂蘭山區南坊鎮邸古城)。
在史籍《春秋·左傳注》中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
邸國後來在春秋時期被併入魯國。到戰國時期,其地被併入楚國,稱邸縣。在史籍《姓苑》中也記載,邸為縣名,邸氏當以縣名為氏。
在春秋、戰國時期,“砥”、“邸”二字同義通假,因此亦稱砥氏,讀音作dǐ(ㄉㄧˇ)。
第三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礪,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砥礪,是古代對磨刀石的稱謂,俗稱砥石。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荊州礪砥砮丹。砥細於礪。”在史籍《山海經》中也記載:“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礪。”
有專職製作和販賣砥礪的工匠、商賈,其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或物品為姓氏者,稱砥氏,讀音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來就有對專職磨刀、剪的工匠稱作砥工、砥匠、游砥師傅等,該稱謂一直延續到今天,亦或有引為姓氏者。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四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屬於以神話傳說為氏。
砥柱,亦稱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洶湧奔騰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動的山狀岩體,例如西藏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黃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黃河的河南三門峽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稱之為“峽東砥柱”,政治家稱之為“中流砥柱”,黃河上的艄公則千百年來稱它為“朝我來”。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裡已經有數萬年,神話相傳它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而在黃河兩岸百姓們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黃河老艄公的化身。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領幾條船駛往黃河下游,船行到神門河口,突然天氣驟變,狂風不止,大雨傾盆。剎那間,峽谷裏白浪滔天,霧氣騰騰,看不清水勢,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駕船穿越神門,眼看船隻就要被風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對其他船工大喝一聲:“掌好舵,朝我來!”之後就縱身跳進了波濤洶湧的黃河之中。船工們還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聽到前面的黃河中有人高呼“朝我來,朝我來!”原來是老艄公站在激流當中為船隻導航。船工們駛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個旋浪將船隻推向下游,離開了險地。當船工們在下游將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時,只見他已經變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島,昂頭挺立在浪濤滾滾的黃河激流中。從此以後,它就一直矗立在那裡為過往的船隻指引航向,艄公們都含著熱淚把這座“中流砥柱”稱為“朝我來!”它成了峽谷中的永久性航標,所有的船隻駛過三門以後,只要朝砥柱直衝過去,在眼看船頭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隻推向旁邊的航道,並避開航道中的明島暗礁,順利駛出三門峽峽谷。
人們自古以來,就用“中流砥柱”來形容那些勇敢無畏、堅強不屈、或起決定性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屹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在典籍《晏子春秋·諫下》中就有:“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不朽的精神。
在黃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為姓氏者,稱砥氏、厎氏,讀音作dǐ(ㄉㄧ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