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的簡義
石塔是各種石料雕刻而成,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石塔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稱“佛塔”。14世紀以後,石塔逐漸世俗化。
石塔的發展
石塔前身為古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窣堵波。在漢代時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建築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的石塔這種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發展出了石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
不同式樣的石塔。石塔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石塔、密檐式石塔、亭閣式石塔、覆缽式石塔、金剛寶座式石塔、寶篋印式石塔、五輪石塔、多寶石塔、無縫式石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石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在東漢時期,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洛陽,並於西門外建白馬寺。明帝死後,葬於西北的顯節陵,內建一印度式塔,這是典籍中記載的我國最早的佛塔。塔初入中國初期,具有明顯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響的東南亞佛塔造型風格,但很快就與中國的建築結合起來,特別是與中國早有的木構的樓、台或石闕等高層建築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了民族趣味。
南北朝時期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石塔。在雲岡、敦煌石窟中都可見到那個時期石塔的造型。現存石塔最早的實物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的小石塔,原來在山西朔縣崇福寺內,後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盜去日本。此外雲崗石窟中也有很多樓閣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磚石塔。這一時期主要發展了樓閣式和密檐式塔,建材則是磚、木、石並重。
隋代雖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楊堅為其母祝壽分三年在全國各州建塔約100多座。專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毀於兵火,現存的隋塔僅有山東歷城四門塔。
唐朝的石塔有了很大的發展,保存下來的唐石塔約有百餘座之多,集中於中原、關中、山西、北京等地。唐石塔由於早期建塔的仿木結構,平面多是方形,內部多是空筒式結構,形式多為樓閣式和密檐式,與後來的石塔不同的是,唐石塔多不設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與彩繪。
南詔國統領西南屬地時大興佛教,建寺造塔風行一時,此後一千多年寺院盡毀,僅剩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南詔時代的塔與中原文化結合緊密,與唐塔的形制很接近。同期渤海國的塔也都具有中原、關中地區地區唐塔的特點。
唐朝以後的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寺塔建造的數量都不多。這一時期塔的形狀從方形過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內部也由空筒式逐步過渡到迴廊式、壁內折上式。
兩宋遼金時期,南北建築各具特色,石塔亦不例外。
兩宋期間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宗教繁盛,建築了很多塔。宋代石塔多為樓閣式塔,或為外密檐內樓閣式塔;此外還有約兩成的塔為造像式石塔、寶篋印式石塔、無縫石塔、多寶石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見有四邊形者,這與唐塔千篇一律端莊穩重的四邊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宋代石塔每層都建築有外挑的遊廊、有腰檐、平座、欄桿、挑角飛檐等建築部件。在塔院的平面布局上,宋代石塔相比於唐代石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唐代,石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築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為正殿所取代,石塔大多位於後院或正殿兩側。
遼塔多為實心的密檐式石塔,在建築上則以磚石仿木結構,惟門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結構設計,而採用在力學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設計,這也是遼塔在建築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除密檐塔外,遼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樓閣式塔。遼代石塔平面多為八角形,繁複的基座是遼代石塔獨有的特色,基座各個立面均做仿木處理,模仿木結構宮殿建築裡面,門窗齊全,表面或篆刻經典或雕鑿佛教造像,常見的造像題材有佛像、金剛、力士、菩薩、寶器、塔、城、樓閣等等,非常精美。但在遼代石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較簡單的石塔,僅第一層或一二層檐施用斗拱而以上其他各層均以疊澀出檐,造型簡捷古樸。相比於同時代的宋代石塔,遼代石塔大多輪廓簡介造型端莊,亦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金代的皇帝與遼一樣篤信佛教大興造塔之風,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陽白馬寺齊雲塔或仿遼塔建造,並沒有突破唐、遼以來建塔的規制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期間雖然出現了一些外形比較怪異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體系,亦非優美製作,值得炫耀者不多。其中惟河北正定大廣惠寺塔值得專門提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剛寶座式塔。
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間流行於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國,稱為覆缽式石塔,另外隨著密宗在元上流社會中的流行,金剛寶座塔又被從印度引入並較大規模地建造。
自明清兩代開始,逐漸產生了文峰塔這一獨特的類型石塔,即各州城府縣為改善本地風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石塔,其修建目的或為震懾妖孽或為了補全風水或作為該地的標誌性建築,文峰塔的出現使得明清兩代出現了一個築塔高潮,許多石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態出現的。
明清兩代的佛塔基本沿襲了遼宋石塔的形制,由於築石塔數量較多因而種類非常齊全,從樓閣式石塔、密檐式石塔、覆缽式石塔、金剛寶座式石塔等較為常見的形式到無縫式石塔、寶篋印式石塔等奇異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樓閣式石塔為主流。
石塔歷經各代發展,種類多樣,但在14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系統,石塔一般分佛塔和文峰塔。
石塔的功能
石塔塔受到的實用功能的限制不大,形式比較自由,又多是由信徒集資或國家和地方資助建造的,常不惜重金以示虔誠,結構方式也很多樣,所以樣式十分豐富,是匠師們自由馳騁才思的地方,成為中國建築藝術一個重要類型。中國佛塔以樓閣式和密檐式為主,都是結合印度塔的原型與中國漢代已大量出現的樓閣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