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石門雄黃礦,是一座有著1500餘年歷史的亞洲最大的雄黃礦,它生產砒霜、硫酸和用來製造鞭炮、藥材的雄黃粉,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重大污染,是中國五大污染源之一。而如今,該礦因污染嚴重關停後,礦邊的村民、礦上的職工都面臨無力就醫的問題。
雄黃,又稱黃金石。在礦中質軟如泥,見空氣即變堅硬。雄黃入藥後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功效。同時,雄黃遇熱分解變成劇毒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
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5月,由湖南省原工業廳批准籌建,在石門和慈利兩縣交界的白雲鄉境內建設起省屬企業雄黃礦區。
1956年該礦開始利用低品位礦煉製砒霜,並用煉砒爐尾氣生產硫酸和過磷酸鈣。
1978年,國家停止雄黃礦的煉砒行為,建起硫酸廠和磷肥廠,
1998年改制為湖南雄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5月,公司破產改制,進行了職工和資產置換。
2003年8月,經常德市政府同意,重組成立石門雄黃化工有限公司、石門雄黃礦業有限公司、石門磺廠水泥有限公司、石門永宏機械廠、石門磺廠醫院。
2009年,石門縣政府關閉了磺廠水泥。2011年,又關閉了雄黃礦業、雄黃化工。隨之,永宏機械自行關閉。如今的湖南雄黃礦已更名為磺廠社區。只有磺廠醫院被以46.5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醫院的幾名醫生,平時負責給礦區職工和周邊村民看點小病。
60年來,湖南雄黃礦從繁華走向衰落,這個日益敗落的千年老礦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礦區的繁華與昌盛只停留在礦區居民的記憶之中。
環境污染
雄黃礦在當地創造的經濟神話已成歷史,伴隨而來的砷污染導致環境惡劣。當地9平方公里土壤水體被嚴重污染、千餘名職工村民遭砷中毒,死亡氣息瀰漫整個村莊礦區。
位於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鄉鶴山村是污當最嚴重的村莊,該村79歲的老村支書龔兆輝坦言,自從這裡發現砷超標後,在家裡拿東西招待客人是件很尷尬的事。“有的客人擔心我們這裡的瓜果蔬菜砷超標,一般不敢在這裡住宿吃飯,這幾年來我家走動的親戚都少了很多。”
除了土地被污染外,附近村民的身體健康也正在遭受砷毒侵蝕。據村民唐勝勇收集了一份有縣醫院診斷報告和常德市職業病防治所鑑定報告的砷中毒村民花名冊,這個數字是286人。
而曾經在雄黃礦上班的一些退休職工,更是成了砷中毒的重點群體。由於礦區生活的封閉性,這裡雙職工家庭尤其多,砷中毒在一些家族中普遍存在。
石門雄黃礦廠醫院副院長趙光明從1977年當廠醫起,整理了一份砷中毒患者的檔案,罹患癌症和死亡的人數在他的記錄中不斷增加。“1976年至1998年,死亡人數是300多人。”
治理遭遇經費政策瓶頸
在雄黃礦被關停後,當地已啟動了污染治理工程。
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國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石門雄黃礦區作為一個單獨項目區實施綜合整治。2012年10月,《石門雄黃礦區重金屬污染“十二五”綜合防治實施方案》開始實施,項目包括歷史遺留砒渣及周邊污染土壤治理,核心區近8000畝污染農田修復、生活飲用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工程,工程分為四期,工期5年。
按照方案,一、二期為源頭控制,是對原煉砒遺留下來的近20萬噸砒渣及周邊污染土壤進行安全處理,目的是從源頭上控制砒渣的浸出液進入周邊水體和土壤,最大限度地減少砷污染環境風險。第三期工程,是對黃水溪進行綜合整治。第四期是對污染核心區近8000畝污染土壤進行修復。
“第一期資金要1400多萬元,第二期資金要1200多萬元,第四期資金最多,預算要13.5億元。”石門縣環保局黨組成員吳貴金向記者透露,這些礦區治理資金除了中央撥款外,省和常德市還要有配套資金。
而湖南省人大環資委辦公室副主任劉帥此前曾向媒體表示,礦區儘管已被列入重點污染區,但項目資金未完全下達,中科院此前做了治理方案,但由於涉及範圍廣、內容複雜,該方案仍在研究中。
法律專家建議
長沙拉師曾技芝分析說,雖然目前與土壤污染有關的法律部門眾多,如環保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對土壤污染的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這些規定分散且不具體,沒有針對性。
曾技芝認為,目前中國還沒有專門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出台,特別是針對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補償方面沒有配套的法律規範支持。“雖然各地都在積極進行相關立法,但法律層級較低,針對性不強,大多為政策性檔案。”
曾技芝建議,加強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環境治理,當務之急是完善與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專項立法。“以專項立法來推動這些老礦區的環境治理,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環境治理就會順暢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