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村[安徽省巢湖市欄桿集鎮下轄村]

石門村[安徽省巢湖市欄桿集鎮下轄村]

石門村委會隸屬於安徽省巢湖市欄桿集鎮。地處欄桿集鎮西南角,東與柳集村委會相連,北與肥東縣毗鄰,南與柘皋鎮接壤,西與廟崗鄉相鄰。境內有柳青路,區位比較優越,交通便利。

村情概況

石門村委會隸屬於安徽省巢湖市欄桿集鎮。地處欄桿集鎮西南角,東與柳集村委會相連,北與肥東縣毗鄰,南與柘皋鎮接壤,西與廟崗鄉相鄰。境內有柳青路,區位比較優越,交通便利。下轄23個自然村,51個居民組,人口472人。

石門村委會 石門村委會

石門黨總支下轄三個黨支部,125名黨員,黨員有活動場地,各項組織活動開展正常。黨組織有較強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農村經濟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較好,耕地面積7000畝,以生產油菜、水稻等大宗性農業產品為主。山場面積達11500畝,有林地面積達800畝。牧業資源比較豐富,是農牧綜合發展的理想區。養殖業生產迅速發展,已初具規模。柘黃抗旱渠道在境內達2000米,各村民組均有當家塘壩,重點庫壩達4座以上,蓄水量在12萬方以上,能有效保證村民生產、生活用水。

石門村委會村辦企業1個,集體年經濟收入達1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5000元,外出農民工達2345人,收入達36萬元以上,民眾生活水平較好。

為民辦事的好帶頭人

——欄桿集鎮石門村黨總支部書記李家良先進事跡

書記病倒

李書記病倒了!這個訊息讓欄桿集鎮石門村的民眾和鎮黨委領導心裡都不好受,他們都明白——一貫開朗健談的李書記是累倒的。人們紛紛自發地來到欄桿集鎮石門村黨總支書記李家良的家中,送上祝福表達對他的由衷的尊敬。

黑紅的臉膛,粗糙的大手,汗漬的衣衫,樸實而幽默的語言。這就是李家良,居巢區欄桿集鎮一個普通卻又極不普通的村黨總支書記。李家良同志原是趙柳鎮三李村村支書,鎮村區域調整時,南份、石門、三李、大龔四個行政村合併為石門行政村,他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繼續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兼主任。全村總人口4862人,下轄23個自然村,51個居民組, 2009年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在他任職的二十幾個春秋,始終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他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努力工作,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全體黨員、民眾艱苦奮鬥,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積極投入村公益事業,努力增強村集體收入,千方百計為村民服務,使當初一個貧困村幾經拼搏後一舉脫貧,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先進村、文明村。李書記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他常說:“村民選我當村支書是信任我,如果我乾不出相樣子來,上對不起黨,下對不起全村的父老鄉親,我要對黨和全村的父老鄉親負責。”20多年的基層工作打造了他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的豁達與幹練。敢於創新,務實求真,堅持原則,雷厲風行,忠肯正直,樂於奉獻,頭腦靈活,善經營、會管理,這是石門村黨員、幹部、民眾對他的一致評價。李書記十幾年的工作表現和先進事跡真可以用簡潔的八個字概括,那就是:勤勞、務實、律己、愛民。

帶好隊伍

提起石門村,大夥都知道石門村是一個人口多、黨員隊伍大、耕地面積少、外出人員流動量大的複雜的大村,2000年以前,村人均收入不過幾百元,如何在這個耕地面積只有6800畝,平均人均耕地不到2畝的土地上發展,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為李書記設下了一個難題。面對困難形勢,李書記深感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他對身邊的黨員多次說: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所以,我們必須把權力用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上,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黨。為此,他不斷加強學習,更新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政策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帶領民眾致富的能力。同時,他也深知,一個村黨員、黨員幹部素質高低也決定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他定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欄桿集鎮“十一五”發展規劃,結合典型案例、先進事跡進行教育,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加強黨員幹部的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黨員的道德修養。幾年來,李書記積極培養和發展年輕新黨員,為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不斷壯大黨組織隊伍,建設一支充滿生機活力的黨員隊伍。

脫貧致富

李書記常思考:如何結合本村實際,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如何讓民眾儘快致富?這一系列的問題時刻縈繞在李書記的心頭。他對全村的產業狀況進行充分調查分析後,向全村民眾提出了“因地制宜辦企業,緊抓招商引資不放鬆”。石門村地處山沿,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李書記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積極對外招商,並採取“一職雙責”制度,村幹部除要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必須大力招商引資,在李書記的奔波下,引資效果極其顯著。先後建起了菸頭山鐵礦廠、石門種羊廠3個、石門養豬場5個,石門養雞廠10個,年產值300萬元,稅收36萬元,村集體經濟有效增強。

改善村貌

村里條件好了,李書記沒有一絲鬆懈,他把目光注意到村裡的公益事業上,為了改變村容村貌,為了方便民眾生產生活,為了改善交通條件,村投資20餘萬元修築村機耕路、水泥路、擋水牆、涵洞、排水溝等;投資10餘萬元用於村民供電線路的維護和水利基礎設施的維修。三李路、西陳路、南份路是通往是全村乃至整個村的必經之路,這幾條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天,便水流成河,無論是村民日常工作生活,還是學生上學都極不方便,村民、學校、家長都對此反映強烈。查民情、體民意、解民憂,李書記一方面向上級爭取村村通工程,一方面帶領村民籌資籌勞自己動手修建成一條條感動之路。李書記看到村里民眾農閒無事,經常聚起來打牌、打麻將,於是積極向區體育局爭取農民健身工程,新修了一座籃球場提供大家休閒健身

自1988年在村里工作以來至今,他為村里取得近300萬元的資金,每年村里都有工程,共有13項村級“一事一議”項目動工。而每一個工程,他都以公開招標的形式進行,誰出的價最少,最省錢,工程質量最好,就讓給誰乾,從不多花一分錢,以至個別包工頭都私下裡議論:乾石門村的工程是賠本賺吆喝。可是十幾年來,全村村民耕地用的水利設施改造費用,沒用老百姓掏一分錢,水利設施的管理、維修,村里全部負擔。據統計,僅該項費用支出至今已達20萬元。

心繫民眾

在石門村,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老百姓高興的、擁護的、正確的就堅決去辦,並且快辦,辦好。對老百姓提出的問題不得迴避,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2009年4月,李書記在走訪貧困戶時,一村民外出正好碰見他,向其反映三李四組有段路由於春暖返漿,該路十分難走,問能否在秋收前給修一下。出乎村民意料的是,當他五天后回家發現,一條寬闊平整的機耕路映入眼帘。原來,李書記在接到村民反映後,當即前去勘查一番,並於第二天一大早帶領村兩委幹部來到該路段,經過三天的苦幹,終於將該路修整一新。“他們選我是信任我,他們有難處才找我們,我們解決不了,還站在這個位置上乾什麼?”

李書記一心為民,甘於奉獻,勇於開拓的精神深深感染著石門村的廣大黨員、民眾,同時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認可。2010年4月14日玉樹大地震發生後,李書記書記率先在石門村黨員發起為地震災區捐款的義舉,全村先後共捐款5600元(個人捐獻、特殊黨費共5600),在他的帶動下,占全鎮各村捐款之首。

李書記是居巢區人大代表和欄桿集鎮人大代表。作為區人大代表以來,他始終感到這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既是動力,更是壓力。榮譽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 壓力是肩上的擔子重了,責任重了。在居巢區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李書記向人大提出《貧困山區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建議。他始終認為,在人代會上真實地反映人民民眾的願望,為人民民眾代言,是體現我人生價值的一個難得的機遇。多次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建議辦理情況。走訪區水務局,就水庫除險加固等事宜向該局反映,水務局感動李書記的精神,簡化手續,並給予了答覆,決定在2010年列入重點項目實施。

李書記帶領大多數民眾致富後,沒有忘記那些弱勢群體,對待五保戶、孤老戶、特困戶更是百般關心,惦記他們的日常生活,身體健康、生產和收入情況,充分調動全村有活動能力的黨員,參加“設崗定責”活動,10名黨員選擇了扶貧幫困崗,18名黨員選擇了帶頭致富崗。李書記帶頭包扶困難戶,定期到包扶對象家走訪,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逢年過節,他都帶著黨的溫暖上門慰問,並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李書記從村里出資2萬元幫助四戶困難戶上了致富項目,使他們早日脫貧。

李書記不僅對本村制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而且對落實黨的計畫生育獎勵扶助制度也是認認真真地執行。對於符合條件(60周歲)的計生家庭戶,他們從核實申請、到村民代表會、協會理事會,經過層層把關方才公示、上報,每一步驟都是那么認真嚴謹,確保了無一人漏報、無一例多報。還有在對待獨生子女父母獎勵上,他們責成專人,按時按戶按人如實發放,維護了民眾的切身利益。

正直無私

李書記經常教育村兩委班子,要辦好石門村的事情,關鍵在於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作用,必須從自己做起,率先垂範,村里不但要建章建制強化管理,還要抓村幹部、骨幹的學習能力、領導能力、致富能力,同時在經濟問題上集體討論,嚴肅財經紀律,增加透明度。由於李書記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班子團結,成為帶領民眾致富的堅強集體。

李書記一心為民,甘於奉獻,勇於開拓的精神深深感動著石門的廣大黨員、民眾,在他的引領下,石門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每次換屆選舉,他都以票數的絕對優勢當選,同時也得到鎮黨委的充分肯定。多年來,李書記曾多次榮區政府和鎮黨委授予的“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的光榮稱號。李書記上任這么多年來,先後為村中解決了大大小小困難事無計其數,解決了村中多年來幾任村支部書記都解決不了的各種老大難的問題,贏得了兩委班子成員以及村民的信任與擁護,他靠的是什麼?還是那名樸實無華話“誠心為民,民必理解;真心為民,民必擁護”。走在石門村,你總會看到一個五十多歲的人,他揮著手帶領他的村民為走上富裕的道路,一起努力奮鬥,共同編織著美好幸福的未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