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夾山寺

石門夾山寺

石門夾山寺,是佛教禪宗祖師講經說法之所。

石門夾山寺的來歷

夾山寺鼎盛時期,其規模宏大,有九

夾山寺夾山寺
殿一宮,後屢經兵荒馬亂數度興廢,現已修復六殿一宮。夾山寺是佛教禪宗祖師講經說法之所,宋代高僧圓悟克勤在此住持說法評唱的《碧岩錄》,被譽為天下“禪門第一書”,在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影響深遠。夾山是譽滿東亞的茶禪祖庭。夾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碧岩泉是煮茶的極品泉水。夾山開山祖師善會講禪說法品茶,悟出了“茶禪一味”真諦。

李自成禪隱夾山寺

李自成的戎馬生涯

據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歷史學家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李自成的戎馬生涯大體可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號稱“自成·王”。這一段經歷包括:1629年(崇禎二年)參加王嘉胤起義軍,後投奔“闖王”高迎祥,號稱“闖將”,自率一軍。1636年(崇禎九年)高迎祥在周至遇伏犧牲,他繼起稱闖王。到1643年(崇禎十六年)一月,李自成攻下承關,被推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改襄陽為襄京,並進稱“新順王”,創立新順政權。第二階段號稱“西安·王”。這一階段經歷包括: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攻克西安,建國號大順,建元永昌,鑄永昌錢。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至駐防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因戰鬥失利等種種原因,退出北京,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作戰。

大順軍聯明抗清

據《明史》和《明季南略》記載,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軍從北京撤退後,分成幾股屯駐洞庭湖南北。根據當時形勢,李自成的部將郝搖旗、劉體純認識到即將南來的清軍是自己的主要敵人,便向南明總督何騰蛟宣示合作抗清的意圖,何騰蛟鑒於清軍壓境,無力再與農民軍對敵,接受了大順農民軍合作抗清的建議。於是,郝搖旗、劉體純召其黨袁宗弟、藺養成、王進才、牛有勇皆來歸,驟增兵十餘萬。不久,李自成的侄子李錦(李過)、妻弟高一功率大順軍的主力部隊30多萬人於隆武元年(1645)來到常德,與南明巡撫堵胤錫合作,實行“聯盟抗清”。號農民軍為“忠貞營”或“高、李十三家”,布防於荊州一帶。

李自成的歸宿

關於李自成的歸宿,史學界主要有二說,二說目前都缺乏最直接的證據。一為通山說。此說認為李自成是在1645年(順治二年)於湖北通山九宮山遭地主武裝殺害,年僅三十九歲。另為夾山說,即順治七至八年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出家於石門夾山寺,法名奉天玉大和尚,卒於1674年(康熙十三年),終年約七十歲。到底哪種說法可靠?何璘《書李自成傳後》云:“李自成實竄澧州。因旁詢故老,聞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奔澧(今湖南澧縣),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驛(今澧縣境),隨十餘騎走牯牛壩(今臨澧縣境),復棄騎去,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雲。”《湖南通志》載:何璘,號十樵,宛平舉人,乾隆十一年(1746)調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周訪日聞,得九溪衛教授孫某所告,謂石門夾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經過一翻實地考察和考證,撰寫《書李自成傳後》一篇,以糾正《明史》李傳所記。根據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中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說明,何璘所記“李自成禪隱夾山寺”應是可信的。
1993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明史學會、湖南省李自成歸宿問題研究會先後三次在石門舉行李自成歸宿問題學術討論會,通過對夾山收集和出土的文物史料分析考證,使李自成兵敗化名奉天玉、禪隱並圓寂於夾山這一歷史結論大白於天下。為紀念安息於斯的農民起義領袖,1992年,根據清乾隆澧洲知府何磷所述原貌乃修復重建闖王陵。陵園占地面積30餘畝,由紀念館、陵寢、陵衛、紫石牌坊、神道、明樓、神廚、碑廊、野佛塔等組成。

石門“夾山寺”考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多次親赴夾山寺考察,收集到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遺物33件。這些都是自1988年以來在澧水流域(澧縣、臨澧、石門一帶)收集到的。其中有:“西安·王”銅馬鈴30件。黃銅質,分兩個版式。一類上面鑄隸書陽文“西安·王”字樣,共20件,有三型:小型重12克,中型15克,大型28克;另一類上面鑄隸書陽文“西支·王”(“安”省筆為“支”)字樣,共10件,有三型:小型重12克,中型16克,大型22克。“西安·王”馬鈴,從總體上看,與陝西米脂縣出土的,上面鑄有“自成·王”字樣的馬鈴,形制相同,字型一樣,花紋近似。伴隨“西安·王”馬鈴收集到的有“永昌通寶”錢2枚。一枚為小平“永昌通寶”,西安版式,直徑2.40厘米、穿徑0.60厘米、重3.8克;另一枚為折五“永昌通寶”,湖北襄陽版式,直徑3.75厘米、穿徑0.70厘米、重13克。兩枚永昌錢的“永”字,由“二”和“水”組成,錢幣界稱為“二水永”。
伴隨“西安·王”馬鈴收集到的還有一件南明隆武二年鐵罄。該罄形如小圓缸,重33.5公斤,口徑44厘米,壁厚1.5厘米,通高35厘米。上腹直壁,下腹部漸內收,罄外側口沿下飾三道弦紋,下鑄豎寫陽文楷書130餘字,用世、代、興、隆四個大字把銘文分為四塊,銘文全文為:“大明國湖廣常德府桃源縣大延上鄉白雲上村鄢家寨李家峪土地祠下住居喜舍官王朝相,同孫肖氏、男王世魁、媳鄭氏、孫首、孫喜妹嗣,於隆五二年夏月吉旦,洗心鑄造長命永鎮金罄一口,在於福地燕梓庵觀音慈尊、玄天上帝二位聖前案下供奉,祈保家門吉祥等事,代綿通子孫世遠,百事亨,永遠為記。隆武貳年仲夏月吉旦造。”
隆武二年是李自成農民軍在常德地區與南明“聯盟抗清”的第二年,鐵罄上鑄此年號,說明“聯盟抗清”卓有成效,經過一年的頑強抗清鬥爭,常德一帶仍在南明和李自成農民軍的控制之下。這件鑄有隆武二年的鐵罄,便是一件重要物證。何璘《書李自成傳後》云:“李自成實竄澧州。因旁詢故老,聞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奔澧(今湖南澧縣),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驛(今澧縣境),隨十餘騎走牯牛壩(今臨澧縣境),復棄騎去,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雲。”《湖南通志》載:何璘,號十樵,宛平舉人,乾隆十一年(1746)調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周訪日聞,得九溪衛教授孫某所告,謂石門夾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經過一翻實地考察和考證,撰寫《書李自成傳後》一篇,以糾正《明史》李傳所記。根據我們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說明,何璘所記“李自成禪隱夾山寺”應是可信的。

《發現“夾山寺”》

根據李自成禪隱夾山寺這段歷史,湖南吳昕孺先生撰寫了“發現夾山寺”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