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觀
石聚堂風景名勝區,山上大石累累,以象形石眾多,形神 奇特,石縫中多松柏交翠。山中主要自然景觀分為石景、水景、動植物景觀等。
1、石景:
石景為石聚堂風景區的特色景觀,風景區本身也因石而得名,山上大石累累,石縫中松柏交翠,山頂所有怪石,大多似浮於地面,插土不深,形態各異,如伸、如縮、如臥、如立,或相互疊,或左右倚,石色均為墨色,石頂又分布著白紋,似長期水流衝擊而成,如蓮花寶座岩等。
2、水景:
風景區內主要水景有錦鯉湖、小水庫(規劃稱“梨湖”)及洛溪。洛溪位於風景區主要景面,山得水而活,使人一進入風景區,就感受到風景區整體山水的韻味,錦鯉湖位於風景區西北部,原為水庫,1993年興建,環境清幽,湖中有一孤島,湖面呈長條曲折形,空間豐富。
3、動植物景觀:
風景區內山川原野兼備,氣候宜人,尤其是野生動植物資源更為豐富。野生動物有:水獺、九頭鷹、穿山甲、華南兔、赤腹松鼠、豬獾、竹雞、山斑鳩、松鴉、灰樹鵲、大山雀、山麻雀、草鴿、紅翅鳳頭鵑、四聲杜鵑、灰山椒鳥等;植物有:常綠針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竹林及灌木草叢植被,主要樹種有馬尾松、竹柏等20多種。
人文景觀
石聚堂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以詩碑石刻、古剎道觀最為著名。
石聚堂發跡於明初,重建於清康熙戊申年,改建於1982年,趙朴初先生據“玉泉石屋”之說而更名為“玉泉祥寺”,並親自揮筆題寫了“大雄寶殿”的匾額;還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獨足“長橋”,溪源的三板橋以及玉真道觀、觀音閣等;石聚堂風景區所在的浦亭鄉道、釋、儒三教齊全,而集於一隅,是有名的佛教之鄉,屬平陽仙壇派,這裡山青水秀,風景宜人,淵源流長,人才輩出,有提督、進士等,清乾隆年間進士吳錦榮的“瀑岩石刻”:飛瀑奇觀另一天,乾坤灑署此岩泉,迎來多少真豪客,悠羨石門萬古傳。
浦亭鄉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是革命老區鄉,革命先烈和前輩葉延鵬、陳鐵軍、鄭海嘯等曾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這裡曾是當年浙南地區革命根據地之一。
岩下寺
岩下寺原名紫雲道觀,因地處鳳池鄉岩下後村,故有這俗名。這裡的大寶圖山為大玉蒼東麓,主峰海拔392米。此地距石聚堂1.44公里,有石徑相通,遊人步行只需半個小時。景區以紫雲道觀為中心,占地1.3平方公里,兩旁輔以兩個湖泊:左側為迷天紫雲湖,右側為人工開浚的五畝壠水庫。道觀朝南,居高臨下,院宇不多,而建築卻十分典雅。觀後山上奇石有“仙人脫靴”、“猴子觀海”等。左右坡上都由花崗岩石壘積,石形圓滑,石色黛黑,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碎石英的光芒。石與石之間形成不規則的罅隙,奇形怪狀,大者如斗室,遊人可在裡面直立行動;小者則需從中匍匐而過。小徑上下左右交錯,忽而出升岩背,忽而下落深谷。
大小深窟共有18個,相互通透,易入易出。奇險處有“一線天”、“三低頭”、“三折腰”等。各洞口石縫都叢生各種雜樹,遊人可藉以遮蔭或攀援。觀前的院角有本地少見的紫方竹,枝葉纖細而強勁。更奇特的景色在大門外。從山腳上行進入山門時,陡然峰迴路轉,出現另一番天地: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壑。壑中另有一峰兀然而起,形圓,只有頂上簇擁著一簇草木,據說是桃、李、杏、龍眼、枇杷等果樹,傳說八仙借這裡宴會,遺下許多果核,因此長成這一小塊綠島,就象盒蓋上的鈕子,此岩故名果盒岩。先下深壑,再上崖頂,便能看到周圍平原上的村鎮。岩下寺建於清道光年間,民國時期翻修過,“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1993年重修,現有建築面積8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