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章侯名失傳,據民間傳說,他為官剛直,惠愛君民,奉命由河南光州率軍護送移民入閩,開拓南方山區。當時社會動盪,匪寇猖獗,民心惶惶,章侯組織、訓練了一支武裝力量,掃平匪患,使人民安居樂業。因當時朝政腐敗,章侯無意仕途,整日寄情山水。有一天,他帶一個少年,手持竹杖到安南永大山中遊覽,到了永春、安溪、南安交界處的岱山(大山)地方,流連忘返,遂將竹杖倒插於石縫中,在雞心石上坐化。後竹杖顯靈,竟變青萌芽,復枝繁葉茂,當地民眾遂尊章侯為神,建造廟宇,塑雕金身,廟即名為“石竹”。章侯有求必應,深得鄉民崇奉,並由南宋朝廷封為“武德英侯”。
章侯信仰廣泛流傳,南安洪瀨香火尤勝。林中和先生的《泉州聯話》引《南安縣誌》說,“章侯祠在十九都洪瀨街……每歲春,鄉人往石竹取火,遠近從之者以萬計。”洪瀨章侯祠據說有數處,“後廍宮”就是其中一處。“後廍宮”位於洪瀨鎮後廍角落,規模樣式與“石竹廟”相仿,只是建得更富麗堂皇,廟前還多搭了個戲台。廟門石柱上的對聯“明朝封典廟,府志著明宮”昭示了歷史的輝煌。據附近的老人們介紹,每年三月十六日,合境百姓為章侯慶生日,連唱大戲,熱鬧非常。
明朝永曆年間,閩南有陳姓鄉親渡海往台謀生,遂將章侯信仰帶到台灣。至今嘉義縣六腳鄉有供奉武德英侯的“鳳山宮”,規制也近於“石竹廟”,是灣內地方的當境神廟。據說,陳姓鄉親初來台時,因人丁稀少,常受周圍各大姓欺壓,由石竹廟分爐迎來武德英侯後,章侯保境安民,神功赫赫,使陳氏族人奮興發展,該廟也因而香火不斷。
海峽兩岸同文同種,風俗習慣、民間信仰亦相似,“武德英侯”崇拜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