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溝村

石碑溝村

石碑溝村,隸屬於撫寧縣台營鎮,全村由弓家溝、上溝、下溝和四隊4個自然村組成,共175戶、570餘口人。耕地面積僅有306畝,全是山坡地,山場面積5000餘畝,其中荒山面積占到一半。該村為省級貧困村,2009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200元。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隸屬於撫寧縣台營鎮,全村由弓家溝、上溝、下溝和四隊4個自然村組成,共175戶、570餘口人。耕地面積僅有306畝,全是山坡地,山場面積5000餘畝,其中荒山面積占到一半。該村為省級貧困村,2009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200元。

村中資源

作物以玉米、穀子、大豆為主,產蘋果、梨、栗子、核桃等各種乾鮮果品。絨山羊養殖初具成效。村北有明長城。

村名由來

地名資料記載,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至1398年),劉姓由遵化遷此定居,而後建村,因坡下有一分界石碑,故名。

風土人情

石碑溝村很小,並且村民分散居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山村。村子緊依長城,長城之外即我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隔河頭鄉羅漢洞村。

村北的長城腳下。界嶺口以西、黑龍溝以東的這段山脈叫做程山,程山之上的這段長城當年修築的時候即在石碑溝村北預留了一個拱門通往青龍滿族自治縣。

"這裡曾經有過兩棵‘紅娘子’樹,一棵梧桐樹,都很粗壯,可惜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都被砍倒了。”環顧四野,是一塊近一畝地大小的平整地塊,若整個地塊都屬於這座廟宇的範圍,那么這座廟宇當年的規模不會太小。可惜的是當年的盛景不再,甚至連廟宇準確的名字都已被村人所遺忘。

更遠處,有一座圓形的高丘聳立,張密田告訴我們,當地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圓墩倒半拉,老方家出了個方鎧甲”。這個方鎧甲,恰恰是我們曾經走訪並且報導過的撫寧縣大新寨鎮程家溝村人氏,雖無家族背景,但卻武藝高強,中過武舉人。至於這句民間流行的順口溜如何形成以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深意則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方鎧甲武藝高強、聲名顯赫,而這樣的人物的出場通常都會驚天地、泣鬼神、引發自然界的一些神異反應,所以才會導致“圓墩倒半拉”吧。這樣的說法雖然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村民對方鎧甲之類英雄人物的崇拜與敬畏心理。

石碑溝村與程家溝村雖然分屬兩鎮,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卻是緊密相鄰,所以鄰村的顯赫人物出現在這裡的民諺俗謠之中不足為奇。令人驚奇的是接下來張密田告訴我們,“圓墩”之下埋有一口銅鍋,在這裡埋下銅鍋的緣故是為了鎮住此處風水。

在地下深處埋入銅鍋,並加築高台保護,是當初此處寺廟內的僧人所為。這座“圓墩”得以長久保存至今,一直未遭到盜挖,在某種角度來說,其本身的堅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盜挖求財者的腳步。“圓墩”高大堅固,夯土外部皆砌以青磚,與長城沿線獨立的烽火台外部構造十分相似。

長城腳下是梯田

我市境內明長城長度經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為223.1公里,在這些長城中,不論是闢為景區的角山長城董家口長城,還是所謂的義院口、拿子峪等處未經開發修繕的“野長城”,沒有一處不是逶迤盤旋在形勢險要的崇山峻岭之上。

石碑溝村這裡的長城卻十分奇特,雖也處在山脊之上,蜿蜒曲折,但是長城腳下即為一塊連著一塊的大片梯田。

長城常見,梯田也常見,可是又有誰曾見長城與梯田如此親近呢?大片的梯田直接修到了長城腳下,無數塊梯田如波浪般,盤旋飛舞,緊依長城。種滿希望的暖暖梯田,與布滿歷史滄桑的凝重長城“零距離”接觸,使得冰冷的長城也因此有了幾許溫情。

梯田旁、山坳間,有許多梨樹,正值梨花盛開,一片素雅馨淡,李白的詩句“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恰恰契合此時此景。

踏上這段長城,張密田的話匣子打開,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便在我們面前展開。他手指西段一座敵樓,對我們說,“由此向西的那座敵樓為了阻擋關外的韃子,所以有一扇鐵門。再向上看,那座較為完好的敵樓,我們叫做‘十二樓’。”至於為何叫做“十二樓”,張密田沒有給出答案。我們暗自猜度,也許是從被譽為“京東首關”的一片石關(即九門口)排序得來的吧?

張密田又告訴我們,程山山巔那座敵樓還有“人馬平安”“天下太平”的字樣,刻在券門左右的條石上。不過應該在此指出的是,近年來長城文字磚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據我市長城專家郝三進統計,在我市發現的長城文字磚計有24種之多,這些文字磚大多記載了燒制長城磚的年代與燒制磚窯所在地,另外就是一些寄託了人們美好願景的文字。

所有這些文字都為長城的研究、保護、開發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材料。

石碑溝段長城山勢平緩,沒有拿子峪等處長城所處的山勢那么險峻,因此關城比較容易突破,石碑溝以東的旱水關附近敵樓外牆布滿彈痕,並且在內部留有侵華日軍當時所刻字跡,這裡成為長城抗戰的戰場之一,日軍最後亦由此侵入關內。

現在由於界嶺口至石碑溝這段長城攀爬難度相對較低,並且敵樓較多,部分敵樓保存得較為完好,因此這裡也成為各地“驢友”遊覽長城、徒步穿越的首選之地。

此段長城底部均為條石墊底,內部夯土,中上部外覆青磚。登上這段長城,遠近景色一覽無餘。只見敵樓密布,卻大多已經殘破不堪。遠去了鼓角爭鳴,同時歲月也滄桑了容顏,許多青磚就任意地散落在腳下,荒草又從磚石瓦礫間昂然挺立出來,訴說著年復一年的長夜孤寒。誰又能知道那一座座千瘡百孔的敵樓,記錄了多少金戈鐵馬的征伐屠戮,雄渾悲壯的世事浮沉?

石碑無處尋遺蹤

從長城上下來,來到村里,繼續尋訪村中的歷史遺蹟。我們尤其希望可以看到石碑溝之所以得名的那塊石碑,但是張密田告訴我們,就連生於斯、長於斯的他也未曾親見。不過,據說石碑就立在下溝的一座小石橋的下邊,天長日久,很可能是被埋了起來。

張密田首先領我們觀看了一株有三四百年歷史的大核桃樹,核桃樹生長在路旁的一個山坳里,因為核桃樹本身發芽較晚,我們看到的只是一株光禿禿的大樹,枝杈繁多,樹冠巨大。看過核桃樹,繼續前行,又見到廢棄在路旁的磨盤,磨盤巨大,磨損嚴重,仿佛嗅得到歷史的味道。

來到石碑所在的位置,可惜的是這裡早已找不到石碑存在的一點證據和影子。但是附近的兩塊巨石外貌奇特,非常引人注意。石頭很大,竟然是由無數的大小石塊組成,仿佛是用膠水粘起來似的。巨石旁有一塊高地,有兩株黑棗樹生在石頭罅隙之間,遠望是兩株,走近細看才發現竟然是一株樹,一樹兩乾,根部緊緊相連。張密田告訴我們,村里人都說這兩株樹是“雙胞胎”樹。

石碑溝村裡的石頭大多呈暗褐色,據撫寧縣國土資源局發布的《撫寧縣礦產資源規劃》顯示,經過針對這一帶的地址勘察,證實這裡富含銅礦。遺憾的是,這裡村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富裕。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村民開始越來越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留在家裡,而是勇敢地選擇出去闖蕩。勞務輸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我們堅信:終有一天,這裡的村民會過上富裕安康的日子;終有一天,石碑溝的春色會蕩漾在每一個村民的臉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