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展溝村歷來為建政之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特有人文景觀,泰山宮、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洪門寺、王氏祠堂、牆裡廟、地下運兵道、橋上樓、樓上樹等,特別是傳承了展溝數百年的花燈九曲黃河燈陣,並於2008年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展溝村特有文化:民眾喜聞樂見的泗洲,花鼓燈戲、舞獅虎、高蹺汗船、鑼鼓十八翻等當地獨特文化。
日月流轉,世事滄桑。在鎮黨委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對展溝村做了總體規劃,“東善、西展、南擴、北限”,修復泰山宮,開發完善花燈九曲黃河燈陣,規劃恢復老大街原貌。把展溝建設形成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古玩購物的“三位一體”的金三角地帶。與南面的迪溝、八里河,北面的闞疃相連。形成皖北地區利穎路的旅遊縱貫線的一顆亮點。
展溝原屬鳳台縣管轄,現劃歸利辛縣,地處三縣交界(原為阜、鳳、潁),也可說三市交界(阜陽、淮南、亳州)。原來的展溝集水陸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每逢二月十五廟會,鄰縣近省客商雲集參加物資騾馬交流大會,並進陣觀看展溝人精心製作、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花燈九曲黃河陣》,大會歷時七天,有效推動展溝的集市貿易繁榮發展,展溝也因此享譽四方,與“銀闞疃”齊名,被八方客商譽為“金展溝”。
由於時代變遷,展溝集文物大多被毀壞,給我們留下很多遺憾。
人文景觀
展溝集北有泰山宮、淥淥井、上馬台,中有牆裡廟、橋上樓,南有洪家(現王家王兆瑞)花園,東有五孔大石橋、王家祠堂,西有孤堆塘。
很早以前,展溝集叫展洪集(因街面建在展、洪兩大家族的溝塘土堆之上得名)。因展姓家族為躲避洪水經常搬家,從而離開展洪集,遷往現潁上縣、陳橋鎮展圩一帶(展溝南4公里),後來分支為展趙莊、後展莊(展姓人口達千人);而洪家受明初“洪門寺”一案牽連,被朝廷滿門抄斬,滅了門戶。現展姓家族居住在展溝集的只有展興國、展興魯兩戶。
展溝集北頭原有一條斜路(現已挖斷),經過一里橋、二里橋、萬大橋(坐落在老蘇溝上,現改名為新橋)向北,是古時通往山東、河北的大路(也稱官道)。廟前巷(廟前街)向西一條大路,是通往河南的必經之路。集南頭出了大街,便是通往潁上、正陽關、壽春(即壽縣)等地進山經商通道。
從街中心至東街口,經過石亭,緊靠集埠處有一座五孔石條大橋(即老西淝河大橋),橋西南邊有一塊石碑,碑文記載了有關大橋的建造情況;橋上有石欄桿,橋墩上有石刻的大神龜,橋下西淝河裡,往返於鳳台、淮南、蚌埠等地的經商船隻往來不斷;橋面上的石條,經過歷代經商者推小獨輪車販運米、面、油、鹽、布匹等的碾壓,留下了清晰可辨的溝溝道道車轍印痕(大橋在抗日戰爭時期被炸毀,橋上石條大多用於修建蘇溝閘),可見當年展溝集的而貿繁榮。
西淝河是展溝集對外商貿的東大門,未改道以前的西淝河,在集東頭灣灣套套、洄曲宛轉,可謂是九曲迴腸、洄曲淝水,南來的、北往的、東去的士農工商,多泊宿在展溝的東河灣,夜幕降臨時,集上大街小巷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生意興隆、熱鬧非凡,加之河灣泊船上掛起一串串紅燈籠,襯托出一派繁榮的古老集市兩貿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