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與永泰縣、仙遊縣三縣交界處,地處戴雲山脈中段,主峰海拔1782米,由石牛山、岱仙、滻溪3個景區組成。
石牛山是一座復活式破火山,它代表了東南沿海白堊紀最後一期的火山噴發,其類型、規模、內容等方面在中國乃至全球均具有典型代表性,蘊含了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塊與亞洲大陸板塊相互作用及深部作用過程的重要信息,可為研究亞洲大陸邊緣動力學提供火山學與岩石學的證據。石牛山火山產物涵蓋了不同岩相的岩石,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學、岩相學、火山構造學等學科的天然博物館;它一系列的典型地質遺蹟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是一座天然的破火山立體模型。
研究顯示,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蹟還包括水蝕花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積地貌、晚白堊紀石牛山組層型剖面、粒狀碎斑熔岩、潛火山岩的垂直分帶及瀑布、溪流等。
石牛山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遺蹟,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旅遊價值,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重要遺產。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將建設成集地質科普、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更好地展示地質奧妙的獨特魅力,更好地發揮科普宣傳的重要作用,打造成海峽西岸生態休閒旅遊區。
石牛山2003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2005年9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成為我國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解讀
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處於歐亞板塊東南緣的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浙閩粵火山岩帶的中段,在漫長的地質演化歷程中,經歷複雜的地質作用,形成了火山岩、潛火山岩及火山構造等多種多樣的地質遺蹟,構成區內較複雜的地質構造格局,並發育豐富的既有科學研究價值又有美學價值的地質景觀。主要地質遺蹟有:水蝕花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積地貌、石牛山復活式破火山口、晚白堊世石牛山組層型剖面、粒狀碎斑熔岩、潛火山岩的垂直分帶及瀑布、溪流。
石牛山水蝕花崗岩石蛋地貌在國內同類型岩石地貌相比極為特殊,是大自然賦於人類的一大奇觀:槽脊相間相連,臼穴遍布,象形石栩栩如生。該類型地貌對於豐富地貌學的研究內容、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乃至全球古近紀以來地殼運動、古氣候與古環境的變化等,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粒狀碎斑熔岩系由福建地質工作者首先發現並命名的一類特殊火山岩;石牛山復活式破火山機構火山岩相發育、岩石類型眾多、環狀放射狀斷裂發育,代表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動衰亡階段的最後一期火山噴發,它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其類型、規模、內容等方面在我國乃至全球均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人類研究中生代火山的一座寶庫。它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中的傑出代表,可為研究亞洲大陸邊緣動力學提供火山學與岩石學的證據;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學、岩相學、火山構造學等學科的天然博物館。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有龍泉洞、飛鳳石、老龜征途等景點百來處。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家珍貴樹種鬱鬱蔥蔥,山中名觀——石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聖地,流傳著甚為廣泛的神奇故事。極頂看日出,雲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絕佳地方,2001年元月1日6時47分,福建省第一縷新世紀曙光就照耀在頂峰“演法台”上。復旦大學著名學者蔡尚思教授譽之為“天下第一奇石山”。石牛山是個典型完整的放射狀的火山塌陷盆地,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構成豐富多姿、奇妙無窮的岩石山洞。加上人們賦予種種的神話傳說,使這一自然景觀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懸立如碑坊,如城門,有的如筆架、如臥榻、如花朵、如飛鳳等各種動物。這裡洞群密布,大小多達一百多處,洞中有洞,迂迴曲折。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永泰道人張自觀、仙遊道人肖朗瑞和閩清道人章朗慶曾在此斗魈魅。岩石上數十處的腳印、指印以及劍插石、鐵砧石、洗劍泉、石面盆、演法自等遺蹟。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揭碑開園,對德化縣做好地質遺蹟資源保護,提升該縣旅遊品牌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給德化縣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