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虛

石清虛

”叟曰:“既然,石固在是。 ”老者說:“既如此,那石頭就在原來的地方。 ”邢雲飛進房一看,石頭已經在原來的地方。

基本信息

選自《聊齋志異》卷二十四。

原文

邢雲飛,順天人。好石,見佳不惜重直。偶漁於河,有物掛網,沉而取之,則石徑尺,四面玲瓏,峰巒疊秀。喜極如獲異珍。既歸,雕紫檀為座,供諸案頭。每值天欲雨,則孔孔生雲,遙望如塞新絮。
有勢豪某踵門求觀。既見,舉付健仆,策馬徑去。邢無奈,頓足悲憤而已。
天津老版聊齋連環畫封面《清虛石》
仆負石至河濱,息肩橋上,忽失手墮諸河。豪怒,鞭仆。即出金雇善泅者,百計冥搜,竟不可見。乃懸金署約而去。由是尋石者日盈於河,迄無獲者。後邢至落石處,臨流於邑,但見河水清澈,則石固在水中。邢大喜,解衣入水,抱之而出。攜歸,不敢設諸廳所,潔治內室供之。一日有老叟款門而請,邢託言石失已久。叟笑曰:“客舍非耶?”邢便請入舍以實其無,及入,則石果陳几上。愕不能言。叟撫石曰:“此吾家故物,失去已久,今固在此耶。既見之,請即賜還。”邢窘甚,遂與爭作石主。叟笑曰:“既汝家物,有何驗證?”邢不能答。叟曰:“仆則故識之。前後九十二竅,孔中五字云:‘清虛天石供。’”邢審視,孔中果有小字,細如粟米,竭目力才可辨認;又數其竅,果如所言。邢無以對,但執不與。叟笑曰:“誰家物而憑君作主耶!”拱手而出。邢送至門外;既還,已失石所在。邢急追叟,則叟緩步未遠。奔牽其袂而哀之。叟曰:“奇哉!經尺之石,豈可以手握袂藏者耶?”邢知其神,強曳之歸,長跽請之。叟乃曰:“石果君家者耶、仆家者耶?”答曰:“誠屬君家,但求割愛耳。”叟曰:“既然,石固在是。”入室,則石已在故處。叟曰:“天下之寶,當與愛惜之人。此石能自擇主,仆亦喜之。然彼急於自見,其出也早,則魔劫未除。實將攜去,待三年後始以奉贈。既欲留之,當減三年壽數,乃可與君相終始。君願之乎?”曰:“願。”叟乃以兩指捏一竅,竅軟如泥,隨手而閉。閉三竅,已,曰:“石上竅數,即君壽也。”作別欲去。邢苦留之,辭甚堅;問其姓字亦不言,遂去。
積年余,邢以故他出,夜有賊入室,諸無所失,惟竊石而去。邢歸,悼喪欲死。訪察購求,全無蹤跡。積有數年,偶入報國寺,見賣石者,則故物也,將便認取。賣者不服,因負石至官。官問:“何所質驗?”賣石者能言竅數。邢問其他,則茫然矣。邢乃言竅中五字及三指痕,理遂得伸。官欲杖責賣石者,賣石者自言以二十金買諸市,遂釋之。
邢得石歸,裹以錦,藏櫝中,時出一賞,先焚異香而後出之。有尚書某購以百金,邢曰:“雖萬金不易也。”尚書怒,陰以他事中傷之。邢被收,典質田產。尚書托他人風示其子。子告邢,邢願以死殉石。妻竊與子謀,獻石尚書家。邢出獄始知,罵妻毆子,屢欲自經,皆以家人覺救得不死。夜夢一丈夫來,自言:“石清虛。”戒邢勿戚:“特與君年余別耳。明年八月二十日昧爽時,可詣海岱門以兩貫相贖。”邢得夢,喜,謹志其日。其石在尚書家,更無出雲之異,久亦不甚貴重之。明年,尚書以罪削職,尋死,邢如期至海岱門,則其家人竊石出售,因以兩貫市歸。
後邢至八十九歲,自治葬具,又囑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遺教,瘞石墓中。半年許,賊發墓劫石去。子知之,莫可追詰。越二三日,同仆在道,忽見兩人奔躓汗流,望空投拜,曰:“邢先生,勿相逼!我二人將石去,不過賣四兩銀耳。”遂縶送到官,一訊即伏。問石,則鬻宮氏。取石至,官愛玩欲得之,命寄諸庫。吏舉石,石忽墮地,碎為數十餘片。皆失色。官乃重械兩盜論死。邢子拾碎石出,仍瘞墓中。
異史氏曰:“物之尤者禍之府。至欲以身殉石亦痴甚矣!而卒之石與人相終始,誰謂石無情哉?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非過也!石猶如此,何況於人!”

譯文

邢雲飛是順天人。喜歡(收藏)石頭,遇見美石不惜重金收購。某天(邢雲飛)在河中捕魚。有一個東西掛在網上,沉甸甸的便取來一看,(原來)是一塊一尺見方的石頭,四面紋路玲瓏精巧,似峰巒綿延秀美。(邢雲飛)大喜過望,如獲至寶。等回到家中,他用雕花紫檀作石頭的底座,把石頭擺放在桌子上。每當到了天要下雨的時候,石頭上就似乎要升起雲彩一樣,遠遠看去好像填滿了新棉一般。
有一個豪強登門求觀奇石。等他看過之後,就回身遞給強壯的僕人,上馬飛奔而去。邢雲飛無可奈何,只得頓足悲憤。那個僕人拿著石頭跑到了畔,就在橋上休息一下,卻忽然失手將石頭掉入河裡。那豪強(因此)大怒,用鞭子抽打僕人。(豪強)隨即用錢僱傭會游泳的人,想盡千方百計去搜尋石頭,然而怎么也找不到。於是,他在寫下懸賞尋石的告示後離開。從此,(雖)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河中尋石,卻一無所獲。
後來,邢雲飛來到落石之處,在岸上面對著潺潺河水,只見那河水清澈見底,原來石頭就在水中。邢雲飛大喜,脫去衣服下水,(然後)抱回石頭上岸。
邢雲飛帶著石頭回家後,不敢把石頭擺在廳堂里,(便)打掃乾淨內室來擺放石頭。某天,一個老者登門索要石頭,邢雲飛託辭說石頭早就丟了。老者笑著說:“不就在你屋子裡嗎?”雲飛便請老頭進屋查證到底有沒有。當他們走進廳堂,石頭果然被擺放在茶几上。邢雲飛目瞪口呆,不能言語。本來放於內室的石頭怎么會出現在廳堂之上呢?老者撫摸著石頭說:“這本是我家的舊物,早年遺失,現在(才知道)原來它在這裡呀!既然看見了它,就請(你)立刻(把它)還予(我)吧。”邢雲飛為難極了,(不願交出石頭),便和(老者)爭著要做這塊石頭的主人。老者笑著說:“既說是你家的東西,你怎么證明呢?”邢雲飛無法回答。老者說:“老朽原本就能分辨它的。它前後有九十二個孔,每孔中寫有五個字:‘清虛天石供’。”邢雲飛仔細一看,孔中果然有小字,粟米大小,要仔細看才能辨認。其它的孔也皆是如此,果真與老者說的一樣。邢雲飛不知說什麼好,可就是抱著石頭不願交出。老者笑著說:“別人家的東西,是憑你想要就能要的嗎?”說完便作揖告辭而去。
邢雲飛送老者出門,待回來後就發現石頭不見了。邢雲飛急忙去追老者,老者慢慢前行尚未走遠。邢雲飛扯著老著的衣服,向老者苦苦哀求,想要回石頭。老者說:“奇怪了!一尺見方的石頭,我怎么能藏在身上呢?”邢雲飛知道此人有道行,硬拉是著老者回家,長跪不起而祈求得到那塊石頭。老者就說:“石頭到底是你家的,還是我家的?”邢雲飛說:“的確是你家的,只是想求你把它送給我。”老者說:“既如此,那石頭就在原來的地方。”邢雲飛進房一看,石頭已經在原來的地方。老者說:“天下的寶貝,應當給愛惜寶貝的人。這塊石頭能夠自己選擇主人,我也很喜歡。但是它急著現身於世,卻還有劫數未消除。我本想將把它帶走,三年後再送還給你。你既然想留下它,定會減三年陽壽,如此它才可以與你始終在一起,你願意嗎?”邢雲飛答:“願意。”老者用兩指在石頭上點住一個孔,孔像石頭一樣軟,手指離開了,孔就閉上了。連閉了三個孔才停止。老者說:“石頭上孔的數目就是你的陽壽。”說完老者就告辭。雲飛執意要留下老者,老者堅持要走。邢雲飛問老者的姓名他也不說就走了。
過了一年多,雲飛有事外出,夜晚又小偷光顧。別的沒偷,只偷走了石頭。雲飛回來後,悲傷欲絕。到處詢問打探,都杳無訊息。幾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報國寺見到一個賣石頭的正在賣他的那塊石頭。雲飛就上前認領。賣者不願意,於是背著石頭去見官。官爺問:“你們說石頭是自己的有什麼憑證?”賣石的人能說對石頭上的孔的數目。雲飛問他還知道什麼,賣石的人就無言以對。雲飛才說出石上每孔中的五個字以及石上的三個指印。終於把這個官司打清了。官爺命人棒打賣石者,賣石者說他是用二十兩銀子從集市里買的,才得以免罪釋放。
雲飛帶著石頭回家,將石頭用綢緞包裹藏在盒子裡。偶爾拿出來欣賞,都要先焚一爐好香而後才拿出。有一個尚書想用百兩銀子來買,雲飛回絕他說:“即使給我萬兩銀子我也不賣。”尚書火了,暗自設計陷害他。雲飛被關押,田產被典賣。尚書托別人暗示雲飛的兒子。雲飛的兒子告訴雲飛,雲飛願意以死保石。雲飛的妻子偷偷跟兒子商量後,把石頭獻給尚書。雲飛出獄才知道這件事,痛罵妻子棒打兒子,幾次想自盡,都因為家人發覺而救下。夜晚雲飛夢見一個男人來跟他說自己是石清虛,叫他不要害怕。他說:“我只是與你分別一年多,明年八月二十日下午,擬可以到海岱門用兩貫錢把我買回。”雲飛做得此夢,很高興,牢記約定的日子。那塊石頭在尚書家,再也沒有下雨前出雲的異景,久了尚書也不把石頭當寶貝了。第二年,尚書因罪降職,不久便死了。雲飛按照約定來到海岱門,就見尚書家僕人偷那塊石頭出來賣,雲飛於是用兩貫錢買下了石頭。
後來雲飛活到了八十九歲,為自己準備好了棺木,又叮囑兒子在他死後一定要用那石頭陪葬。等他死了後,他兒子按照他的遺言,把石頭埋於墓中。半年多,一個盜墓賊挖開雲飛的墓偷走了石頭。雲飛的兒子知道了後,卻不知道該怎么去找回石頭。過了兩三天,他同僕人在路上,忽然看見兩個人奔逃狼狽,汗流浹背,對著天空叩首,說:“邢先生,你別逼我們了!我們倆把這石頭偷去,不過賣了四兩銀子而已。”雲飛的兒子於是將這兩人送到官府,一審訊他們便招認了。問他們石頭到哪裡去了,他們說賣給了一個性宮的。官爺命人去取來了石頭,官爺喜歡得很想占為己有,命人把它收到官庫里。衙差搬起石頭,石頭忽然掉到地上,摔碎為十幾塊。大夥都愣了。官爺於是用重刑將兩個盜墓賊處死。雲飛的兒子撿起碎了的石頭回家,還是將碎石埋到雲飛的墓里。
我這么認為:“最好的東西往往就是禍害的根源。到了想以命殉石就太痴了!而那塊石頭與人相伴始終,誰說石頭沒有感情啊?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真不是誇張的說法!石頭都這樣,何況人呢!”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歲,字留仙,身長1.9米,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8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2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經歷 蒲松齡的一生到外地旅遊較少,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馬瑞芳教授在山東大學的演講 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毫無疑問,白話長篇小說《紅樓夢》。如果再問:哪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和《紅樓夢》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紅樓,一短一長,一文一白,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 《聊齋志異》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它還是世界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經常讓漢學家感到驚奇。 家徒四壁婦愁貧 蒲松齡一生,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曆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藥,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清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藥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對自己出生的描寫。我國古代作家很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么不得志,這么窮困,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世。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當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松齡三苦並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商,家裡是小康之家。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家了。為什麼分家?因為家庭矛盾。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松齡曾經在他的書裡面說過這樣的話:“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家的結果是蒲松齡分到農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只好借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只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松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於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村國小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家裡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里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蒲松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麼程度呢?“家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裡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裡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裡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我怎么樣養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松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麼親,你怎么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家丁,我就是你護駕的將軍,你也得放我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鬆,好像是兩個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之苦。學習蒲松齡可以明白,聯想及想像才是寫小說的關鍵!

關於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另有相關同名電視劇和電影等。

關於聊齋的評價

紀曉嵐:“才子之筆,莫逮萬一。”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