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
石泉古縣城坐落於漢江北岸石質高地,東臨紅河(紅花溝)、南依漢江、西接饒峰河、北枕珍珠河,呈現出“秦巴拱衛、四水繞城”的壯麗景象。周邊的銀屏秋月、漢江晚渡、石磨漁梁、馬嶺朝陽、饒峰夕照、煙波靈洞、天池瑞蓮、霹靂神峰為石泉八景名勝。
歷史
據史書記載,夏屬梁州、商周為庸、春秋屬楚、戰國歸秦,秦漢以來先後設定安陽、晉昌、長樂、魏興、永樂等郡縣。
西魏廢帝元年(552年),因“城南石隙多泉”而更名石泉。
東晉元帝(公元317—323年)為控制川陝流民“於東陽川(今縣城)置晉昌郡”‘。
北周武成二年(561年)“遷魏興郡(轄石泉縣)至東陽川”。
保定三年(563年)“遷石泉縣治入郡城”,石泉古縣城作為郡縣治所至今已有1680餘年的歷史。
人文
石泉古城曾經是個很有人氣的地方。街市原本臨江而建,先民自古逐水而居,於是也就有了池河蓮花古渡、後柳油房坎、喜河梅湖街、熨斗筒車壩和兩河三縣鎮等水旱碼頭與古城枝蔓相連。過去的歲月里,千年古城和這些古鎮一道艱難地演繹著一段如花季盛開的歷史,宛如深巷中的陳年佳釀,久而彌香。如今,明清古街和東西城門修復如舊,青石鋪就的古街上店鋪林立,商販遊客熙熙攘攘,煥發出一股勃勃生機。矗立城中的禹王宮、江西會館等標誌性建築修復完好,風韻猶存;仄長仄長的水巷、戴家巷、簧學街、常勝巷依然幽深,古色古香;老字號的楚蜀客棧、書畫幀裱、推拿理療和最新流行的夾克T恤、麻辣燒烤、吹拉彈唱交融在一起,全面恢復了古城的活力。
禹王宮
禹王宮始建於唐代,明弘治年間擴建後彩繪禹王塑像,增修萬壽宮(即江西會館)。現存禹王宮和江西會館重修於清道光年間,牆體青磚上全部鐫刻有“禹王宮”、“江西會館”標識,極為罕見。禹王宮氣勢宏偉,雕樑畫棟,巧奪天工,殿門前座落著兩個大石龜,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宮頂梁懸姜公亭,浮雕的飛禽走獸和龍生九子神態各異,排列有序;宮內留存大量壁畫,展現了大禹治水的艱難歷程,為珍貴的文史資料。因史書記載“禹生石泉”,當地百姓便於每年六月六(大禹生日)舉辦禹王會。這一天無論街坊里巷、道觀庵堂,乃至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熱鬧一番,民眾朝奉禹王后相繼開展潑水祈福、舞草把龍、玩社火、演皮影戲等活動,往往通宵達旦。據考證,自宋代開始至解放初期,此俗在石泉廣泛流傳,並保留了諸如香爐、蠟台、鑼鼓、皮影、草把龍、禹王雕像等文物,實為石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