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嶺鎮[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下轄鎮]

石嶺鎮[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下轄鎮]

石嶺鎮隸屬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位於鐵東區東南部,距四平市區30公里。東與公主嶺市、伊通縣隔二龍湖相望,西與葉赫滿族鎮相鄰,南與遼寧省西豐縣相交,北與鐵東區市區相依。鎮中心位置為東經124°40′,北緯43°05′。鎮域面積330.1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萬人(2012年)。石嶺鎮是吉林省首批“十強鎮”。200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鎮。2012年,石嶺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5億元,鄉鎮經濟蓬勃發展。主要景點為二龍湖。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鎮政府鎮政府
明代晚期,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滿族祖先)南遷,部分氏族定居於葉赫河(今葉赫鎮)流域,立葉赫部落,以漁獵為生,石嶺始有人跡。
1681(康熙二十年),盛京(瀋陽)至烏拉(永吉)驛道開通後,石嶺沿途,遊民聚增,漸成屯落。
清初為禁墾圍場。1803年(嘉慶8年)放禁招墾,山東、河北大量移民流入,人口聚增,闢地日廣,屯落漸大。當時移民中有王姓人專賣火勺(粘餅)居住在東嶺下,故名火勺嶺,後又叫火石嶺。
1912年(民國元年)石嶺歸伊通縣公署第六區(今哈福)所轄。
1939年(康德6年),石嶺從伊通劃歸四平省梨樹縣。
1945年設梨東縣,石嶺為梨東縣石嶺區。
1948年5月,石嶺為梨樹縣十一區人民政府駐地。
1958年2月,石嶺為鄉。
1958年9月,梨樹縣成立9個人民公社,其中有石嶺公社。
1965年5月,從石嶺公社中分建石嶺鎮。
1969年6月,鎮社合併為石嶺鎮人民公社。
1978年1月,第二次分建石嶺鎮。
1991年12月,鄉鎮合併為石嶺鎮。
2010年11月石嶺鎮由梨樹縣劃歸四平市鐵東區管轄。

行政區劃

2012年,石嶺鎮轄石嶺村、塔子溝村、哈福村、石河村、十里堡村、姜家窪村、大孤家村、小孤家村、二龍村、王家溝村、梨樹溝村、雲盤溝村、耿老村、莫盤溝村、郭家村、趙家溝村、佘家村17個村,11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二龍湖大壩二龍湖大壩
石嶺鎮地處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東南部,距四平市區30公里。鎮中心位置為東經124°40′,北緯43°05′。東與公主嶺市、伊通縣隔二龍湖相望,西與葉赫滿族鎮相鄰,南與遼寧省西豐縣相交,北與鐵東區市區相依。全鎮總面積為330.1平方公里,占鐵東區總面積的36.91%。

氣候

石嶺鎮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3℃,極端最高氣溫34.8℃,極端最低氣溫-32.9℃,相對濕度73.3%,年平均降雨量548.7毫米,最大暴雨強度99毫米,全年盛行西南風,最大風速23米/秒,年平均無霜期145天,年平均日照2840小時。

地形地貌

石嶺鎮地處半山區,系長白山支脈、哈達嶺余脈;地形東西長,南北窄。東西兩部地勢較低,中間較高,比降為3.3%,谷面海拔276.8米,東西最長50公里,南北最長12.5公里,是一個不規則而又中間凸起的長方形地帶。境內山嶺連綿起伏、縱橫交錯,故稱“七山一水二分田”。主要山峰有二龍山、大架山、東山、塔子山等,塔子山為石嶺鎮最高山峰,海拔398米。

水文

石嶺鎮境內大小河流幾十條,主要河流有二龍湖、東遼河、耿老河、石嶺河、哈福河。其中,二龍湖位於二龍村東南部的南崴屯南山腳下,湖底原為赫爾蘇城址,是舊時公主嶺至遼源、伊通至開原的要衝,1942年日偽在孤家子鎮生產稻米時建設,光復前合龍蓄水。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使用。1958年經水利部批准擴建,1966年竣工,最大水面170平方公里,蓄水量17.6億立方米,是以防洪、除澇、灌溉為主,輔助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

土壤

石嶺鎮土壤類型較多,有山地石質土、灰棕土、石灰岩土、棕壤、白漿土、草甸土、坡積土、沖積土、沼澤土、水稻土等十大類。

自然資源

農作物

石嶺鎮石嶺鎮
石嶺鎮主要種植的農作物以玉米、大豆、水稻為主,其次為高粱、穀子、小麥等。經濟作物有葵花籽、甜菜、花生、蓖麻、烤菸、瓜果等。

水產資源

石嶺鎮水產資源豐富,有鯉魚、草魚、銀魚等,主要產於二龍湖和人工養魚池。

林業資源

石嶺鎮是天然森林植被區,有蒙古柞、山楊、楓樺、山榆、黃鳳梨、山槐、胡桃楸組成的次生闊葉混交林,還有人工栽植的華山松、落葉松、黑松、樟子松、紅松和各種果木林;灌木林有榛子、胡枝子和人工栽植的紫穗槐;草本植被有大、小葉樟、狗尾巴草、羊胡草、高山蒿及鈴類、百合、蕨菜等林下植被;藥材有防風、艾蒿、益母蒿、車前籽、蒲公英、柴胡、桔梗、地龍骨、細辛、白勺、五味子等幾十種。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以黃鼠狼、刺蝟、松鼠、野兔、山貓居多,狼、狐狸較少。野生禽類主要有蒼鷺、綠頭鴨、斑嘴鴨、鴛鴦、野雞、鵪鶉、鷹、啄木鳥、飛龍以及百靈科、雀科類鳥禽。

礦產資源

鎮域內非金屬礦物資源豐盛,主要有頁長岩、石灰石、青石、花崗岩等。

經濟狀況

概況

石嶺鎮石嶺鎮
石嶺鎮黨委、政府以加快“三區兩城一帶”(建材工業園區、鹿產品加工園區、科技環保工業園區;石嶺鎮老鎮區、塔子溝新城結合區;旅遊經濟帶)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石嶺鎮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技術、生態、旅遊等產業。2012年,石嶺鎮地區生產總產值實現15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1億元、7.1億元、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0%、20%。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5億元,比2011年增長15.48%。

第一產業

石嶺鎮石嶺鎮
以種植業、畜牧業等傳統農業為主。2011年,一產增加值36000萬元。
石嶺鎮黨委、鎮政府發展石嶺鎮哈福村梅花鹿產業園區,現已經成立了梅花鹿產業協會,由吉春製藥、哈福鹿場及個體飼養者56個單位組成。

第二產業

2011年,二產增加值達到130000萬元。
以水泥、軋鋼等建材行業為鎮的主要支柱產業。全鎮水泥年產量達到了165萬噸,建築石、石灰石等年產量達到了360萬立方米,鋼材產量達到了20萬噸。建材產業發展同時帶動了運輸、餐飲和配套產業。十一五期間,全鎮共引進資金9.6億元,投資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吉林省拓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春昌馳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

第三產業

2011年,石嶺鎮三產增加值總計31000萬元。以傳統的商貿流通和交通運輸為主,旅遊業的業態以初級形態、小規模散落分布的農家樂為主。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全鎮總戶數13250戶,總人口約4萬人,男性約2.24萬人,女性1.76萬人,非農人口8092人。其中,鎮區人口12720人,內含外來常住3420人;農業人口32370人。

民族

石嶺鎮是個多民族聚集區,漢族人口約占91%。少數民族有朝鮮、壯、回、滿、蒙等,以滿族居多。2012年末,全鎮滿族人口3236人,占全鎮少數民族總人口93%。

交通

石嶺鎮周邊交通條件良好,鐵路和303國道穿越石嶺鎮域並通往遼源市,臨近哈大高速和高鐵。

社會事業

市政設施

石嶺鎮通信光纜覆蓋全鎮,交換機容量10600門,實裝電話5727部。現有自來水廠一座,工業給水站年供水量10萬噸。變電所電壓等級66千伏,主變容量30000千伏安。加油站3座。

教育事業

2012年,石嶺鎮有學校10所。其中,高中1所,在校生207人;國中1所,在校生871人;國小8所,在校生1315人。有教師48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320人。

醫療衛生

2012年,石嶺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醫務人員160名,有床位60張。村衛生所17個,鄉醫23名。醫療服務對象總數達到約4.3萬人次。轄區內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1076人,參合率達99%,受惠合作醫療農村患者16022人次。

文化事業

石嶺鎮利用農家文化大院組織民眾在農閒時節開展文化、體育活動。
正月,組織送戲下鄉活動;國際三八婦女節,到敬老院開展文藝演出;中秋節,鎮裡舉辦中秋晚會;參加區里舉辦的唱紅歌比賽;百姓大舞台舉辦農村晚會。

風景名勝

二龍湖二龍湖位於石嶺鎮二龍村東南部的南崴屯南山腳下,湖底原為赫爾蘇城址,是舊時公主嶺至遼源、伊通至開原的要衝,1942年日偽在孤家子鎮生產稻米時建設,光復前合龍蓄水。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使用。1958年經水利部批准擴建,1962年10月1日身為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書記吳德為大壩題寫“二龍湖”。1966年竣工,最大水面170平方公里,蓄水量17.6億立方米,是以防洪、除澇、灌溉為主,輔助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
站在二龍湖大壩的泄水閘旁,俯瞰湖畔兩側的二龍山,如同龍身蜿蜒起伏,守護著茫茫的碧波輕浪。二龍山環抱的二龍湖,詩畫般的景色,非常迷人。二龍湖的大壩頂端寬6米,中間聳立著三層樓式的六孔滾水閘,看上去十分雄偉壯觀。二龍湖湖面寬廣,水域遼闊,給人一種壯麗的感覺。經過二龍湖水庫灌區管理局的苦心經營,在湖畔,在山腳,栽了花草樹木,修建亭台和樓閣,已成為四平人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二龍湖

地方特產

鮮松蘑鮮松蘑
高粱烏米:是高粱黑粉真菌的俗稱,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具有藥用價值,特別是對預防糖尿病、冠心病、結腸癌和便秘的作用,不適合普通人群,更適合於高溫下特殊人員食用。
野生白蘑:是一種罕有的天然食用菌,含用18種胺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乾品含蛋白質35%-45%,含有8種維生素。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最珍貴之處是它具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因此,它是不可多得的調味品。
鮮松蘑鮮松蘑:俗稱紅蘑、紅松傘、雞心菌,野生農業產品保護項目之一,營養價值極高,食用後可以達到食醫療之功效,素有菌中海參之美稱,當之無愧也是男性壯力,保健必食之物。
石嶺鎮神仙:神仙營養價值很高,蠶含柞葉從中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它生長發育成熟後便吐絲、結繭。蠶在繭殼裡蛻皮變神仙。神仙是繁衍後代的準備時期,因此積累了大量營養物質。從食用角度看,神仙可以與肉、蛋、魚相媲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