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安徽省冶金地質局332地質隊區測分隊1971年命名。命名剖面在安徽歙縣岩寺石嶺一帶;參考剖面位於安徽歙縣莊屋附近。
沿革
1971年安徽332隊命名時,時代置於晚侏羅世。1978年安徽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及此後許多作者(王思恩等,1985;安徽地礦局,1987;陳烈祖,1988等)均採用,但對其時代看法不一,有的定為晚侏羅世,有的則歸入晚侏羅—早白堊世(郝詒純等,1986)。本典將其時代暫置晚侏羅世。
特徵
由灰紫、灰黃、灰白色中厚層流紋集塊岩、凝灰岩、安山質火山角礫岩、安山岩組成、夾2~3層沉凝灰岩及凝灰質砂岩,構成6個噴發韻律層,厚約294m。其下不整合於前震旦系牛屋組之上。本組屬以中性火山噴發為主的中酸性火山岩系,主要分布於屯溪東、莊屋、黃村一帶,其次零星出露於流塘、竹背後及善福嶺等地。該組岩性變化較大,在石嶺一帶底部為暗紫色安山岩,厚約77m;下部為紫色巨厚層安山質火山角礫岩、集塊岩、凝灰岩,厚81m;中部為暗紫、灰白色巨厚層安山岩,氣孔狀安山岩,厚223m;上部為紫灰色厚層狀氣孔狀安山集塊岩、流紋質熔接凝灰岩,厚約100m以上。在休寧縣黃村西南厚度增至620m。在休寧炳丘與下伏炳丘組呈不整合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