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河蘑菇湖水庫

石子河蘑菇湖水庫

石子河蘑菇湖水庫始建於1959年,平均水深4.3m,水庫水源主要有蘑引渠、電站渠、導流渠、沙灣河、總排乾、新排乾等來水,除蘑引渠納入部分瑪納斯河水、城市污水、泉水外,其他渠系全部為農田排水和泉溝排水。

基本簡介

所在地區 新疆

建庫時間 1959年

面積 27.84平方公里

深度 平均水深4.3m,最大水深13.6m

形態描述

石子河蘑菇形如簸箕,是利用兩河洪積扇扇間窪地修築起來的人工湖泊;水庫東西寬6.5km、南北長7.4km、最大庫容1.8億立方米,蓄水面積31.2km2,庫底高程377.2m,蓄水最高高程390.8m,水位最高時最大水深13.6m,平均為4.3m,最大壩高15.6m原設計水庫最大蓄水面積為31.2km2、1982年實測蓄水面積只有27.84km2。水庫底質為泥狀,底泥偏鹼性,有機成分簡高,底泥為黑褐色此灰褐色、分散性強,呈渣狀或粉渣狀淤泥質堆積物,硫化氫刺鼻氣味濃,質地以粉質壤土為主浸水情況下成糊狀分散狀態,濕陷性強、乾燥後經形成灰包,隨風飄泊。水庫水源主要有蘑引渠、電站渠、導流渠、沙灣河、總排乾、新排乾等來水,除蘑引渠納入部分瑪納斯河水、城市污水、泉水外,其他渠系全部為農田排水和泉溝排水。

生態特徵

石子河蘑菇水庫已接近或超過富營養化狀態,污染源主要是入庫污水,氮已超標7~10倍、總磷10~17倍,主要污染物包括銅、鎘、鋁、六價鉻、總汞、砷、酚、硫化物、六六六和滴滴涕;水溫變化與氣溫變化具一定相關性、蘑庫最低水溫為12~3月為0℃、最高水溫月份為6~8月為24℃以上,蘑庫冰期為12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左右為結冰期、冰層最厚可達60~70cm。水庫漁業發展隨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程度的加重明顯呈現出下降趨勢,1966年總捕撈量為650t;1983年僅4.5t;採取春放秋捕措施後,1987年才達到202t,水庫漁業發展隨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程度的加重明顯呈現出下降趨勢,1966年總捕撈量為650t,1983年僅4.5t,採取春放秋捕措施後,1987年才達到202t;蘑庫魚類的種類組成變動很大,1982年各類魚的數量依次為,鯉魚>鰱魚>鯽魚,1986年後是鰱魚>鯽魚>鯉魚。82~83年游植物種類80餘種,常見種(屬)有:微囊藻、顫藻、魚腥藻、膠刺藻、膠鞘藻、球囊藻、空星藻、柵列藻、盤星藻、新月藻、針桿藻、舟形藻、菱形藻、裸藻、黃絲藻;水庫中優勢種為藍藻門的微囊藻、魚腥藻、顫藻,綠藻門的盤腥藻、柵列藻、新月藻、硅藻門的針桿藻、舟形藻,黃藻門的黃綠藻、裸藻門的裸藻。82—83年水庫的浮遊動物種類共有57種,常見種(屬)有草履蟲、多毛榴彈蟲、萼花臂尾輪蟲、壺狀臂尾輪蟲、矩形龜甲輪蟲、前節晶囊輪蟲、蓋氏晶囊輪蟲、針族多枝輪蟲、邁氏三枝輪蟲、長三枝輪蟲,87—89年調查與82—83年趨勢基本一致,以輪蟲為絕對優勢,甲殼類十分稀少。在整個水庫生態類群中,底棲動物是最貧乏的一類,僅11種,包括4種寡毛類和7種搖蚊幼蟲,羽搖蚊為常見種,軟體動物的空殼多見,如小土蝸、卵蘿蔔小螺、凸鏇螺等。浮游植物種類的年內變化呈現出兩個高峰與兩個低峰,第一高峰在6月,第二高峰在10月,而且種類數兩個峰值基本相等,第一低峰在8月,第二低峰在3月,浮遊動物與底棲動物種類組成的季節性變化不大。

管理權屬 石河子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