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固遺址

石固遺址

位於河南省長葛市和尚橋西南12公里石固村東1公里處。面積10萬平方米。1972年發現,1978-1980年發掘4次,發現房基7處、窖穴268個和墓葬95座。文化層厚1-3米,上層內含仰韶和龍山文化兩時期之豆、碗、罐、杯等殘片;下層有裴李崗文化時期之石斧、石鐮、石磨盤和石棒等遺物。墓葬為單人豎穴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為主。該遺址年代距今七千多年。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河南省
石固遺址VI-129

簡介

在河南長葛縣老石固村東南0.5公里的台地上。面積約40.000平方米,包括居住遺蹟和墓葬。考古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米,內含裴李崗和仰韶兩期文化遺存,清理出房基、
..
窖穴和灰坑等重要遺蹟和遺物。一般文化層堆積1.3-1.7米。底層為裴李崗文化,上層為仰韶文化。裴李崗時期,人們主要使用石料和骨料製作的工具,供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和石磨棒是裴李崗文化的特徵。當時的農業經濟已有一定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陶器。碗、缽陶器口緣上已出現紅彩寬頻紋,是裴李崗文化較晚期的一個重要發現。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製品磨製精緻,細小的骨針直徑只有0.1厘米。遺址的氏族墓地,為單人豎穴土坑墓,葬式仰身直肢為主。經科學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七千多年。為探索中原地區新石器中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固遺址”管護十項措施

“石固遺址”是國務院命名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保護“石固遺址”的重要科考價值、人文價值,該市制訂了具體的管護措施規劃。
..
一是成立“石固遺址”管護工作領導組,以文化、公安、土地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加強對管護工作的領導;二是與“石固遺址”所在地北東街村簽訂租地協定,將遺址所在地土地收歸政府管理,劃為保護區,禁止在此從事任何生活、生產活動。三是製作並設立“河南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大型標誌牌;四是在“石固遺址”周圍立起圍牆,蓋起房屋,派專人駐守;五是組織成立專門管護隊伍,加強巡邏管護。六是修築一條從長石公路通往“石固遺址”的柏油路,改善交通條件。七是在上級文物管理部門指導下,重新開挖坑,重現當年考古發掘時原貌。八是在遺址處建起展覽館,以實物或圖片等形式介紹“石固遺址”。九是印製精美宣傳冊,向社會各界推介,擴大長葛知名度,吸引外來投資。十是組織召開“石固遺址”科考及保護工作研討會,邀請國家、省市專家學者參加,聽取專家管護意見、建議。

發掘

一九七八年,長葛“石固崗河遺址”的發掘,從發掘的遺物來看,其中有兩件打磨光滑的管形骨器,這兩件管形骨器經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原所長楊肇清先生確認為最原始的民間樂器。這兩件骨器其中一件骨質堅硬,兩端平齊,在一較平的壁面中部有扁形鏤孔一個,壁面有因壓磨而形成的下陷痕跡。器長6.8cm,管經1.2—1.3cm,孔長經1.1cm,短經0.4cm。另一件已破殘,骨質較朽,經整理後,看出器形略有彎曲,橫斷面扁圓,鏤孔較大,孔沿削成小斜面,長8cm,橫斷面長2.1cm,孔長1.7cm。(附圖一、圖二摘自《華夏考古》87年第九期)這兩件管形骨器的孔為發音孔,“壁面有因壓磨而形成下陷痕跡”為吹奏時手指按壓所形成。在發掘中出土的11890件文物用現在最尖端、最科學的碳14測定年代為7400年—4500年時期的遺物,屬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疊壓層。從時間上看,剛好同《呂樂春秋》記載的時間相吻合。按《中國通史》載中國音樂的產生在新石器時代,居今約5000年。那時中國音樂已從舞樂中分離出來,發展成高度發達的音樂體系。人們對音樂的樂律性質已有理性認識,隨著笛、塤類有明確音高的旋律樂器的出現,人們開始認識音與音之間的關係,音階開始產生,並有將音高納入模式的樂律知識,那就是在管形骨器上鏤的音孔。早於仰韶文化的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十幾件骨笛,大多為7孔,能奏出七聲音階。而“石固遺址”屬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疊壓層,裴李崗文化距今約公元前5500—4900年;而仰韶文化距今約公元前5000年—4300年,屬父系社會時期。因此,可以推斷這兩件骨器應該是最原始的樂器——骨笛。葛天氏被後人稱為樂神,除率先創造歌舞外,發明演奏樂器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綜述

“石固遺址”出土有打磨光滑的“圓筒骨器”,近似於唱道清藝人用的那種將竹筒打通關節張上蟒皮的鼓。由此使我想到十幾年前看到的一塊漢畫相磚繪的一幅舞妓圖。那舞妓高擎牛尾翩翩起舞,神態很為逼真。可惜這塊畫像磚被毀。最近,有位畫家應人之邀,畫了幅《葛天氏行樂圖》跟這塊畫像磚上的圖案一樣。據他講是查閱了大量資料才畫的。位於後河鎮擂鼓石溝,溝里布滿如石鼓一樣的紅石,據傳這是葛天氏演練舞蹈的地方。石固遺址離擂鼓溝約10公里,同石固鎮南北相貫,當年葛天氏在那裡演練舞蹈也是可能的。位於長葛市八七路的葛天氏雕像身著薴布衣,手執牛尾的粗狂舞姿尤為引人注目。雕像銘記道:“葛天氏,上古帝王,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創歌八闕,開人類文明先風”。秦丞相李斯在諫秦始皇《諫逐客書》中有“鄭衛桑間,《昭虞》、《武象》,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瓮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鄭衛之音是鄭國、衛國的民間音樂。所謂“桑間濮上”系鄭衛民間音樂之代稱。而“今棄擊瓮叩缶”,“瓮”是瓦罐,“缶”是大肚子小口的瓦器。秦國宮廷曾把瓮缶做為打擊樂器。當時長葛屬鄭國土地,這種“擊瓮叩缶”是秦統一六國後徵用鄭國和衛國的民間音樂。更值得一提的是:“石固遺址”所出土的諸多瓮和缶陶器中,有不少腹上都有凹陷的坑。原以為是陶器窯址標記。從李斯這段論述看,應該是當時的一種樂器。這種樂器被秦官征用理所當然。
石固鎮的民間藝術團社演練的“銅器舞”、“盤鼓舞”敲打起來震撼山嶽,具有一種豪放的古拙味兒。一個藝術團社擁有百二八十人,陣容龐大是任何地方的民間藝術團社都不可比擬的。老城鎮的“蓮花燈”團社,雖起源於明清,同樣有著葛天氏時代的豪放粗拙。這一切都跟傳承有關。
綜上所述,“石固遺址”跟“葛天氏部落”同屬一地。準確地說,“石固遺址”也就是“葛天氏部落”應當無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