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咀驛鎮

石咀驛鎮

石咀驛鎮地處陝西省清澗縣北端,與綏德、子洲縣接壤,城鎮人口1723人,城鎮占地面積1800畝,有中學、中心國小、醫院等駐鎮機關單位14個,210國道和神延鐵路縱貫南北。全鎮轄32個行政村,15324人,4033戶,總土地面積121.8平方公里。有中學和國小,還有中心國小,醫院等駐鎮機關單位14個。

基本信息

鎮情簡介

石咀驛鎮城鎮人口1723人,城鎮占地面積1800畝,有中學、中心國小、醫院等駐鎮機關單位14個。主要農作物土豆、葵花、黃豆、高粱、玉米,蘋果、紅棗,夾雜以副業養殖:雞、羊、豬、牛,為主要經濟來源。2001年以來,在該鎮共建移動信號塔9座,形成沿210國道移動信號100%覆蓋,神延鐵路沿線75%覆蓋的新格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移動手機用戶與日俱增,發展潛力很大,必將為石咀驛鎮鎮域經濟的振興與發展做出貢獻。

行政區劃

石咀驛鎮轄石咀驛、慕家河、李西溝、牛家溝、賈家溝、棗林則溝、吳家溝、槐卜鹼、盆則溝、馮家渠、王家堡、康家灣、石場溝、師家川、王家砭、郝家南溝、張家渠、二郎岔、柳溝、中莊、橋渠、徐家河、惠家河、糜山河、神咀河、寺則河、宋家坪、呼家塌、高郝家溝、盤石岔、榆灣則、拓家灣等32個村委會。

政區概況

名稱來歷

因鎮政府駐石嘴驛村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08°06'26"~110°17'14",北緯37°16'17″~37°23'20"。地處清澗縣北部。東與店則溝、李家塔鎮接壤,南和寬州鎮、折家坪鎮相連,西北鄰子洲縣淮寧灣鎮,北與綏德縣田莊鎮相接。人民政府駐石咀驛村,電話區號0912,郵政編碼718302。距清澗縣城區28千米。

政區沿革

明清屬清澗縣騫二里。

1934年,民國政府設石嘴驛聯保,轄10保。

1940年3月,建石嘴驛區人民政府,轄石嘴驛、盆則溝、樂堂堡、賀家岔、郝家墕、盤石岔6鄉60個行政村。

1958年9月,建石咀驛人民公社,轄石咀驛、慕家河、李家溝西溝、牛家溝、賈家溝、棗林則溝、吳家溝、槐卜鹼、盆則溝、王家堡、馮家渠、康家灣、石場溝、師家川、糜山河、惠家河、徐家河、橋渠、中莊、柳溝、二郎岔、張家渠、郝家南溝、王家砭、拓家灣、榆灣則、盤石岔、高郝家溝、呼家塔、宋家坪、寺則河、神咀等32個生產大隊。

1984年改鎮,2011年郝家墕鄉併入。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石咀驛、慕家河、李家溝西溝、牛家溝、賈家溝、棗林則溝、吳家溝、槐卜鹼、盆則溝、王家堡、馮家渠、康家灣、石場溝、師家川、糜山河、惠家河、徐家河、橋渠、中莊、柳溝、二郎岔、張家渠、郝家南溝、王家砭、拓家灣、榆灣則、盤石岔、高郝家溝、呼家塔、宋家坪、寺則河、神咀、郝家墕、高里寺、芝芳皋、康肖慕家溝、曹家塔、賀家岔、後馬蘭岔、老莊裡、楊小慕家溝、駝巷、唐家河、大碾河、郝家寨則、郭家咀、前馬蘭岔、湫池溝、郝家灣、郝家上山、徐家圪嶗、郝西家溝、郝家山、武家溝、賀家灣、郝家興莊、孫家河、慕家興莊、洞則溝、趙家灣60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面積

2011年末,總人口25443人,其中城鎮人口1185人城鎮化率4.66%。總人口中男性13351人,占52.47%;女性12092人,占47.53%;14歲以下4325人,占17%;15歲至64歲17047人,占67%;65歲以上4071人,占16%。全部漢族人口。人口出生率9.8‰,死亡率6.4‰,自然增長率3.4‰,

總面積222.8平方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5.4千米,東西最大距離17.9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4人。

自然條件

地型地貌

境內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峁梁交錯,溝壑縱橫,河谷深切。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神嘴村西山,海拔1280 米;最低點高里寺村口河灘,海拔849.5米。

氣候

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區, 四季分明。

年均日照為2734.9小時,最高達3001.9小時,最低為2362.7小時。年均太陽輻射量為141.2千卡/平方厘米,最高為151.7千卡/平方厘米,最低為129.5/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氣溫9.5℃左右,極端高溫38.C,最低氣溫-23.7C。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無霜期150天。

水文

境內屬無定河流域。四級河流石嘴驛河 境內北流14千米,師家川村北匯入淮寧河。五級河流寺則河,鎮內流程15千米,郝家南溝村北注入淮寧河,五級河流郝家墕河,境內流程13公里。

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岩鹽等,處於後續勘測階段,地質儲量不確。青沙岩,儲存量豐富。

自然災害

主要有旱澇、冰雹、風災、低溫、霜凍等。旱災頻發,每3年二遇。夏秋多暴雨冰雹災害,二年一次,秋季多淫雨成澇災。3年二次。1977年8月5日、6日,全境暴雨,山洪暴發,24個生產大隊共淹沒窯洞106孔,淹沒農田3530畝,摧毀水庫2座,土壩134座,抽水站3處,糧食作物損失嚴重。1983年,春夏連旱,32個生產大隊3.1萬畝秋季作物受旱,減產5~8成。

經濟概況

農業

耕地總面積8.4畝,人均3.3畝。可利用草地3.4萬畝,林地7.4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95%。

糧食作物主要有大豆、綠豆、穀子、玉米等。2011年,播種面積5.47萬畝,總產3.9萬噸,

養殖業以豬、羊、禽類養殖為主。2011年,有大型養殖基地7個, 總產值6100萬元。其中生豬出欄3242頭,存欄3100頭,羊子飼養8358隻,出欄5258隻。

累計造林6.8萬畝,其中經濟林木4.7萬畝,主要有紅棗、蘋果,杏、桃、梨等。2011年,果品總產7000餘噸,產值6400萬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中52%。

工業

2011年有石材、小米、紅棗等加工企業6戶,職工127人。工業總產值2362.5萬元,實現增加值596萬元,比上年增長33.7 %。

商業貿易

2011年,有商業網點74個,飲食服務業8戶。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800萬元,農產品交易總額94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末,有信用合作社分支機構1家,存款餘額 2720 萬元,貸款餘額2428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鎮村級文化站(室)54個,圖書室28個 藏書19萬餘冊。省、市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紀念館、展覽館各1個。

教育

2011年末,有中心國小1所,九年制學校1所,遠程教育點28個。在校學生202人,專任教師 3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

2011年末,有農業技術綜合站2個,有農業工程技術人員13人,各類鄉土技術員115人。

衛生

2011年末,有鎮衛生院2座,村衛生室28個,病床64張,醫療事業固定資產480萬元。專業醫護人員14名,其中執業醫師3名,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5人。2011年,接診治療診 2600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2637人,參保率96%。

體育

2011年末,有各類體育運動、休閒健身活動場所26個,室內體育活動室4個。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有廣播站1個,28個村配備廣播接收器。“廣播電視村村通”用戶5646戶,入戶率達92%。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戶,人數67人,支出6.4萬元,比上年增長18.75%;醫療救助112人次,比上年增長12%;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72人次。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2757戶,人數4028人,支出245萬元,比上年增長5%;國家撫恤、補助優撫對象3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3萬元。醫療救助7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5人次,共支出17.1萬元。 敬老院床位40張,集中、分散供養五保人員39人,支出22.8萬元,比上年增長81%。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86%。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188元。

基礎設施

交通

西包鐵路過境,境內長13.8千米,四等站1個。 210國道、折淮公路過境。2011年末,公路總通車裡程171.4千米。 縣鄉村公路交通網路形成,實現公路村村通。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電信分支機構各3個,服務網點27個。 報紙、雜誌累計發行1.7萬份。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00門,固定電話用戶2579戶,行動電話用戶17755 戶,電話普及率89%。網際網路用戶143戶。

鎮區市政建設

街道行道樹6000餘棵,210國道鎮區段綠色長廊10千米;花壇6個,景觀樹1000餘棵;綠化總面積3.2萬平方米。2011年末,街區路燈125盞;文化廣場2個,文化牆400米;硬化街道6千米,停車場3個,公共廁所3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