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石伴樵(1922年9月27日—2006年6月25日),男,江蘇淮陰人。1939年1月參加革命,194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石伴樵戎馬一生,能征善戰,戰功顯赫,曾榮獲三級獨立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及八一勳章。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生平
1939年1月參加革命,194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新四軍三師歷任指導員、組織幹事、淮安獨立團教導員、參謀等職務,併到抗大5分校學習。參加了蘇北、蘇中1941年夏季反掃蕩戰役、高溝楊口戰役、蘇北區1944年反掃蕩戰役、阜寧戰役等。1945年秋,隨新四軍三師離開蘇北向東北進軍,在東北民主聯軍參加了四平保衛戰。1947年在東北野戰軍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9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當時任44軍132師395團副團長、代團長。1949年10月帶領395團在廣州從化雲台山殲滅了駐守的國民黨軍隊首先進入廣州市。後提任132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參加了廣東境內的剿匪。1951年派往武漢高研班學習並派赴朝鮮戰場實習。1952年隨132師進駐海南。1955年派往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並擔任班主任,同年被授於上校軍銜。195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周恩來總理委任赴西藏軍區(大軍區級)司令部任副參謀長,參加了西藏剿匪平叛。1962年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任“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指揮成員,成功的反擊了印度的挑釁活動。1963年到北京組織編寫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戰史。1967年5月,中央決定成立西藏軍事管制委員會,同年6月西藏自治區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出布告 軍管會宣布在西藏自治區革命的“三結合”臨時權力機構建立前,西藏自治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對全區各項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同時,成立了拉薩市警備司令部,石伴樵任司令員。在任職期間為維護西藏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後受文革影響被下放到東北農場勞動。直到1971年恢復工作,調至廣西軍區任副司令員,主管部隊訓練,教導隊等。1975年被抽調至廣州組織編寫渡海登入作戰、全軍軍防禦等教材。1978年至1979年間指揮廣西軍區部隊並配合廣州軍區其他部隊進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1979年調總參二部任副部長,在任時組織籌建總參二部計算所,為部隊的信息化建設做了一定的工作。於1982年離休。2006年6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3歲。
參戰片段
中印片段上世紀60年代,一直覬覦並屢屢蠶食中國國邊界領土的印度政府,悍然挑起一場大規模的侵蝕中國領土的戰爭,遵照毛澤東的以戰止戰,我國政府被迫進行了一場捍衛領土的自衛反擊戰,狠狠地打擊了來犯之敵,並大獲全勝,反擊戰打得很利索很漂亮,有力地教訓了印度侵略者,並換來了我國西南邊疆數十年的安寧。時任西藏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的石伴樵,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的成員之一,直接參與指揮了這場反擊戰。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嵴”的喀剌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同時面對的是自吹為“打遍歐、亞的勁旅” 號稱為印度的“王牌部隊” 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且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受過山地戰訓練。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作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
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軍區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軍區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一部,占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加緊戰爭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0餘人。在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於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
第二階段作戰(11月16日至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由丁指指揮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10月29日,西藏軍區前指根據中央軍委對此次作戰的指示精神,上報了《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反擊作戰方案》,其要點是:採取淺近縱深迂回包圍的戰法,在德讓宗與申隔宗之間實施切斷,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吃掉西山口、申隔宗印軍5個營,然後圍攻德讓宗印軍;得手後,再向邦迪拉方向發展,攻占邦迪拉。10月30日總參謀部批准了此作戰方案。
11月1日,西藏軍區前指由麻麻轉移至達旺以北之邦崗共(達旺以北約5公里)。隨即由趙文進副司令員、石伴樵副參謀長率第十一師、藏字四一九部隊及炮群的主要指揮員,實施現地勘察,進一步熟悉敵情、地形情況。西藏軍區前指在對戰場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和大量準備工作之後,於6日和7日上午,在邦崗共,由張國華司令員主持召開了作戰會議。會議根據獲取的新情況,對10月29日的方案作了修改,又研究制訂了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方向的作戰方案和各種保障措施,確定了打法,統一了作戰思想。11月8日2時,西藏軍區前指將重新研究的作戰方案,以及此方案與29日方案的利弊權衡意見,一併上報總參謀部。
新方案的要點是:採取大縱深迂迴包圍的戰法,以2~3個團插至邦迪拉、德讓宗之間,切斷印軍退路,集中4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先吃掉印軍7個營,再打可能增援的兩個旅,甚至更多一點的印軍。首先將西山口、申隔宗和德讓宗地區印軍分割成兩塊,同時殲滅上述地區的印軍並占領之,得手後,再向邦迪拉方向發展,攻占邦迪拉。
以副參謀長石伴樵等人,在次母開設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炮兵配合步兵作戰。炮兵第三○八、第三○六、第五四0團,分別位於母、勞及東新橋地區占領發射陣地,支援步兵作戰。
第五十五師高炮營,在達旺占領發射陣地,組織對空防禦,掩護炮兵陣地及前指安全。
作戰總攻擊時間,定於11月18日8時30分。
11月15日,總參謀部轉來劉伯承元帥對下一步的作戰指示。劉帥指出:這次仗非打勝不可。明確指出是協同作戰非常重要,將直接影響勝敗。
11月16日16時,石伴樵副參謀長在東新橋北召開步炮協同會議,統一部署了步炮協同事宜。
18日晨,我軍發起總攻在激戰中,我軍戰士深入印軍縱深地區15公里,作戰5次,攻占2個炮兵陣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7門火炮和2台汽車。當日我軍占領西山口,19日,我軍占領邦迪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向南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準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瓦弄地區反擊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
班公洛地區反擊戰,我軍18日至20日的戰鬥全部清除西段入侵軍的6個據點。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準將,總計殲滅侵印軍8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在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同仇敵愾、英勇戰鬥,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中越片段
20世紀70年代後期,應西哈努克的邀請,中央軍委本來要派石伴樵帶一個軍事代表團到高棉幫助柬政府穩定局面。當時,家裡親戚都勸他不要去,說那太艱苦,但他卻不顧這些,做了充分準備,但尚未前往,金邊就已經失守。
軍委隨即決定調石伴樵到總參工作。當時中越邊境局勢已經比較緊張。他考慮,自己在廣西軍區時一直負責部隊作戰訓練的,經常到邊境勘察,對邊境的地形很熟悉。為此,他向總部要求,參戰後再到京上任。得到批准後他又堅持在廣西邊境參加了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當時由廣州軍區許世友司令員組成的前指直接指揮了各野戰部隊,廣西軍區直接指揮的參戰部隊主要是軍區屬下的邊防團。父親就帶領邊防二團收復了庭豪山。
位於廣西靖西縣湖潤鎮新興村邊境線的西路63——64號界碑之間。1979年2月17日,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全面打響,我軍60萬大軍在中越邊境全面發動攻擊。收復庭豪山的戰鬥同時打響,由邊防2團獨立執行庭豪山戰鬥,全體官兵戰鬥情緒十分高昂。經過5小時的攻堅戰鬥,全殲守敵,一舉收復庭豪山,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成為軍事院校教學的經典戰例。